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80年代就强调,教育若不重视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就等于剥夺了他们必须具备的某种重要因素。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脑特有的功能,也是人脑功能的最高表现。创造思维的特征是新颖性、独特性,学生的创造思维表现为在学习活动中有所“发现”或有创新地解决遇到的问题。现浅谈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几种方法。
一、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而讨论法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尽可能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书中这样描写洞内的景物: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这时我提问:“到底像还是不像呢?”学生各抒己见,争论得十分激烈。我揭示说:“像与不像,不是凭你们的主观臆断,而是结合课文内容、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来体会叶老的感受。”学生带着问题再阅读课文,然后继续讨论。认为不像的同学说:“从字面上看,就是有一点像,那么大部分都不像,总起来说还是不像。”这个同学虽然有自己的判断,但说理性不强,不能以理服人。有的同学说:“我不同意他的发言。有点像,我以为还是像。因为两条龙是石钟乳沉积自然形成的,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形象不能逼真。但作者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两条龙蜿蜒在洞顶。蜿蜒这个词本来是形容蛇爬行的样子,现在用来描写双龙那种张牙舞爪的姿态。又因为借着灯光去看,灯光摇曳、蒙蒙眬眬,大轮廓又很像,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这是肯定而不是否定,也正是叶老语言正确的体现。所以我们应当理解有点像是说像而不是不像。”课堂上这样的讨论,尽管答案不一致,但同学们根据课文字里行间的意思,反复推敲,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次讲完《将相和》,老师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老师进一步启发还喜欢谁?又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结束讲课,突然又有一位同学举手了,老师表示意见相同的就不用重复了,但这位同学仍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叫起他,他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振振有词地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秦国本来是虎狼之国,在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时,蔺相如都挺身而出,战胜强大骄横的秦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每次斗争胜利后,赵王就对蔺相如破格提拔,所以蔺相如职位比廉颇还高。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这一点。”学生说得多好,有理有据。赵王本身也是统治者,但学生不涉及他的为人、执政的情况,只就他用人这一点来评论,观点鲜明、论述清楚、敢抒己见。老师给以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很善于思考。”这样的肯定,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信心,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三、打破“思维惯性”,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考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敢于提出不同的新观点,从而形成超常的构思。
如在十一册里有一组课文都是写人的记叙文,我抓住这些课文写作特点的同异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这个角度来提高学生分析文章、鉴赏文章的能力。如这样提问:“《我的战友邱少云》、《凡卡》、《奴隶英雄》都是写人的文章,你最喜欢哪篇的写法?”“三篇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不同?哪篇文章着重刻画人物外貌?哪篇着重刻画语言和动作?哪篇文章又着重刻画了神态?这些侧重点都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学生在比较中,认真思考、人人动脑、动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分析、比较、鉴别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形成网络,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探究思维
探究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只有带着强烈的探究动机,才能面对疑难,敢于进取,大胆探索,产生旺盛的求知欲。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把探究的重心指向语言文字的学习上。
我们要善于抓住课文中典型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激发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热情。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抓住“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中可以这样质疑:“偷偷”和“钻”两个词用得不够恰当,尤其是“偷偷”一词,一般是用在不光彩的事物上。让学生潜心阅读文本,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思考结果是:“钻”字写出了春天的小草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们能冲破泥土,挺立起来;“偷偷”说明春天的小草生长得特别快,当人们不知不觉时,小草已经从泥土里钻出来了。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在用词造句中的独具匠心。
对于那些有着文化底蕴,含义深刻而富有人生哲理的,以及看似平常但富有思维价值的文字,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或质疑,或朗读欣赏,或比较品味,培养学生的深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多提问、提怪问,启发学生活跃思维,允许学生超过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点燃起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一、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而讨论法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尽可能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书中这样描写洞内的景物: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这时我提问:“到底像还是不像呢?”学生各抒己见,争论得十分激烈。我揭示说:“像与不像,不是凭你们的主观臆断,而是结合课文内容、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来体会叶老的感受。”学生带着问题再阅读课文,然后继续讨论。认为不像的同学说:“从字面上看,就是有一点像,那么大部分都不像,总起来说还是不像。”这个同学虽然有自己的判断,但说理性不强,不能以理服人。有的同学说:“我不同意他的发言。有点像,我以为还是像。因为两条龙是石钟乳沉积自然形成的,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形象不能逼真。但作者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两条龙蜿蜒在洞顶。蜿蜒这个词本来是形容蛇爬行的样子,现在用来描写双龙那种张牙舞爪的姿态。又因为借着灯光去看,灯光摇曳、蒙蒙眬眬,大轮廓又很像,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这是肯定而不是否定,也正是叶老语言正确的体现。所以我们应当理解有点像是说像而不是不像。”课堂上这样的讨论,尽管答案不一致,但同学们根据课文字里行间的意思,反复推敲,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次讲完《将相和》,老师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老师进一步启发还喜欢谁?又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结束讲课,突然又有一位同学举手了,老师表示意见相同的就不用重复了,但这位同学仍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叫起他,他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振振有词地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秦国本来是虎狼之国,在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时,蔺相如都挺身而出,战胜强大骄横的秦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每次斗争胜利后,赵王就对蔺相如破格提拔,所以蔺相如职位比廉颇还高。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这一点。”学生说得多好,有理有据。赵王本身也是统治者,但学生不涉及他的为人、执政的情况,只就他用人这一点来评论,观点鲜明、论述清楚、敢抒己见。老师给以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很善于思考。”这样的肯定,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信心,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三、打破“思维惯性”,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考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敢于提出不同的新观点,从而形成超常的构思。
如在十一册里有一组课文都是写人的记叙文,我抓住这些课文写作特点的同异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这个角度来提高学生分析文章、鉴赏文章的能力。如这样提问:“《我的战友邱少云》、《凡卡》、《奴隶英雄》都是写人的文章,你最喜欢哪篇的写法?”“三篇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不同?哪篇文章着重刻画人物外貌?哪篇着重刻画语言和动作?哪篇文章又着重刻画了神态?这些侧重点都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学生在比较中,认真思考、人人动脑、动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分析、比较、鉴别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形成网络,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探究思维
探究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只有带着强烈的探究动机,才能面对疑难,敢于进取,大胆探索,产生旺盛的求知欲。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把探究的重心指向语言文字的学习上。
我们要善于抓住课文中典型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激发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热情。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抓住“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中可以这样质疑:“偷偷”和“钻”两个词用得不够恰当,尤其是“偷偷”一词,一般是用在不光彩的事物上。让学生潜心阅读文本,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思考结果是:“钻”字写出了春天的小草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们能冲破泥土,挺立起来;“偷偷”说明春天的小草生长得特别快,当人们不知不觉时,小草已经从泥土里钻出来了。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在用词造句中的独具匠心。
对于那些有着文化底蕴,含义深刻而富有人生哲理的,以及看似平常但富有思维价值的文字,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或质疑,或朗读欣赏,或比较品味,培养学生的深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多提问、提怪问,启发学生活跃思维,允许学生超过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点燃起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