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扇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代的扇子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早在原始社会时,人们就已经使用扇子避尘障日,接着,更以之引风致凉。后来,扇子的制作也逐渐多样化,小型的羽扇、竹扇、团扇纷纷出现。随着扇子作用的多样化,扇文化亦日趋丰富。汉魏时期,文学作品中咏扇的诗赋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促进了扇文化的发展。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经济、文化高度繁荣,扇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仪仗用扇、婚礼用扇、戏曲歌舞用扇、题诗画扇等,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宋代是我国文化高度发达的一个时期,扇文化亦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一时期,扇子更为流行,宋都城临安就已出现专营扇的店铺,《梦梁录》卷十三“店铺”载:“小市里舒家体真头面铺,周家折揲面铺,陈家画团扇铺。”这种专门经营扇子的店铺的出现,促进了扇文化的发展。扇和当时的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宋代文人笔下,扇作为生活中的常见之物,便被经常融入到文学作品中来。宋词为宋代的代表性文体,扇更是在其中频频出现。本文将涉及到扇这一意象的词统称为扇词,在扇词中,扇子以其千姿百态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它们不但寄寓了宋代词人的思想情感,同时承载着宋代特质的文化内涵。
羽扇,指用鸟羽所制的扇。最早的羽扇是作仪仗用的,崔豹《古今注》:“雉尾扇起于殷,服章多用羽翟,周制则以为王后夫人之车服。”这里所提到的雉尾扇又叫“掌扇”,扇柄通常很长,插在车上,以障日蔽尘,充作仪卫。后来,还出现了区别于仪仗扇的招凉扇,据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周昭王时期,涂修国进献了两只丹鹊,阴历四月时,这两只鹊脱换毛羽,周昭王叫人将之收集,做成四把扇子,用以招凉。从该书记载来看,当时用羽扇来招凉并不十分普遍,直到春秋战国时,羽扇招凉才普遍流行。据陆机《羽扇赋》记载,“昔日楚襄王,会于章台之上,山西与河右诸侯在焉,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鹤之羽以为扇,诸侯掩麈尾而笑”,对于众诸侯的嘲笑,宋玉侃侃而辩:“夫创始者恒朴,而饰终者必妍……其在手也安,其应物也诚;其招风也利,其播气也平。混贵贱而一节,风无往而不清。发芳尘之郁烈,拂鸣弦之泠泠。敛挥汗之瘁体,洒毒暑之幽情。”宋玉以其三寸不乱之舌,引经据典,把众诸侯说得心服口服,于是诸侯“皆委扇于楚庭,执鸟羽而言归。”羽扇得到诸侯们的承认,继而在士大夫中普及,并逐渐向民间推广。
六朝之时,摇羽扇之风盛行。当时文人骚客专写羽扇的诗赋亦不少,如:
晋·江逌《扇赋》曰:“惟制舒疾于一掌,引长风乎胸襟。荡烦垢于体外,流妙气于中心。”
吴·闵鸿在《羽扇赋》中称道:“惟羽扇之攸兴,乃鸣鸿之嘉容。……运轻翮以容与,激清风于自然。”
从这些扇赋对羽扇的描述中,可得知,六朝人士对羽扇亦持着喜爱的感情。
唐代,不少诗人在诗中写到羽扇,笔者以“羽扇”为关键词,利用“全唐诗”电子词典进行检索,共搜得涉及“羽扇”的诗共20首,如:
李白的“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温庭筠的《题友人池亭(一作偶题林亭)》:“山翁醉后如相忆,羽扇清樽我自知。”
从上述诗句来看,羽扇在唐人心中羽扇除了消除暑热的实用价值外,又被赋予了闲适、超脱、旷达等文化意蕴。
但是到了宋代,羽扇受到了词人们特别的喜爱,笔者同样以“羽扇”为关键词,利用“全宋词”电子词典进行检索,共搜得60首关于“羽扇”的词作,从这个数目,我们可以看出,宋代词人比唐代诗人对羽扇更为钟情。如:
苏轼《念奴娇》中云:“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陆凝之《雨中花·夜行船》:“岳阳楼上,纱巾羽扇,谁识天人。”
臧鲁子的《满庭芳》:“笑傲纶巾羽扇,有如此、人物风流。”
这些词句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词人心目中的风神人物形象,透露出他们对类似于诸葛亮、周瑜等风流人物的景仰。宋词中的“羽扇纶巾”被赋予了宋代的时代特色,它已被宋代词人统一化、符号化,摇曳出的不但是三国人物的风流,亦是宋代词人们的翩翩风度。“羽扇纶巾”承载着的是词人们及渴望成为风流人物的理想。
宋代词人好写扇与中国文化的发展特点密切相关。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中国文化有这样一个特点,即传承上的连贯性和价值观念上的好古性表现得十分突出,前一个时代的文化总是对后一时代的文化造成深刻影响,后人总是在前人足迹中前进。可以说,宋代词人对扇及写扇的偏爱,也是中国文化在富有连贯性和好古性的演化中,随着整个封建社会的兴衰变化,随着文人心态的旨趣的变迁,而逐渐形成的。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词人是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士大夫。文化修养高的他们,生活追求也高。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诗意的、高品位的享乐,这种享乐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固然不可少,但精神的满足才是他们享乐的目的意义之所在,可谓是一种诗意的文化享乐。这种诗意的文化享乐最典型的表现方式,往往表现为在绣幌佳人轻歌曼舞的氛围中浅酌低唱。因而象征着一种娱乐生活方式的舞衣歌扇,在浅酌低唱中自然而然融入词中。而精忠报国,兼济天下,这種士大夫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为文人士大夫规范的角色认同,是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对宋代士大夫来说,它又是被其优越的历史际遇所限定的。宋代广泛推行的科举制度,与“士大夫兼济天下”的政策,使得文人们往往具有渴望像三国风神人物一样叱咤风云的强烈愿望。隐喻着三国风流物精神的羽扇纶巾,便在词人对古人风神的遥想中,自然而然地被纳入到了词中。
参考文献
[1] [晋]崔豹.古今注(卷上,御服第一)[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 [晋]陆机.陆士衡文集校注[M].刘运好校.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07.
