如何创设数学教学中的思维情境

来源 :教学世界·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Sky_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由人们的认识需要引起的心理活动。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意向,引起学生的认识需要,就要创造出一定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急欲求知,主动思考;就要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利用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以造成认知冲突。心理学研究结果告诉我们:认知冲突是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的差别,这种差别会引起学生的惊奇,并促使其潜心研究和进一步探索,直到把问题弄通弄懂为止。
  
  一、引人新课时创设思维情境
  
  新课的引入,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若不注意思维情境的创设,学生便不易进入“角色”,教师的导学过程和导学效应便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导致整个课堂教学效果欠佳。引入新课时创设思维情境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心理学告诉我们:意向是在一定恰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如在教学相似三解形的引入时,提问学生:不过河,如何测量河对岸的树高?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
  (二)提出疑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导学”的中心在于引导,要引在堵塞处,导在疑难处。搞好引导,能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就会引发学生解疑的要求。如在教学负数的引入时,提问学生:①你有5元钱,还了2元钱,还有多少钱?列式算出。②你有5元钱,还了8元钱,还有多少钱,列式后能算出结果吗?
  (三)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认识结构中,直观演示具有鲜明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问题,其过程就蕴含着很好的思维情境。学生在尝到了探索、发现后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后,学习信心倍增,新知识接受快、印象深。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节课的引入时,先让学生解五、六个一元二次方程,并引导学生列表:各个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x1、x2、x1。+xx2、xx1-xx2,并探索弄清他们之间的关系。
  此外,在新课引入时还可通过;以旧引新——复习与新课有联系的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故事激趣——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和数学家的趣味故事等以创设思维情境。
  
  二、授课过程中创设思维情境
  
  学生接收新知识的过程,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同化一一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一种是顺应——当新知识不能被旧知识同化时,要调整原有知识结构,去适应新知识:按照布鲁纳的观点,思维情境是借助于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作为同化和顺应的外部条件。由此可见,在新课进行中思维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创造“愤”、“悱”意境。“愤悱意境”,即所谓“欲知未知,半生不熟”的情境。“愤”是欲求明而不得,“悱”是想说又说不出来。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跃跃欲试,学习积极性最高,一启则发,一点即破。其具体作法是,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用旧知识作铺垫,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创设迁移情境,引导学生对照比较;抓住新授知识的内在联系,层层设问,促使学生的思维简约、越层、跳跃,从而在教学中做到同化中有顺应,顺应中尽可能先同化,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认知结构。
  (二)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学生在新课学习中有着一定的认知过程,即由“不知到知”的意向、领会过程。由于数学知识结构的特点,往往掩盖了认知思维的存在性。因此数学教学中,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认识过程的。而“暴露”过程的本身就显示了较强的思维情境,它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更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和谐统一。
  新课进行中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可采用的方式是: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寻求、思路的探索过程;向学生展示前人是怎样“想”的,老师是怎样“想”的,从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帮助学生迅速打开思路,不走或少走弯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思想方法。
  
  三、在练习和小结中创设思维情境
  
  课堂练习是学生在一节课内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情况的一种检测,是学生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检验,从反馈的信息中可以得到及时评价,以便调整学习心态,改进学习方法。课堂练习也是学生对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种内化过程。创设课堂练习的思维情境,能大大强化这个过程。因此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安排课堂练习,一是通过“制错找因”,创设思维情境。练习中,根据所讲内容选编一些选择题或判断正误题,要求学生找出错误原因。二是编选变式题,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三是编选的课堂练习要体现出一定的思维层次性,先直观后抽象,先易后难。
  在课堂小结中也要注意创设思维情境。由于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睛”之处,能使一堂课所讲知识及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系统化,使学生初步形成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在小结时,要引导学生概括出本堂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利用提纲、图表、图示等方法,勾勒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结构,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综上所述,我们教师应重视课堂小结在创设思维情境中的作用。
其他文献
教学的本质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备课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前奏,能否按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进行有效的备课,是教师能否顺利开展新课程教学,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前提。    一、研究课标,解读教材,设计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号、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语文学科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因此,语文学科课程
期刊
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有:  (1)配方法、主要适用于二次函数,或者是可化为二次函数的函数,要特别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期刊
以前常听一些教师说三年级语文教学中作文起步教学最难,教了一学年的三年级语文,才真正体会到作文教学的难度之大。面对一篇新的训练题目,老师不讲,学生审不透题目要求,无处下手;老师一讲,又抹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犹如一个模型套出来似的。其次,学生年龄小,表达能力不够,写出来的文章没有条理性,语句也不通顺,一篇作文批改下来往往是老师重新给学生写了一篇作文;至于立意、选材这些更是无从谈起,
期刊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认知规律,针对阅读教学的特点,努力加强学生自主探究性阅读的指导,突出“导”字。    一、设境导入,初读感知
期刊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张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教学过程,怎样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氛围,使之成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张扬自己个性的平台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调动学习热情    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蕴含着
期刊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给电化教学带来了新的途径和方法。计算机多媒体可以适时地综合处理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不仅有静态信息的形式,而且还有动态信息的属性,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完成传统教学所不易或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信息技术为化学实验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创造了新的模式。    一、虚拟实验演示模式    有的演示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或仪器药品缺乏或危险性大,不宜课堂演示。
期刊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都是教师为本位,教材为中心,课堂教学是从知识到知识的“满堂灌”,最高目标也仅是从知识到解题的“模仿秀”,这样的教学只能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框框内进行思维活动。由于学习缺乏主动性,学生思维受到限制,受到束缚,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僵化,对数学学习缺少热情,兴趣淡漠,怎样使学生从“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质疑问难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课上“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我认为新课改环境下,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
期刊
多媒体环境为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它不仅可以创设探究情境,提供丰富的主题资源,改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各种需求,同时还可以为学生表达思想、观点提供交流工具。下面就我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经验,谈谈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和引发的思考。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化学教学的必要性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化学有三个世界:
期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教学研究的热点,也是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且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的特点的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