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了近50年语文,自己虽然进步有限,但思考从未停止过。我有很多困惑,也有不少愿望。有些困惑可能随时代的进步而逐渐消除:而我的愿望恐怕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这有待于大家去认真探讨和深入实践。
我有一个愿望,大家能真正认识到教育的意义。教育是一种未来的事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门崇高的科学,它的核心是育人,其宗旨是培养身心健康的、能用知识造福社会的现代合格公民。眼下的教育,心中只有分数,手段唯有考试,师生被异化,知识被固化,这是莫大的悲哀!其他的领域可以少谈理想,而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它应该远离功利,追求理想。
我有一个愿望,大家能实事求是地看待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不是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就是要抓基础,就是要抓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用叶老的话来说。就是要从小培养各种好习惯。用江苏省教委原副主任周德藩先生的话说,就是“起点要低,要求要严,训练要实,方法要科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现在,调子越唱越高,框框越来越多,教学内容无限扩展,教学要求不断提高,而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却掌握得并不扎实。
我有一个愿望,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六十多年来,语文教学经历的磨难太多,受到的干扰太大,附加的功能太重。三十四年前,吕叔湘先生就批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用的课时最多,学生到中学毕业却过不了关,“岂非咄咄怪事”!这种状况至今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跟语文学科未能科学定位有关,一会儿狠抓工具性,一会儿又强调人文性.摇摆不定。进展缓慢。近些年来,在各种所谓好课的诱引下,不少老师对教学形式的重视胜过对教学内容的探讨。应试热更是把语文教学拖入了绝境,除了做题、测验,没有阅读、思考。学生对语文丧失兴趣。教学水平持续滑坡。语文是我们的母语,热爱语文,说到底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我们应该以学好语文为荣,以能从事语文教学为荣。从根本上说,语文教学就是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提倡多读书,多写作,多积累,培养语文素养,提升人文品位。就操作而言,应该不忘学科特质,回到语文原点,始终教育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明明白白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真理往往是朴素的,让人眼花缭乱的东西不仅不是真理,而且很可能带来祸害。
我有一个愿望,让课题研究切实有用。现在的多数课题都很宏观,不切实际。它不是来自教学需要,更不是来自教师内心的渴求,而是或为学校争光,或为个人图名,甚至为课题而课题。做课题是为了研究问题,但研究问题不一定非要以课题形式出现。据我所知,发达国家不要求中学老师做课题,也不强调写论文,只要求你把课上好。要做课题也可以,但首先必须是为教学第一线的实际需要,是为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其次要有一个实践检验过程。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二者结合才是正道。
我有一个愿望,让每位语文老师具有良好的修养。现在,大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忙于应付教学,疏于业余进修,专业水平有限,人文素养欠缺;或者说,有知识而少文化,重方法而少内涵,更缺少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表达。这就不可能培养出人格健全、品位高尚的人。我衷心希望包括我在内的所有语文老师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不要跪着教书,而要挺胸做人,首先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人。
我有一个愿望,让每位语文老师都能愉快地生活。语文老师不可谓不辛苦,工作忙的时候几乎成了机器人,远离生活,没有情趣,在近乎僵化的劳作中耗费生命。这是多么可悲的事!马克思说,世界上的一切解放,归根到底是人的解放。什么是人的解放?就是“把人的关系和人的世界还给人自己”。我们解放不了别人,就自己解放自己吧。工作一定要做好,但生命一定要珍惜。工作再忙,也要留一点时间给身体;工作再忙。也要留一点时间给家人;工作再忙,也要留一点时间给心灵。只有这样,才像个人,工作与生活才有意义。
但愿我的愿望不至于成为空想,而能成为温暖人心的太阳。
我们生活的时代十分美好,但也非常浮躁。每个人都是现实的人,很难免俗,但教育不能俗。《论语》讲道:“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拒绝四种情况:一是主观猜测,二是绝对肯定,三是固执己见,四是唯我独尊。他反对片面性,反对绝对化,提倡不拘一格,提倡相互学习。这就不俗,不仅不俗,而且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要做到这“四绝”,非常不易,但我们总得朝这个方向努力才是。教育要想不俗,就要尽量减少浮躁。浮,必然空;躁,必然急。
浮躁难免急功近利,而急功近利就难免只图表面,只图表面必然不深刻。不深刻就不能保质量,就不能出精品。近日重读诸葛亮的《诫子篇》,其中有些话给我很大启发。他说:“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这就是说,要想成才,必须学习,而要想真正学到些东西、干成些事情,需要心静。他还说:“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意思是,过于缓慢就不能振奋精神,过分急躁就不能安定情绪,就不可能有良好的修养。说的也是要心静。我的六条愿望是否恰当,恳请各位静下心来想一想,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9期)
