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月,灿烂绚丽,万物生长。而此时,却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老师和家长们心情最复杂的时候——兴奋、好奇、不舍、焦虑和宽慰。百感交集,都是为了要“上小学”了。
《指南》在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与培养的指标中提出:大班孩子应对小学生活有好奇和向往。5-6岁的幼儿即将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为步入小学的生活做准备,教师要帮助幼儿明确两种生活的不同,面对陌生而又“神秘”的小学生活,教师还要帮助幼儿学会恰当的表达和调控情绪。唤起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好奇和美好向往。
因此乘着短暂的毕业季,揣着复杂的心情,我们开始了《我要上小学》的主题活动——
一、说一说想知道的事
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关注儿童的经验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儿童的生活和儿童的经验来选择和确定幼儿园的课程。他认为,儿童或社会上发生的任何事情,教师都可以采为课程内容,可以把一切预先所定的暂时搁起,重新再来做一番筹备工作,倘若新发生的事情与预先的有些相像,就要把它融进去。
因此我们需要先解孩子们的想法,以便主题的开展能满足幼儿的需求,是幼儿最感兴趣的话题。
于是我们向孩子及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1.对于小学你已经知道的。2.对于小学你最想知道的。3.对于小学你最担心的。
从中我们得到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
1.大部分孩子知道小学的科目;不能午睡、要做作业、背书包等等。
2.孩子们最感兴趣的问题,如:操场是什么样的?怎么吃午饭?下课的时候做些什么?
3.了解到孩子和家长的心理变化:他们大多数担心的是小学的作业与考试,以及能否好好吃午饭?
问题三的反馈成为我们主题活动开展的基础。只有解决了问题三,才能真正帮助孩子们顺利渡过幼小衔接阶段。
二、排一排要做的事
老师们也做了:“关于小学我能想到的……”头脑风暴。产生了初步的网络图:
主题活动的开展要关注到孩子们在活动中逐渐建构和发展起来的情感,认知和技能。于是又梳理产生了根据幼儿的情感发展,时间历程而诞生的主题活动情境脉络图:
我们将主题活动分为了三个阶段:“小学怎么样?”,“上小学的准备。”和“我要毕业了!”。每一个阶段都设置了孩子们最关心的问题,老师们也能有重点的帮助孩子们解决疑问,梳理关键经验。
三、做一做想做的事
小学到底什么样的,是孩子们最想知道的事。于是实地参观小学拉开了主题活动的帷幕。孩子们看到了小学的设施,看到了早操、升旗、上课等集体活动,他们发现小学生的课桌椅的摆放和幼儿园完全不一样,回到幼儿园,将课座椅重新摆放,像小学生那样来上课。
四、试一试将来的事
小学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了,孩子们的心情也逐渐平复,而此时我们也更了解的孩子们的需要,于是我们走进了又一个心路历程——学做小学生。
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的过渡到小学生活,我们从幼儿的一日活动入手进行了各种尝试:
1.集体活动。我们从语言、社会、音乐、科学等多个领域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小学。如:科学活动《书包里的朋友》,我们首先发放调查表,让孩子们自己去认识各种不同的文具并了解它们的用途,又在集体活动中帮助孩子们梳理整合获得的零散经验,通过活动,孩子们知道文具是小学生的学习工具,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我们还鼓励孩子们每天自己整理书包,并背着上下学。一段时间以后,孩子们的自我服务意识提高了,也从心理上感受到自己像一个真正的小学生了。
2.课间活动。自由支配的课间10分钟,孩子们除了要注意安全,其他的活动都由他们自己安排,可以休息、玩耍、盥洗,或阅读及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作业”。
