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数学课堂把丰富复杂、动态变化的教学过程简约化归为“明算理,重练习”的特殊认识活动,导致数学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缺乏学以致用的思想。“创造情趣与智慧的数学课堂”成为数学教学的必然。本论文从“创造性使用教材,打破数学课堂沉闷的气氛”、“创建合作学习机制,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创设生活情境,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三方面进行论述,数学课堂教学要实现完整的人的教育,就得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使数学课堂充满着智慧,充满着情趣。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它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在目标体系中首先列出的是发展性领域的目标,首先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在情感态度,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新课程标准”必须摆脱传统的数学课堂,要从人的高度出发,把数学课堂看作是学生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舞台,是学生應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自由呼吸的乐园。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打破数学课堂沉闷的气氛
教材是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学目标的具体材料,它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要求,是我们教学的重要资源,而教学不是教“教科书”,教师完全有权利对教科书做出“剪裁”,重新编排,使之适合课程教学活动的展开。如教学五年级(下)“圆的周长”这一内容时,教材是先由直观演示,弄清什么是圆的周长,然后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导出圆周率,最后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应用,我认为学生不免产生疑惑:为什么要通过研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来求圆的周长呢?其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作一条射线OL,以射线上的OA、OB、OC这三条长度不等的线段为直径画了三个圆(如图):
问:(1)谁的直径最短?谁的周长最短?
(2)谁的直径最长?谁的周长最长?
(3)你发现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有了这一环节的铺垫,学生明白了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即:圆的直径越长,周长越长;圆的直径越短,周长也越短。接下来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就成为一种必然,学生的疑惑也就解决了。这一环节的铺垫如同画龙点睛,课堂顿生灵性。
同时,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要关注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如教学四年级(下)混合运算时,我对“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了“剪裁”,把例题中的人物更换为本班级的小朋友的名字(洪浩、欧佳怡),欧佳怡买了3支钢笔,每支15元;洪浩买了4本笔记本,每本8元。他们一共用去多少钱?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便兴趣盎然,“要求他们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先求出他们各用去多少钱?然后再求总数,使学生明白:在混合运算中,有乘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这样安排轻易突破了难点,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接受。而后我让学生口编问题,飞禽走兽,花草树木都成了学生编问题时的素材,他们甚至把“汉堡包”“肯德基”引入课堂,学生编题时的幽默神态、夸张动作、风趣的语言常常引起哄堂大笑,我们应该赞扬这些孩子有着浓烈的情感色彩和人文色彩,欣赏这些孩子敢于打破数学课堂沉闷的气氛,只有在这样充满着情感与智慧交织的数学课堂中,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
二、创建合作学习机制,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
在数学教学中,建立合作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在平时教学中,我把全班40人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汇报员,注重建立合作学习机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教学五年级(下)“找规律”时,我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8×6的方格纸和由4个同样大小的小方格组成的正方形图案,教师先帮助学生弄清题意,然后让每组同学讨论,这个正方形的图案任意放在这个方格纸中有多少种贴法?通过各组同学的积极交流,有的小组汇报:正方形图片在最上面一行可以平移6次,说明有7种贴法,像这样可以贴5行,共有7×5种贴法,我便用汇报员的名字命名他们的做法,如“洪浩法”;有的小组汇报:正方形图片在最左边一列可以平移4次,说明有5种贴法,像这样可以贴7列,共有5×7种贴法,同样利用小组汇报员的名字进行命名,这样轻松的氛围成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动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得到老师的赞许、同伴的认可,再次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体会到交流的快乐,给学生创造了成功的机会,学生的自主地位得到体现。
三、创设生活情境,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教师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境,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确定位置”时,我抛开教科书上的情景图进行教学,把班级学生的座次事前进行安排,规定教室学生的座次自前而后,竖为列,横为行,每位同学说出自己坐在班级的第几行第几列,或者第几列第几行,然后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如此安排,加强了“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味的状态,给数学课本增加了“营养”,让数学贴近生活,让数学课堂兴趣盎然。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完整的人的教育,就得改变数学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缺乏生气与乐趣的局面,使数学教学冲破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让数学课堂充满着智慧。这样,数学学习必将成为每一个孩子乐于其中的美差。
参考文献:
[1]孔企年《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
[2]宋淑持《论情感教育及其在数学课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