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是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名言,足见“问得好”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提问技巧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发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才能有效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探讨教学模式。所以“提问得好即教得好”。
“问得好”之一:针锋相对“矛盾问”
“没有矛盾就没有戏”。矛盾是调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把矛盾引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围绕某一对矛盾展开针锋相对的争论,课堂的教学任务就能水到渠成。
我教《死海不死》时“矛盾问”:“‘死’与‘不死’矛盾吗?”教《孔乙己》时“矛盾问”:“孔乙己姓甚名谁?”
同样地,我上《陈涉世家》,也巧设“矛盾”:“陈涉出身低微,‘瓮牖绳枢之子’,为人佣耕,司马迁为什么把他归入‘世家’呢”?凡此种种带有挑战性的“矛盾问”,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急迫希望知道结果的状态,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投入,提高了教学效果。
“问得好”之二:旁敲侧击“迂回问”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打击了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假如我们把问题以旁敲侧击“迂回问”的方式提出,学生必定兴趣盎然。如教《失街亭》时,若只是问:“为什么说街亭失守是马谡的过错?”就显得机械刻板,僵化了学生思想。若旁敲侧击问:“街亭失守是谁的过错?”学生灵感的火花就可能被点燃,见解就可能丰富多彩,这就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辩证客观思考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
因此,因势利导、迂回提问比直接发问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进一步地提高教学效率。
“问得好”之三:由表及里“剥笋问”
钱梦龙说:“先问一些比较易懂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乐趣就越来越浓,课堂气氛就越来越活跃了。”
上《变色龙》一文“剥笋问”。“一剥”: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二剥”: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三剥”: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四剥”: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
《隆中对》“剥笋问”:“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蓝图是什么?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最主要的?为什么?”
《故乡》一文问:“曾经是那样充满生气的闰土,人到中年却这样麻木、悲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样变化的原因,课文里也有提及: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个木偶人了。这是表层原因,其深层原因还要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中国当时的社会陷入这样苦难深重的境况?在这样的探究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了解了小说的主题。这样设问,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体现教学思路的顺序、学生的认识规律,诱导学生循序渐进,深入思考。
“问得好”之四:纵横驰骋“辐射问”
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辐射问”:“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背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辐射问”: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学了《藤野先生》“辐射问”:社会上哪些职业人的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实际生活中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加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教育。
“问得好”之五:开门见山“聚焦问”
《口技》首句“聚焦问”:“京中有善口技者。”抓住一个焦点“善”字,针对课文内容,用“善”这个词来写各种声音动态:用“遥闻”“善音”,写出了深夜的寂静,写出了声音由远及近;用“深巷”“善音”,写出了犬吠的回音,表达了口技的高超……用“善”字通贯全篇,“善”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字眼。同样教《核舟记》开课“聚焦问”:“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文中“奇巧”之术表现在哪里?这些开门见山“聚焦问”使课堂高效,学生乐学。
“提问得好即教得好”,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只要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就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学生在课堂中主人翁的地位,促进师生全面交流,提高课堂效率。
(责任编辑 韦淑红)
“问得好”之一:针锋相对“矛盾问”
“没有矛盾就没有戏”。矛盾是调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把矛盾引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围绕某一对矛盾展开针锋相对的争论,课堂的教学任务就能水到渠成。
我教《死海不死》时“矛盾问”:“‘死’与‘不死’矛盾吗?”教《孔乙己》时“矛盾问”:“孔乙己姓甚名谁?”
同样地,我上《陈涉世家》,也巧设“矛盾”:“陈涉出身低微,‘瓮牖绳枢之子’,为人佣耕,司马迁为什么把他归入‘世家’呢”?凡此种种带有挑战性的“矛盾问”,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急迫希望知道结果的状态,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投入,提高了教学效果。
“问得好”之二:旁敲侧击“迂回问”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打击了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假如我们把问题以旁敲侧击“迂回问”的方式提出,学生必定兴趣盎然。如教《失街亭》时,若只是问:“为什么说街亭失守是马谡的过错?”就显得机械刻板,僵化了学生思想。若旁敲侧击问:“街亭失守是谁的过错?”学生灵感的火花就可能被点燃,见解就可能丰富多彩,这就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辩证客观思考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
因此,因势利导、迂回提问比直接发问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进一步地提高教学效率。
“问得好”之三:由表及里“剥笋问”
钱梦龙说:“先问一些比较易懂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乐趣就越来越浓,课堂气氛就越来越活跃了。”
上《变色龙》一文“剥笋问”。“一剥”: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二剥”: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三剥”: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四剥”: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
《隆中对》“剥笋问”:“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蓝图是什么?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最主要的?为什么?”
《故乡》一文问:“曾经是那样充满生气的闰土,人到中年却这样麻木、悲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样变化的原因,课文里也有提及: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个木偶人了。这是表层原因,其深层原因还要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中国当时的社会陷入这样苦难深重的境况?在这样的探究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了解了小说的主题。这样设问,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体现教学思路的顺序、学生的认识规律,诱导学生循序渐进,深入思考。
“问得好”之四:纵横驰骋“辐射问”
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辐射问”:“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背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辐射问”: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学了《藤野先生》“辐射问”:社会上哪些职业人的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实际生活中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加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教育。
“问得好”之五:开门见山“聚焦问”
《口技》首句“聚焦问”:“京中有善口技者。”抓住一个焦点“善”字,针对课文内容,用“善”这个词来写各种声音动态:用“遥闻”“善音”,写出了深夜的寂静,写出了声音由远及近;用“深巷”“善音”,写出了犬吠的回音,表达了口技的高超……用“善”字通贯全篇,“善”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字眼。同样教《核舟记》开课“聚焦问”:“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文中“奇巧”之术表现在哪里?这些开门见山“聚焦问”使课堂高效,学生乐学。
“提问得好即教得好”,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只要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就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学生在课堂中主人翁的地位,促进师生全面交流,提高课堂效率。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