3.区角活动。孩子们很向往小学生戴的红领巾,因此我们在区角活动中设计了“学戴红领巾”的活动。
4.作业带回家。我们为每组的孩子准备了一本画事本,每天由一位孩子回家用绘画的形式记录当天的事,并讲述给家长,由家长用文字记录。孩子们每天都能认真的完成自己的作业,语言的丰富性及责任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5.值日生。我们开始了值日生制度,每天放学前由孩子们自由选择第二天的值日生工作,有排桌椅、收发文具、整理图书架、餐前餐后管理员等等。如餐前餐后管理员,需要每天餐前按数发放餐具,餐后收拾桌上的骨盘。虽然孩子们开始会经常忘记要做的事,但是他们能够互相提醒,做的井然有序了。
两周的活动,孩子们克服了心里的恐惧,对上小学充满信心。
五、叙一叙离别的事
临近六月中下旬,毕业汇报演出紧罗密布的排练,孩子们逐渐意识到就要离开幼儿园了。好几个孩子来问:“老师,还有几天毕业呢?”于是,我们又设计了“毕业倒计时”。看着数字越来越小,离别的心情却越来越复杂。孩子们自发带来了通讯小本子,让同伴和老师留下联系方式。
随着孩子们情感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安排了一些适宜的集体活动,比如:《毕业诗》《老师,谢谢您!》《美好时光》《友谊地久天长 》等。孩子们一起回忆三年来的点点滴滴并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人生的第一张毕业照对孩子们来说异常珍贵。拍完毕业照后,他们提出要用最美的镜框把它装起来,于是又从家里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材料:纸板、纽扣、吸管等,在区角活动时,一个个漂亮的镜框诞生了。
6月30日,是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天,那一天,邀请了全体家长来园参加了毕业典礼。孩子们手捧鲜花说一声:老师,谢谢您!而老师们奉上烫金的纪念册祝贺道:孩子们,你们长大了!一台承载着回忆与心血的汇报演出在夹着泪花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短短四周,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追随着孩子们的心理变化一路走来,从了解孩子们的需要开始,到主题脉络的产生,到主题活动的设置,再到生成活动的诞生,每一步都源于孩子,服务于孩子。它不再是拼凑的僵硬的活动堆砌,而是一个真正的追随孩子的活主题。
《指南》在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与培养的指标中提出:大班孩子应对小学生活有好奇和向往。5-6岁的幼儿即将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为步入小学的生活做准备,教师要帮助幼儿明确两种生活的不同,面对陌生而又“神秘”的小学生活,教师还要帮助幼儿学会恰当的表达和调控情绪。唤起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好奇和美好向往。
因此乘着短暂的毕业季,揣着复杂的心情,我们开始了《我要上小学》的主题活动——
一、说一说想知道的事
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关注儿童的经验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儿童的生活和儿童的经验来选择和确定幼儿园的课程。他认为,儿童或社会上发生的任何事情,教师都可以采为课程内容,可以把一切预先所定的暂时搁起,重新再来做一番筹备工作,倘若新发生的事情与预先的有些相像,就要把它融进去。
因此我们需要先解孩子们的想法,以便主题的开展能满足幼儿的需求,是幼儿最感兴趣的话题。
于是我们向孩子及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1.对于小学你已经知道的。2.对于小学你最想知道的。3.对于小学你最担心的。
从中我们得到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
1.大部分孩子知道小学的科目;不能午睡、要做作业、背书包等等。
2.孩子们最感兴趣的问题,如:操场是什么样的?怎么吃午饭?下课的时候做些什么?
3.了解到孩子和家长的心理变化:他们大多数担心的是小学的作业与考试,以及能否好好吃午饭?
