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信息。”我认为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还应该使学生知道如何正视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如何发展生命、放飞生命?让语文课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主要是从以下三方面努力向学生渗透生命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的。
一、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
1.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
教材不仅是文本性教材,更是体验性教材,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注重让学生体验成功,还要使学生明白生活的意义。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生命意识的好文章。《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提到了生死问题。“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认为死生亦大矣。就这个问题我在班上出示了基督教、佛教、道家、儒家等流派的观点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经过激烈的争论认识到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失去了对生命的渴望;成长是痛苦的,就像竹节拔高,需撕裂身体,去达到生命的高度。从而拓展了对生命的认识。史铁生则在《我与地坛》中描绘出他的生命观:“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用审美的眼光审视生命,这是生命的最高境界。用审美的眼光审视生命,生命中所有的寂寞、孤独和苦难都会化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甚至死亡也是另一种美。”我让学生明白正是这强烈的生命意识促使主人公从自卑的泥潭中走出来,去实现生命的意义,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
2、让学生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
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上,有专家指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
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好好爱惜自己的生命呢?在学习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我从海子的人生经历讲到海子的卧轨自杀,并强调海子的死是一个社会的痛更是海子家人永远的痛。我引导学生读出了海子面对生活的无奈和自身的人格缺陷——性格的孤僻和心灵的脆弱。学生感悟到这一点的时候,我追问道:“怎样的人格才是健全的呢?”学生结合海子的经历,都认为应该直面挫折,学会坚强。我顺势告诉学生生命是一条单行道。它的单向性决定了生命就是一场磨难,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人的一生中,逆境是常态,顺境是非常态。如何对待生活中的挫折、苦难甚至死亡,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命质量问题。我们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渗透生命意识,进行生命教育。
3、让学生尊重世间万物的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命是如此珍贵,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但在我们身边有多少校园暴力,有多少人残害动物。自然界一切生物都具有生命,我们要把生命的尊重意识灌输给学生。它的核心是平等意识,即人格的平等。只有人与人的平等,才能做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如果说,舒婷的《致橡树》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是一则委婉含蓄的平等思想的宣言;那么,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就是一曲平等思想的战斗檄文.我经常利用这类课文,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
另外通过《<名人传>序》培养学生的善良、仁慈之心;通过《<宽容>序言》,培养学生的宽容之心;《我与地坛》中那些愈见苍幽的老柏树,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蜜蜂、蚂蚁、瓢虫、孩子们的脚印……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那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难道不能激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吗?
二、利用写作训练,让学生思考生命,提升生命的内涵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抒写生命话题,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
在学生作文批改中也可以对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行较为直接的培育。中学生的性格大多比较直率,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往往会很直接地在习作中表露出来,因而老师要抓住契机进行引导、点拨,也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利用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真谛
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
在实践中,我主要通过办黑板报和主题讨论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社会是个大语文,我们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与生命有关的视频资料,采访世纪老人,为残疾人服务等形式,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语文教育的过程实质是生命教育的过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利用教材资源,多角度、多途径地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意识,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在正确认识生命后,他们就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就会尊重珍惜世间万物的生命,从而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主要是从以下三方面努力向学生渗透生命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的。
一、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
1.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
教材不仅是文本性教材,更是体验性教材,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注重让学生体验成功,还要使学生明白生活的意义。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生命意识的好文章。《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提到了生死问题。“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认为死生亦大矣。就这个问题我在班上出示了基督教、佛教、道家、儒家等流派的观点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经过激烈的争论认识到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失去了对生命的渴望;成长是痛苦的,就像竹节拔高,需撕裂身体,去达到生命的高度。从而拓展了对生命的认识。史铁生则在《我与地坛》中描绘出他的生命观:“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用审美的眼光审视生命,这是生命的最高境界。用审美的眼光审视生命,生命中所有的寂寞、孤独和苦难都会化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甚至死亡也是另一种美。”我让学生明白正是这强烈的生命意识促使主人公从自卑的泥潭中走出来,去实现生命的意义,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
2、让学生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
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上,有专家指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
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好好爱惜自己的生命呢?在学习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我从海子的人生经历讲到海子的卧轨自杀,并强调海子的死是一个社会的痛更是海子家人永远的痛。我引导学生读出了海子面对生活的无奈和自身的人格缺陷——性格的孤僻和心灵的脆弱。学生感悟到这一点的时候,我追问道:“怎样的人格才是健全的呢?”学生结合海子的经历,都认为应该直面挫折,学会坚强。我顺势告诉学生生命是一条单行道。它的单向性决定了生命就是一场磨难,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人的一生中,逆境是常态,顺境是非常态。如何对待生活中的挫折、苦难甚至死亡,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命质量问题。我们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渗透生命意识,进行生命教育。
3、让学生尊重世间万物的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命是如此珍贵,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但在我们身边有多少校园暴力,有多少人残害动物。自然界一切生物都具有生命,我们要把生命的尊重意识灌输给学生。它的核心是平等意识,即人格的平等。只有人与人的平等,才能做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如果说,舒婷的《致橡树》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是一则委婉含蓄的平等思想的宣言;那么,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就是一曲平等思想的战斗檄文.我经常利用这类课文,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
另外通过《<名人传>序》培养学生的善良、仁慈之心;通过《<宽容>序言》,培养学生的宽容之心;《我与地坛》中那些愈见苍幽的老柏树,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蜜蜂、蚂蚁、瓢虫、孩子们的脚印……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那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难道不能激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吗?
二、利用写作训练,让学生思考生命,提升生命的内涵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抒写生命话题,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
在学生作文批改中也可以对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行较为直接的培育。中学生的性格大多比较直率,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往往会很直接地在习作中表露出来,因而老师要抓住契机进行引导、点拨,也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利用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真谛
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
在实践中,我主要通过办黑板报和主题讨论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社会是个大语文,我们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与生命有关的视频资料,采访世纪老人,为残疾人服务等形式,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语文教育的过程实质是生命教育的过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利用教材资源,多角度、多途径地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意识,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在正确认识生命后,他们就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就会尊重珍惜世间万物的生命,从而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