我有一个愿望,大家能真正认识到教育的意义。教育是一种未来的事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门崇高的科学,它的核心是育人,其宗旨是培养身心健康的、能用知识造福社会的现代合格公民。眼下的教育,心中只有分数,手段唯有考试,师生被异化,知识被固化,这是莫大的悲哀!其他的领域可以少谈理想,而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它应该远离功利,追求理想。
我有一个愿望,大家能实事求是地看待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不是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就是要抓基础,就是要抓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用叶老的话来说。就是要从小培养各种好习惯。用江苏省教委原副主任周德藩先生的话说,就是“起点要低,要求要严,训练要实,方法要科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现在,调子越唱越高,框框越来越多,教学内容无限扩展,教学要求不断提高,而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却掌握得并不扎实。
我有一个愿望,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六十多年来,语文教学经历的磨难太多,受到的干扰太大,附加的功能太重。三十四年前,吕叔湘先生就批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用的课时最多,学生到中学毕业却过不了关,“岂非咄咄怪事”!这种状况至今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跟语文学科未能科学定位有关,一会儿狠抓工具性,一会儿又强调人文性.摇摆不定。进展缓慢。近些年来,在各种所谓好课的诱引下,不少老师对教学形式的重视胜过对教学内容的探讨。应试热更是把语文教学拖入了绝境,除了做题、测验,没有阅读、思考。学生对语文丧失兴趣。教学水平持续滑坡。语文是我们的母语,热爱语文,说到底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我们应该以学好语文为荣,以能从事语文教学为荣。从根本上说,语文教学就是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提倡多读书,多写作,多积累,培养语文素养,提升人文品位。就操作而言,应该不忘学科特质,回到语文原点,始终教育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明明白白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真理往往是朴素的,让人眼花缭乱的东西不仅不是真理,而且很可能带来祸害。
我有一个愿望,让课题研究切实有用。现在的多数课题都很宏观,不切实际。它不是来自教学需要,更不是来自教师内心的渴求,而是或为学校争光,或为个人图名,甚至为课题而课题。做课题是为了研究问题,但研究问题不一定非要以课题形式出现。据我所知,发达国家不要求中学老师做课题,也不强调写论文,只要求你把课上好。要做课题也可以,但首先必须是为教学第一线的实际需要,是为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其次要有一个实践检验过程。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二者结合才是正道。
我有一个愿望,让每位语文老师具有良好的修养。现在,大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忙于应付教学,疏于业余进修,专业水平有限,人文素养欠缺;或者说,有知识而少文化,重方法而少内涵,更缺少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表达。这就不可能培养出人格健全、品位高尚的人。我衷心希望包括我在内的所有语文老师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不要跪着教书,而要挺胸做人,首先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人。
我有一个愿望,让每位语文老师都能愉快地生活。语文老师不可谓不辛苦,工作忙的时候几乎成了机器人,远离生活,没有情趣,在近乎僵化的劳作中耗费生命。这是多么可悲的事!马克思说,世界上的一切解放,归根到底是人的解放。什么是人的解放?就是“把人的关系和人的世界还给人自己”。我们解放不了别人,就自己解放自己吧。工作一定要做好,但生命一定要珍惜。工作再忙,也要留一点时间给身体;工作再忙。也要留一点时间给家人;工作再忙,也要留一点时间给心灵。只有这样,才像个人,工作与生活才有意义。
但愿我的愿望不至于成为空想,而能成为温暖人心的太阳。
我们生活的时代十分美好,但也非常浮躁。每个人都是现实的人,很难免俗,但教育不能俗。《论语》讲道:“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拒绝四种情况:一是主观猜测,二是绝对肯定,三是固执己见,四是唯我独尊。他反对片面性,反对绝对化,提倡不拘一格,提倡相互学习。这就不俗,不仅不俗,而且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要做到这“四绝”,非常不易,但我们总得朝这个方向努力才是。教育要想不俗,就要尽量减少浮躁。浮,必然空;躁,必然急。
浮躁难免急功近利,而急功近利就难免只图表面,只图表面必然不深刻。不深刻就不能保质量,就不能出精品。近日重读诸葛亮的《诫子篇》,其中有些话给我很大启发。他说:“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这就是说,要想成才,必须学习,而要想真正学到些东西、干成些事情,需要心静。他还说:“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意思是,过于缓慢就不能振奋精神,过分急躁就不能安定情绪,就不可能有良好的修养。说的也是要心静。我的六条愿望是否恰当,恳请各位静下心来想一想,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