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文豪巴尔扎克曾经说过:“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思维的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促进学生的有效探究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或者向他们提出恰当的探究任务。创设情景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未知知识产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欲望,产生问题意识,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质疑环境,善于运用多种途径,如实验、多媒体技术、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等,为学生创设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情景,逐步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质疑,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关键。
一、认识“问题”的价值是培养探究能力的可贵前提
胡适曾经对北大毕业生说:“问题是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我们的思维受先入为主的影响,使思维容易陷入滞涩与休眠状态,而问题的出现,往往会造成某种不确定性,使思维活跃起来,从而打破思维定势。当学生碰到令自己感到困难的问题时,他就会受到刺激。布鲁纳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促进学生进行“反省性”探究,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在这种状态转变的过程中,智力活动总是尝试性、探究性的,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
二、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为前提,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陆九渊曾提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学生要有问题、想问问题、敢于问问题、好问问题,更应该会问问题。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会学习的重要标志。
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重视自己在课堂中如何向学生提出问题,却忽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把教材和教师当成是权威和真理,学生很少对课本或教师提出质疑,很少认真思索过一个问题。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质疑,勇于求异,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为前提,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设置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发现与此知识点有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师对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应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努力建立一种平等互信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消除思想障碍。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使学生在问题中求知、在问题中发展,不断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为本”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在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设置一个个、一组组彼此相关、循序渐进的探索性问题,通过连续提问,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这种方式下,教师以问题为引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四、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大纲背景下的实验教学,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通常都是老师演示学生看、 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分组实验则是学生按教材按部就班,照方抓药,再现教材中既定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学生不需要思考提问,学生也很少有思考和质疑的时间及空间。而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实验探究教学是以一个问题或主题为中心,教师启发学生质疑、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实验的方案多样,结果也不是唯一的,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间及空间。
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逐步发展的。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应启发学生把自己的发现以问题的方式表述出来。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鼓励学生对发现的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思维加工,形成一个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并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述出来。对学生所表述的实验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正确的表述,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不恰当的表述,要及时给予纠正。学生经过多次的经验积累,随着他们知识、技能的提高,就可以逐步发展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问题的价值,学会提出问题,在问题中求知,在问题中发展,促进学生的有效探究。
一、认识“问题”的价值是培养探究能力的可贵前提
胡适曾经对北大毕业生说:“问题是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我们的思维受先入为主的影响,使思维容易陷入滞涩与休眠状态,而问题的出现,往往会造成某种不确定性,使思维活跃起来,从而打破思维定势。当学生碰到令自己感到困难的问题时,他就会受到刺激。布鲁纳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促进学生进行“反省性”探究,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在这种状态转变的过程中,智力活动总是尝试性、探究性的,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
二、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为前提,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陆九渊曾提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学生要有问题、想问问题、敢于问问题、好问问题,更应该会问问题。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会学习的重要标志。
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重视自己在课堂中如何向学生提出问题,却忽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把教材和教师当成是权威和真理,学生很少对课本或教师提出质疑,很少认真思索过一个问题。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质疑,勇于求异,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为前提,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设置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发现与此知识点有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师对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应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努力建立一种平等互信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消除思想障碍。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使学生在问题中求知、在问题中发展,不断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为本”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在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设置一个个、一组组彼此相关、循序渐进的探索性问题,通过连续提问,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这种方式下,教师以问题为引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四、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大纲背景下的实验教学,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通常都是老师演示学生看、 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分组实验则是学生按教材按部就班,照方抓药,再现教材中既定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学生不需要思考提问,学生也很少有思考和质疑的时间及空间。而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实验探究教学是以一个问题或主题为中心,教师启发学生质疑、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实验的方案多样,结果也不是唯一的,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间及空间。
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逐步发展的。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应启发学生把自己的发现以问题的方式表述出来。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鼓励学生对发现的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思维加工,形成一个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并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述出来。对学生所表述的实验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正确的表述,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不恰当的表述,要及时给予纠正。学生经过多次的经验积累,随着他们知识、技能的提高,就可以逐步发展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问题的价值,学会提出问题,在问题中求知,在问题中发展,促进学生的有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