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提问的几种不同表现形式
1.增加一些趣味性的问题。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兴趣激发灵感,是发现的先导,积极的思维活动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增加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比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来,老师可以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它能不能被3整除,你们能相信吗?咱们可以来试试!”接着学生任意说数,老师很快地给出判断,通过验证老师结论的正确。学生都很好奇,有一种很想知道为什么的学习欲望。这样不仅抓住了新知的实质,提出了需要研究的新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充分调动起来了。
2 .在知识的重点处设置悬念。教师在知识的重点处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发他们的积极思考,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范围。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今年几岁了吧?谁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号?”学生回答后,老师故意设置悬念:“我们班大部分同学是8岁了,过了8个生日。可是有名同学今年也8岁了,却只过了2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一脸的茫然,好象在问:“这是真的吗?怎么会呢?”大家都迫切地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样,通过悬念设疑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刺激,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学习新知的强烈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3.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数学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引新、设问、激疑。
4.实现课内、课外有机统一。“学贵有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在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如能设计出新颖别致的疑问,激发学生利用旧知和阅读课外新知解决疑问,可使课堂内学习延伸到课外,从而实现课内、课外有机统一。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下课前,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角,还学会了做角、画角,请同学们回家以后试着把一张长方形纸'减'掉一个角,看一看还剩几个角?比一比谁的'减'法多?”这个别具匠心的设计,在学生兴趣盎然中添加一个问号,短短的几句话,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愿望,把课堂教学再一次推向高潮,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课堂教学提问时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设计的问题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让班上的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能充分调动起来,还要注意学困生的接受能力,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课堂提问应简练、明确。课堂提问既是教学的线索,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提问时如果把问题问的太笼统,学生就不知所云,提问的目的性要明确,要抓住关键,叙述要简练,使人一听就知道问的是什么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3.课堂提问应采取适量、适度原则。课堂提问时,教师要把握好问题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要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依据,所设计的问题应既不宜高不可攀,又有一定的难度、深度和跨度。努力做到问题精当、难易适度、思维含量高、切入点准确。
4.课堂提问时还应灵活多变。教师要具有调空、驾驭课堂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把握课堂的动态生成,善于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来调整提问方式。如果学生思维受阻,大部分答不上所提问题时,教师要适当启发,点拨,铺设台阶,把难题重新设计成一个个相关的小问题,让学生一步步理解。当学生紧张或疲惫时,教师也可有意放慢一下提问的节奏,改变一下提问的语气等等。
5.课堂提问要尽量结合实际。《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内容应当源于学生生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课程内容应当成为学生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的生动素材。”生活是数学产生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入更多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中获得直接经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从而体会到数学的魅力。而这样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是十分有利的。
总之,我们数学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加强理论学习和课堂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提问艺术,为学生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
一、课堂提问的几种不同表现形式
1.增加一些趣味性的问题。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兴趣激发灵感,是发现的先导,积极的思维活动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增加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比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来,老师可以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它能不能被3整除,你们能相信吗?咱们可以来试试!”接着学生任意说数,老师很快地给出判断,通过验证老师结论的正确。学生都很好奇,有一种很想知道为什么的学习欲望。这样不仅抓住了新知的实质,提出了需要研究的新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充分调动起来了。
2 .在知识的重点处设置悬念。教师在知识的重点处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发他们的积极思考,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范围。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今年几岁了吧?谁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号?”学生回答后,老师故意设置悬念:“我们班大部分同学是8岁了,过了8个生日。可是有名同学今年也8岁了,却只过了2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一脸的茫然,好象在问:“这是真的吗?怎么会呢?”大家都迫切地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样,通过悬念设疑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刺激,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学习新知的强烈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3.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数学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引新、设问、激疑。
4.实现课内、课外有机统一。“学贵有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在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如能设计出新颖别致的疑问,激发学生利用旧知和阅读课外新知解决疑问,可使课堂内学习延伸到课外,从而实现课内、课外有机统一。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下课前,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角,还学会了做角、画角,请同学们回家以后试着把一张长方形纸'减'掉一个角,看一看还剩几个角?比一比谁的'减'法多?”这个别具匠心的设计,在学生兴趣盎然中添加一个问号,短短的几句话,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愿望,把课堂教学再一次推向高潮,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课堂教学提问时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设计的问题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让班上的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能充分调动起来,还要注意学困生的接受能力,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课堂提问应简练、明确。课堂提问既是教学的线索,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提问时如果把问题问的太笼统,学生就不知所云,提问的目的性要明确,要抓住关键,叙述要简练,使人一听就知道问的是什么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3.课堂提问应采取适量、适度原则。课堂提问时,教师要把握好问题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要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依据,所设计的问题应既不宜高不可攀,又有一定的难度、深度和跨度。努力做到问题精当、难易适度、思维含量高、切入点准确。
4.课堂提问时还应灵活多变。教师要具有调空、驾驭课堂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把握课堂的动态生成,善于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来调整提问方式。如果学生思维受阻,大部分答不上所提问题时,教师要适当启发,点拨,铺设台阶,把难题重新设计成一个个相关的小问题,让学生一步步理解。当学生紧张或疲惫时,教师也可有意放慢一下提问的节奏,改变一下提问的语气等等。
5.课堂提问要尽量结合实际。《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内容应当源于学生生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课程内容应当成为学生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的生动素材。”生活是数学产生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入更多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中获得直接经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从而体会到数学的魅力。而这样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是十分有利的。
总之,我们数学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加强理论学习和课堂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提问艺术,为学生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