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即能使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获取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提高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故事情境
学生对数学是否有兴趣,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如果将数学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就能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才能保证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我就给学生讲了《盲人摸象》的故事。当孩子们听到:一个盲人把大象的耳朵当作扇子,一个盲人把大象的尾巴当作绳子,一个盲人把大象的腿当作柱子,一个盲人把大象的身体当作墙时,孩子们听得哈哈大笑。“你们知道这几个盲人为什么说得不一样吗?”学生齐答:“是因为他们站的位置不同。”“对!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样子就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站在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
二、创设悬念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问,才能引发学生思考、探索,才能鼓励学生去质疑、释疑,产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的欲望。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主动参与的需求。例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一课时,我在黑板上写出一连串的6的递加算式要求学生口算。刚开始,学生还能很快说出6 6=12,6 6 6=18,6 6 6 6=24……后来,学生口算的速度越来越慢,随着相同加数6的个数不断增加,有的学生傻眼了:“这怎么口算呀?”看着他們着急的神情,我胸有成竹地说出了得数,令学生惊讶不止。“老师,你怎么算得这么快?”“你们想知道我的法宝吗?”当学生们用好奇的目光投向我时,我知道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我点燃。“想知道秘密吗?那就跟我一起来进入今天的学习吧!”于是,我创设的“情境”为学生顺利地铺设了一条通向新知的桥梁。
三、创设操作情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由此可见操作与思维之间的辩证发展关系。操作起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配合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必要条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创设操作情境,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手试验来自主发现一些数学规律和结论,即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由于“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学生认识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后,我引导学生用手中各种形状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其他分数。学生操作后反馈:“我用正方形纸折出了六分之一”、“我用正方形纸折出了八分之一”、“我用圆形的纸片折出了十二分之一”、“我用长方形纸折出了十六分之一”等等。在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中,一个个新的分数在学生自己的手中诞生了。
四、创设竞争情境
小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小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乘、除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计算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反复的练习,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我想到了在练习中创设竞争情境,以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笔算乘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设计了小组接力赛“摘苹果”。先说明比赛规则,然后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令下,各组每个接到苹果图片的学生,认真计算并填写好卡片上的一道竖式,做后立即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必须同心协才能力争第一。整个“竞争情境”气氛热烈,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创设这样的情境即给学生提供了熟练掌握笔算乘法的机会,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情境创设,适时积极地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从事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情境中激趣、诱思、悟理。只有创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
一、创设故事情境
学生对数学是否有兴趣,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如果将数学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就能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才能保证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我就给学生讲了《盲人摸象》的故事。当孩子们听到:一个盲人把大象的耳朵当作扇子,一个盲人把大象的尾巴当作绳子,一个盲人把大象的腿当作柱子,一个盲人把大象的身体当作墙时,孩子们听得哈哈大笑。“你们知道这几个盲人为什么说得不一样吗?”学生齐答:“是因为他们站的位置不同。”“对!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样子就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站在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
二、创设悬念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问,才能引发学生思考、探索,才能鼓励学生去质疑、释疑,产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的欲望。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主动参与的需求。例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一课时,我在黑板上写出一连串的6的递加算式要求学生口算。刚开始,学生还能很快说出6 6=12,6 6 6=18,6 6 6 6=24……后来,学生口算的速度越来越慢,随着相同加数6的个数不断增加,有的学生傻眼了:“这怎么口算呀?”看着他們着急的神情,我胸有成竹地说出了得数,令学生惊讶不止。“老师,你怎么算得这么快?”“你们想知道我的法宝吗?”当学生们用好奇的目光投向我时,我知道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我点燃。“想知道秘密吗?那就跟我一起来进入今天的学习吧!”于是,我创设的“情境”为学生顺利地铺设了一条通向新知的桥梁。
三、创设操作情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由此可见操作与思维之间的辩证发展关系。操作起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配合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必要条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创设操作情境,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手试验来自主发现一些数学规律和结论,即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由于“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学生认识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后,我引导学生用手中各种形状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其他分数。学生操作后反馈:“我用正方形纸折出了六分之一”、“我用正方形纸折出了八分之一”、“我用圆形的纸片折出了十二分之一”、“我用长方形纸折出了十六分之一”等等。在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中,一个个新的分数在学生自己的手中诞生了。
四、创设竞争情境
小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小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乘、除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计算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反复的练习,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我想到了在练习中创设竞争情境,以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笔算乘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设计了小组接力赛“摘苹果”。先说明比赛规则,然后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令下,各组每个接到苹果图片的学生,认真计算并填写好卡片上的一道竖式,做后立即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必须同心协才能力争第一。整个“竞争情境”气氛热烈,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创设这样的情境即给学生提供了熟练掌握笔算乘法的机会,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情境创设,适时积极地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从事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情境中激趣、诱思、悟理。只有创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