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见证我的专业成长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一、第一次试教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例1(不进位)、例2(一次进位)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在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次进位的计算方法,理解进位的道理。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探讨不进位笔算乘法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计算问题。
  1.谈话引入:学校要举行羽毛球比赛,教练要求参加羽毛球比赛的三名同学,每人准备21个羽毛球。(出示图)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2.探究21×3的算法。
  小组讨论:21×3表示什么意思?
  21×3怎么算?你有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全班汇报:教师将汇报结果板演在黑板上。
  3.介绍竖式。
  4.学生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道题。
  第二个环节:探讨一次进位笔算乘法。
  1.学生观察情境图,列出算式。
  师:你能算出老师买了多少本连环画吗?
  2.学生独立完成,并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同学听。
  3.各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各种算法,并说说本组的新发现。
  4.教师将小组的汇报板演到黑板上。
  5.完成书上“做一做”的三道题。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
  第四个环节:全课小结
  我的困惑:整节课很平淡,学生兴趣不高,看起来很简单的一节课我却上得很累。我预设的教学重点体现在哪里?我预设的教学目标都落实了吗?
  教研组讨论释疑:例1是不进位乘法,要探讨每一位上的积都不满十的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初步学会列乘法的竖式;例2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个位满十需要向十位进位的题目,需要解决让学生看到个位、积超过十时,满了几十就向十位进几。例l、例2合并为一课吋,需要解决的知识点比较多,导致重点不够突出,难点也没有突破。
  教研组讨论意见:本节课课时容量太大,把例l、例2整合成一个课时,容易导致课堂教学“走过场”,从而使教学无法步步深入。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乘法的竖式形式,要解决进位问题,又要解决算法算理,所要解决的信息量太大,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压力过大。
  我的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课时和容量的问题?首先,显然是我对教材分析不够,教材中笔算乘法一共安排了七道例题,为了分散难点,例l主要解决竖式的格式问题、从哪一位乘起和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问题,例l后教材还单独安排了练习十六来加以巩固,在此基础上,再安排例2的学习。而我在学生还没有适应乘法竖式格式时就急于教学进位乘法,显然有些操之过急了。其次,我对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得不够,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探讨每一位上的积都不满十的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笔算乘法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这节课之前到底有多少学生了解乘法竖式,有多少学生会列乘法竖式,对于乘法的算法、算理他们了解到什么程度?我都不曾去了解,看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之前要努力去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对三年级其余几个班级作了课前调查,调查发现班级中有将近十个同学看到过乘法笔算,大多数同学说不出算理,根据调查结果我重新确立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第二次试教
  教学内容:
  笔算不进位乘法 例1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种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理解算理。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竖式每一步的含义,能用竖式正确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3.结合生动、现实的情境,初步感知乘法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笔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的理解。
  第一个环节:铺垫:口算
  第二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计算问题。
  1.谈话引入:学校要举行羽毛球比赛,教练要求参加羽毛球比赛的三名同学,每人准备21个羽毛球。(出示图)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2.探究21×3的算法。
  师:21×3你会算吗?请把你的算法写在草稿本上。
  (1)学生独立探究。
  (2)反馈交流,展示乘法竖式的写法。
  师:这种算法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请你说说你是怎么列竖式的。师生共同列乘法竖式,边讲解边板书。
  重点交流:3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写在个位上,6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21 21 21=63
  (3)比较算法,突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尝试练习:课本第74页做一做的3道题。
  4.总结揭题。
  你觉得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根据回答板书课题,笔算乘法时,乘的顺序是怎样的?
  第三环节: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1.列竖式计算
  11×5= 124×2=
  2.先说说计算的顺序,再计算
  师:这两道题在计算的过程中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那如果是2221×3要乘几次?
  3.摘苹果
  4.填□:师:先填哪一个□?为什么填3?为什么填4?只能填4吗?
  全课小结:
  同学们真了不起,没学过的题竟然也难不倒你们,那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希望同学们平时多留心观察,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决你身边的数学问题。
  我的困惑:学生学会了乘法竖式的笔算,却不知如何用语言去表达算理,作为教师这时该如何去引导?面对众多的算法,我该怎样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呢?我在教学目标中提出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种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理解竖式每一步的含义”,但事实上学生对算理体验不够,对竖式每一步的含义理解不够透彻,可见这个目标达成度较低。
  教研组讨论解疑:算理的理解可以借助主题图,并要通过对不同算法的比较,使学生在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程中深层理解算理。
  教研组讨论意见:对创设的情境主题图利用不够,本节课创设了羽毛球的情境图,但只是为了引出算式21×3,有些浪费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做到一图多用,如可以在讲解算理时利用图来理解每一步竖式的含义;可以在比较多种算法时利用图来比较算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明白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可以在练习时利用图来联系生活实际。如果教师能很好地利用主题图,那么数学课堂将绽放新的精彩。另外,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教师是否处理好了对多种算法多样化的延伸?怎样把计算教学与生活应用联系起来?