问题三的反馈成为我们主题活动开展的基础。只有解决了问题三,才能真正帮助孩子们顺利渡过幼小衔接阶段。
二、排一排要做的事
老师们也做了:“关于小学我能想到的……”头脑风暴。产生了初步的网络图:
主题活动的开展要关注到孩子们在活动中逐渐建构和发展起来的情感,认知和技能。于是又梳理产生了根据幼儿的情感发展,时间历程而诞生的主题活动情境脉络图:
我们将主题活动分为了三个阶段:“小学怎么样?”,“上小学的准备。”和“我要毕业了!”。每一个阶段都设置了孩子们最关心的问题,老师们也能有重点的帮助孩子们解决疑问,梳理关键经验。
三、做一做想做的事
小学到底什么样的,是孩子们最想知道的事。于是实地参观小学拉开了主题活动的帷幕。孩子们看到了小学的设施,看到了早操、升旗、上课等集体活动,他们发现小学生的课桌椅的摆放和幼儿园完全不一样,回到幼儿园,将课座椅重新摆放,像小学生那样来上课。
四、试一试将来的事
小学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了,孩子们的心情也逐渐平复,而此时我们也更了解的孩子们的需要,于是我们走进了又一个心路历程——学做小学生。
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的过渡到小学生活,我们从幼儿的一日活动入手进行了各种尝试:
1.集体活动。我们从语言、社会、音乐、科学等多个领域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小学。如:科学活动《书包里的朋友》,我们首先发放调查表,让孩子们自己去认识各种不同的文具并了解它们的用途,又在集体活动中帮助孩子们梳理整合获得的零散经验,通过活动,孩子们知道文具是小学生的学习工具,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我们还鼓励孩子们每天自己整理书包,并背着上下学。一段时间以后,孩子们的自我服务意识提高了,也从心理上感受到自己像一个真正的小学生了。
2.课间活动。自由支配的课间10分钟,孩子们除了要注意安全,其他的活动都由他们自己安排,可以休息、玩耍、盥洗,或阅读及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作业”。
3.区角活动。孩子们很向往小学生戴的红领巾,因此我们在区角活动中设计了“学戴红领巾”的活动。
4.作业带回家。我们为每组的孩子准备了一本画事本,每天由一位孩子回家用绘画的形式记录当天的事,并讲述给家长,由家长用文字记录。孩子们每天都能认真的完成自己的作业,语言的丰富性及责任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5.值日生。我们开始了值日生制度,每天放学前由孩子们自由选择第二天的值日生工作,有排桌椅、收发文具、整理图书架、餐前餐后管理员等等。如餐前餐后管理员,需要每天餐前按数发放餐具,餐后收拾桌上的骨盘。虽然孩子们开始会经常忘记要做的事,但是他们能够互相提醒,做的井然有序了。
两周的活动,孩子们克服了心里的恐惧,对上小学充满信心。
五、叙一叙离别的事
临近六月中下旬,毕业汇报演出紧罗密布的排练,孩子们逐渐意识到就要离开幼儿园了。好几个孩子来问:“老师,还有几天毕业呢?”于是,我们又设计了“毕业倒计时”。看着数字越来越小,离别的心情却越来越复杂。孩子们自发带来了通讯小本子,让同伴和老师留下联系方式。
随着孩子们情感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安排了一些适宜的集体活动,比如:《毕业诗》《老师,谢谢您!》《美好时光》《友谊地久天长 》等。孩子们一起回忆三年来的点点滴滴并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人生的第一张毕业照对孩子们来说异常珍贵。拍完毕业照后,他们提出要用最美的镜框把它装起来,于是又从家里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材料:纸板、纽扣、吸管等,在区角活动时,一个个漂亮的镜框诞生了。
6月30日,是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天,那一天,邀请了全体家长来园参加了毕业典礼。孩子们手捧鲜花说一声:老师,谢谢您!而老师们奉上烫金的纪念册祝贺道:孩子们,你们长大了!一台承载着回忆与心血的汇报演出在夹着泪花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短短四周,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追随着孩子们的心理变化一路走来,从了解孩子们的需要开始,到主题脉络的产生,到主题活动的设置,再到生成活动的诞生,每一步都源于孩子,服务于孩子。它不再是拼凑的僵硬的活动堆砌,而是一个真正的追随孩子的活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