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教育在培养民族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做“四有新人”,使之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創造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小学数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使教学、学习、发现、创新同步协调。
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从小学的课堂开始,就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放到突出的位置上予以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突出和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兴趣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因为儿童总是通过独一无二的个人经验来理解问题的,所以他们往往提出一些新奇、出乎意料的问题,那些看起来很奇怪的问题,正是儿童在一瞬间产生和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如:史丰收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曾问过他的老师:“为什么数学运算非要从低位向高位计算,不能从高位向低位运算呢?”最后终于取得成就,独创了速算法。
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这样的环境。如:在教“分数大小比较”时,我给学生编拟了一个故事:“同学们,大家一定听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可孙悟空从天宫带回来的圣桃是怎样分给小猴子的呢?下面我就给你们讲讲。孙悟空从天宫带回来的圣桃并不多,可花果山上的猴子却很多,而且这些小猴子、老猴听说吃圣桃可以长生不老,都争着要吃,怎么分呢?孙悟空把脑袋瓜一摇,办法就出来了,马上宣布:按岁数分,一岁分一个,二岁分二分之一个,三岁分三分之一个……还没等孙悟空把圣桃分完,老猴子就闹开了。”说到这儿我问:“同学们,你们说老猴子为什么要闹呢?”接着指出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揭示课题“分数大小的比较” 这样通过讲故事创设情境,既渗透了分数的概念,同时又巧妙地引出了新知识,既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起学生求知和探索的兴趣。
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创新精神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自己画一个圆,学生几经尝试仍无法画好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可以用一根线绳,一枚硬币为工具画圆,并且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实践。如何使用工具,如何画得又快又好等问题,都由学生自己解决。交流结果时学生谈到:画圆时,硬币要固定,线绳要拉紧。这反映出学生对“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及“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距离相等”有了感性认识。这种感悟不是靠教师的指点去量出来的,而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材料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比按照教师的要求被动地进行操作获得的认识要深刻得多,有价值得多。学生依据“画圆时线绳长度始终不变”的感性认识,概括出“同一圆内所有半径相等”的理性认识。这就是创新,其间的每一步判断和推理,都闪跃着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样的教学活动,使知识的内在规律与儿童的认识规律科学地统一起来,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使学生领悟数学思维方法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三、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首先用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行教学,当学生掌握了推导公式后,再让学生用准备好的三对三角形,通过割补、剪拼,同桌合作,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关系,从而验证计算公式的正确性,使学生从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鼓励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出发点,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能用超出寻常的办法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知识角度,不同的侧面要求解同一试题,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拓宽解题思路,深化思维活动,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从而培养创新能力。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时,把1.25:2化成最简整数比。当学生按课本要求算出1.25:2=(1.25×100):(2×100)=125:200=5:8时,我鼓励学生继续动脑筋思考,看谁能找出更简便的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又想出两种方
法:①1.25:2=(5/4×4):(2×4)=5:8②1.25:2=(1.25×8):(2×8)=10:16=5:8。就这样,学生通过积极思维,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独创性为特征的复合思维。我们要以先进的科学教学思想为指导,紧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在老师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热诚真挚的情感融入到学生的精神领域,用数学特有的魅力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让学生能够收到感染,产生共鸣,最终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
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从小学的课堂开始,就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放到突出的位置上予以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突出和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兴趣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因为儿童总是通过独一无二的个人经验来理解问题的,所以他们往往提出一些新奇、出乎意料的问题,那些看起来很奇怪的问题,正是儿童在一瞬间产生和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如:史丰收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曾问过他的老师:“为什么数学运算非要从低位向高位计算,不能从高位向低位运算呢?”最后终于取得成就,独创了速算法。
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这样的环境。如:在教“分数大小比较”时,我给学生编拟了一个故事:“同学们,大家一定听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可孙悟空从天宫带回来的圣桃是怎样分给小猴子的呢?下面我就给你们讲讲。孙悟空从天宫带回来的圣桃并不多,可花果山上的猴子却很多,而且这些小猴子、老猴听说吃圣桃可以长生不老,都争着要吃,怎么分呢?孙悟空把脑袋瓜一摇,办法就出来了,马上宣布:按岁数分,一岁分一个,二岁分二分之一个,三岁分三分之一个……还没等孙悟空把圣桃分完,老猴子就闹开了。”说到这儿我问:“同学们,你们说老猴子为什么要闹呢?”接着指出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揭示课题“分数大小的比较” 这样通过讲故事创设情境,既渗透了分数的概念,同时又巧妙地引出了新知识,既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起学生求知和探索的兴趣。
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创新精神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自己画一个圆,学生几经尝试仍无法画好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可以用一根线绳,一枚硬币为工具画圆,并且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实践。如何使用工具,如何画得又快又好等问题,都由学生自己解决。交流结果时学生谈到:画圆时,硬币要固定,线绳要拉紧。这反映出学生对“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及“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距离相等”有了感性认识。这种感悟不是靠教师的指点去量出来的,而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材料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比按照教师的要求被动地进行操作获得的认识要深刻得多,有价值得多。学生依据“画圆时线绳长度始终不变”的感性认识,概括出“同一圆内所有半径相等”的理性认识。这就是创新,其间的每一步判断和推理,都闪跃着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样的教学活动,使知识的内在规律与儿童的认识规律科学地统一起来,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使学生领悟数学思维方法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三、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首先用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行教学,当学生掌握了推导公式后,再让学生用准备好的三对三角形,通过割补、剪拼,同桌合作,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关系,从而验证计算公式的正确性,使学生从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鼓励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出发点,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能用超出寻常的办法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知识角度,不同的侧面要求解同一试题,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拓宽解题思路,深化思维活动,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从而培养创新能力。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时,把1.25:2化成最简整数比。当学生按课本要求算出1.25:2=(1.25×100):(2×100)=125:200=5:8时,我鼓励学生继续动脑筋思考,看谁能找出更简便的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又想出两种方
法:①1.25:2=(5/4×4):(2×4)=5:8②1.25:2=(1.25×8):(2×8)=10:16=5:8。就这样,学生通过积极思维,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独创性为特征的复合思维。我们要以先进的科学教学思想为指导,紧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在老师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热诚真挚的情感融入到学生的精神领域,用数学特有的魅力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让学生能够收到感染,产生共鸣,最终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