  教研员柳永平老师的意见:目标设定要具有指向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对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必须非常清晰,建议书写表格式教案,在教师活动中要写出设计意图,并预设多种学生活动,能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情况应对自如。
  我的反思:在课后的讨论过程小,柳永平老师和教研组的老师们提出了几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自从新课程开展以来,我们便接触了“学生主体地位”“情境的开发利用”“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等一些新课程理念,也常常在写文章、评课的时候写到这些理念,但一直到这一次教研课,我才真正感受到这些理念的力量,因为没有这些理念,我的课堂便总是让自己觉得“缺少了一些什么”,今天的课堂也是如此。通过这节课,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时自己认为十分有效的方法到了课堂上可能会行不通,这就需要根据学生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经过再三思考,我再次修改了教案,并预设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多种问题及应对措施。
  教研活动,让我看清了学生与自己,看懂了今天的课堂,更让我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相信,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以及在教研组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青年教师会变得更加成熟。
其他文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现如今,全球化石能源资源枯竭趋势正在显现,而我国二氧化碳的减排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针对这一问题,21世纪初中国科学家们就开始了新的探索。  2001年,我就带头开始“人工光合成太阳燃料”的研究工作。经过测算,电解水制氢每吨氢相当于储存3.3万度电,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是最有效的化学储能反应;与煤炭和石油相比,二氧化碳与氢制甲醇燃料具有燃烧清洁、
以寒热温凉“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为主要内容的中药性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也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匡海学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突破传统“一药一性”的中药性味理论,创造性提出“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并通过研究证实了该假说的客观性。这一假说的提出与证实在中医药领域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获得2
加强估算是当今计算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估算的教学要求,并且强调要重视估算的教学。因此,如何提高估算的能力,值得我们重视。  《估算》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新课标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一年级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本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了估算的教学内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是由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师生活动结构、时间结构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在课堂上相互制约、交互作用,依靠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调节,使之配合默契、和谐统一就形成了良好的课堂结构。可见,只有让教学结构成为课堂的“立交桥”,才能确保数学教学活动的顺畅和高效。本文就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结构特点作些探析。    一、科学性    1.确定真实的教学起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起点设计的
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发现相对论,就是因为他能经常保持童真的想象力;牛顿之所以能从苹果落地而得到万有引力这一个科学的重大发现,都是因为有了想象力。想象力的伟大是我们人类能比其他物种优秀的根本原因。因为有想象力,我们才能创造发明,才能发现新的事物。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想象力的作用就是可以使你享受快乐,享受惊奇,享受自由,享受现实生活中少有的感受。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理应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说起作业,很多人自然会联想到语文、数学等学科的作业,随手一翻学生的《家校联系本》,所看到的也是这几门学科的作业,几乎很难寻觅到品德课的作业。其实,品德课也需要有像语文、数学一样精心设计的作业。因为它可以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可以“将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于整个生活,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效果”。  当然,品德作业不同于语文、数学作业,
中国是成语大国,是成语资源极其丰富、成语文化普及率极高的国家。成语是汉语言精华,是中华传统文化浓缩本和“小百科”, 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珍品。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二学段单元练习中编排的“读读背背”和第三学段单元练习中编排的“诵读与积累”,其实就是我们平时常见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原先是“熟记成语”,为了避免有的不是成语的说法,后来编者改成了现在的“读读背背” 和“诵读与积累”。此内容是苏教版教材编
李家国是我国遥感卫星事业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他经历了与国家事业共同成长到蜕变的铭心历程。2003年10月21日,“资源一号02星”成功发射,结束了我国长期依赖国外卫星遥感数据的历史,那年李家国读大三,刚刚接触遥感;2007年,我国正在筹备建设“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以适应环境监测和防灾减灾新的形式和要求,那年李家国获得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硕士,结合着地理信息研发和遥感应用,走进了遥感
贾旭东有一份丰富多彩的职业履历,大致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搞技术搞到工程师,做企业做到总经理,读书读到博士,教书教到教授!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从纺织工程、企业管理到行政管理,他在3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了3个完全不同的专业,使他有了横跨理工文科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从技术员、车间主任到总经理,这一近乎完美的企业管理者任职经历,将他塑造成了一位不可多得的集深厚理论与丰富实践于一身的复合型管理专家。  实践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最终学生的体质、体育知识、体育能力等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在孩子们的眼里,运动技能学习是枯燥乏味、是灰色的。小学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好表扬,体育教师只有紧紧抓住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努力挖掘体育运动的无限魅力,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有目的的设计,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无限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