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在追求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效、高效的今天,创设有效的情境便成了广大教师追求的目标。情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事件场景。创设情境是指把这些事件或场景引入课堂,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使之产生新的问题,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碰撞,达到其认识冲突的临界点,从而产生一种心理困境和心理需求,表现为一种渴求解决的情绪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探索学习。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有些教师费尽心机创设情境,声、光、电一齐上阵,表面看热热闹闹,效果却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情境创设中走入了误区。我们不能不对教学情境的有效性进行认真思考,还情境教学以本来面目,使情境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最佳环境。
一、创设真实性的教学情境
传统的数学学习中,以“复习—例题—习题”的模式展开教学比较机械,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枯燥无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与拓展”的方式展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设真实、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在教学减法的简便运算时,学生难以理解公式:a-b-c=a-(b+c)。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小红去超市买一瓶可乐和一杯酸奶,一瓶可乐2.5元,一杯酸奶3.2元,小红付了6元钱,售货员应该找给小红多少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形,很容易理解题意。接着先由学生自己做,会出现两种解法:(1)6-2.5-3.2=0.3(元);(2)6-(2.5+3.2)=0.3(元)。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说说第二种解法的括号里要求的是什么。由于这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学生不难回答出来。再让学生讨论哪种解答方法简便,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第二种解法的优点,最后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用公式表示就是a-b-c=a-(b+c)。
通過创设生活情境来教学抽象的数学运算定律,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自主探索,便于学生理解定律,并能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数学性的教学情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学生的知识面相比较而言有所扩大,他们已不再满足于由语言及幻想所构成的虚拟世界,他们越来越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渴求真实。因此,从生活中提取的数学事例更能引起其关注。教师要能开发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找出数学问题的生活原型,加以整合,使之成为课堂上的教学情境。
如在教学《认识角》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生活中哪些地方必须是直角?联想到砌房子时墙壁与地面必须成直角,于是我便由两张设计图纸引入新课,让学生就房子的安全性进行讨论,从而认识了直角。在此过程中,学生还体验到了直角在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如,在教《确定位置》第一课时,我由“老师要去你家家访”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家的所在位置,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而非脱离生活独自存在的。
三、创设问题性的教学情境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让问题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挑战性,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记得曾听过《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教师从班级人数入手:全班有多少人?(48人)几组?(6组)每组几人?(8人)每组占全班的几分之几?(1/6,8/48)而1/6和8/48都表示每组占全班的几分之几,它们大小应该相等。但如何验证呢?由学生周围的事件引入,激起学生的关注,激活他们的已有经验,层层铺开,而提出的问题也具有挑战性,学生为此也展开了探索。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折纸条、计算、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等进行验证。
教师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愿望,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享受到数学探究的乐趣。
四、注重个体差异,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在认识、情感、思维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创设情境时,我关注了以下两点:一是学生理解课堂情境的难易适度。课堂问题提得是否适当,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客观差异,将问题设置梯度,分档设置,同学之间相互启发。这样会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进行创设。情境创设是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是针对各类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创设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标准应不同,这些不同的情境可能起到个别施教的作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要针对个人的学习潜能进行创设。如优生和差生的理解相同,对于差生要充分肯定,对优胜则提出期待和希望,让他们更加努力,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重真实性、数学性、问题性。培养数学化思想,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再学习。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符合,突出教学实质,不能喧宾夺主,或画蛇添足。
一、创设真实性的教学情境
传统的数学学习中,以“复习—例题—习题”的模式展开教学比较机械,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枯燥无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与拓展”的方式展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设真实、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在教学减法的简便运算时,学生难以理解公式:a-b-c=a-(b+c)。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小红去超市买一瓶可乐和一杯酸奶,一瓶可乐2.5元,一杯酸奶3.2元,小红付了6元钱,售货员应该找给小红多少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形,很容易理解题意。接着先由学生自己做,会出现两种解法:(1)6-2.5-3.2=0.3(元);(2)6-(2.5+3.2)=0.3(元)。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说说第二种解法的括号里要求的是什么。由于这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学生不难回答出来。再让学生讨论哪种解答方法简便,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第二种解法的优点,最后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用公式表示就是a-b-c=a-(b+c)。
通過创设生活情境来教学抽象的数学运算定律,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自主探索,便于学生理解定律,并能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数学性的教学情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学生的知识面相比较而言有所扩大,他们已不再满足于由语言及幻想所构成的虚拟世界,他们越来越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渴求真实。因此,从生活中提取的数学事例更能引起其关注。教师要能开发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找出数学问题的生活原型,加以整合,使之成为课堂上的教学情境。
如在教学《认识角》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生活中哪些地方必须是直角?联想到砌房子时墙壁与地面必须成直角,于是我便由两张设计图纸引入新课,让学生就房子的安全性进行讨论,从而认识了直角。在此过程中,学生还体验到了直角在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如,在教《确定位置》第一课时,我由“老师要去你家家访”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家的所在位置,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而非脱离生活独自存在的。
三、创设问题性的教学情境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让问题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挑战性,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记得曾听过《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教师从班级人数入手:全班有多少人?(48人)几组?(6组)每组几人?(8人)每组占全班的几分之几?(1/6,8/48)而1/6和8/48都表示每组占全班的几分之几,它们大小应该相等。但如何验证呢?由学生周围的事件引入,激起学生的关注,激活他们的已有经验,层层铺开,而提出的问题也具有挑战性,学生为此也展开了探索。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折纸条、计算、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等进行验证。
教师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愿望,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享受到数学探究的乐趣。
四、注重个体差异,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在认识、情感、思维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创设情境时,我关注了以下两点:一是学生理解课堂情境的难易适度。课堂问题提得是否适当,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客观差异,将问题设置梯度,分档设置,同学之间相互启发。这样会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进行创设。情境创设是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是针对各类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创设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标准应不同,这些不同的情境可能起到个别施教的作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要针对个人的学习潜能进行创设。如优生和差生的理解相同,对于差生要充分肯定,对优胜则提出期待和希望,让他们更加努力,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重真实性、数学性、问题性。培养数学化思想,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再学习。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符合,突出教学实质,不能喧宾夺主,或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