宋代是我国文化高度发达的一个时期,扇文化亦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一时期,扇子更为流行,宋都城临安就已出现专营扇的店铺,《梦梁录》卷十三“店铺”载:“小市里舒家体真头面铺,周家折揲面铺,陈家画团扇铺。”这种专门经营扇子的店铺的出现,促进了扇文化的发展。扇和当时的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宋代文人笔下,扇作为生活中的常见之物,便被经常融入到文学作品中来。宋词为宋代的代表性文体,扇更是在其中频频出现。本文将涉及到扇这一意象的词统称为扇词,在扇词中,扇子以其千姿百态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它们不但寄寓了宋代词人的思想情感,同时承载着宋代特质的文化内涵。
羽扇,指用鸟羽所制的扇。最早的羽扇是作仪仗用的,崔豹《古今注》:“雉尾扇起于殷,服章多用羽翟,周制则以为王后夫人之车服。”这里所提到的雉尾扇又叫“掌扇”,扇柄通常很长,插在车上,以障日蔽尘,充作仪卫。后来,还出现了区别于仪仗扇的招凉扇,据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周昭王时期,涂修国进献了两只丹鹊,阴历四月时,这两只鹊脱换毛羽,周昭王叫人将之收集,做成四把扇子,用以招凉。从该书记载来看,当时用羽扇来招凉并不十分普遍,直到春秋战国时,羽扇招凉才普遍流行。据陆机《羽扇赋》记载,“昔日楚襄王,会于章台之上,山西与河右诸侯在焉,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鹤之羽以为扇,诸侯掩麈尾而笑”,对于众诸侯的嘲笑,宋玉侃侃而辩:“夫创始者恒朴,而饰终者必妍……其在手也安,其应物也诚;其招风也利,其播气也平。混贵贱而一节,风无往而不清。发芳尘之郁烈,拂鸣弦之泠泠。敛挥汗之瘁体,洒毒暑之幽情。”宋玉以其三寸不乱之舌,引经据典,把众诸侯说得心服口服,于是诸侯“皆委扇于楚庭,执鸟羽而言归。”羽扇得到诸侯们的承认,继而在士大夫中普及,并逐渐向民间推广。
六朝之时,摇羽扇之风盛行。当时文人骚客专写羽扇的诗赋亦不少,如:
晋·江逌《扇赋》曰:“惟制舒疾于一掌,引长风乎胸襟。荡烦垢于体外,流妙气于中心。”
吴·闵鸿在《羽扇赋》中称道:“惟羽扇之攸兴,乃鸣鸿之嘉容。……运轻翮以容与,激清风于自然。”
从这些扇赋对羽扇的描述中,可得知,六朝人士对羽扇亦持着喜爱的感情。
唐代,不少诗人在诗中写到羽扇,笔者以“羽扇”为关键词,利用“全唐诗”电子词典进行检索,共搜得涉及“羽扇”的诗共20首,如:
李白的“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温庭筠的《题友人池亭(一作偶题林亭)》:“山翁醉后如相忆,羽扇清樽我自知。”
从上述诗句来看,羽扇在唐人心中羽扇除了消除暑热的实用价值外,又被赋予了闲适、超脱、旷达等文化意蕴。
但是到了宋代,羽扇受到了词人们特别的喜爱,笔者同样以“羽扇”为关键词,利用“全宋词”电子词典进行检索,共搜得60首关于“羽扇”的词作,从这个数目,我们可以看出,宋代词人比唐代诗人对羽扇更为钟情。如:
苏轼《念奴娇》中云:“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陆凝之《雨中花·夜行船》:“岳阳楼上,纱巾羽扇,谁识天人。”
臧鲁子的《满庭芳》:“笑傲纶巾羽扇,有如此、人物风流。”
这些词句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词人心目中的风神人物形象,透露出他们对类似于诸葛亮、周瑜等风流人物的景仰。宋词中的“羽扇纶巾”被赋予了宋代的时代特色,它已被宋代词人统一化、符号化,摇曳出的不但是三国人物的风流,亦是宋代词人们的翩翩风度。“羽扇纶巾”承载着的是词人们及渴望成为风流人物的理想。
宋代词人好写扇与中国文化的发展特点密切相关。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中国文化有这样一个特点,即传承上的连贯性和价值观念上的好古性表现得十分突出,前一个时代的文化总是对后一时代的文化造成深刻影响,后人总是在前人足迹中前进。可以说,宋代词人对扇及写扇的偏爱,也是中国文化在富有连贯性和好古性的演化中,随着整个封建社会的兴衰变化,随着文人心态的旨趣的变迁,而逐渐形成的。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词人是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士大夫。文化修养高的他们,生活追求也高。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诗意的、高品位的享乐,这种享乐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固然不可少,但精神的满足才是他们享乐的目的意义之所在,可谓是一种诗意的文化享乐。这种诗意的文化享乐最典型的表现方式,往往表现为在绣幌佳人轻歌曼舞的氛围中浅酌低唱。因而象征着一种娱乐生活方式的舞衣歌扇,在浅酌低唱中自然而然融入词中。而精忠报国,兼济天下,这種士大夫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为文人士大夫规范的角色认同,是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对宋代士大夫来说,它又是被其优越的历史际遇所限定的。宋代广泛推行的科举制度,与“士大夫兼济天下”的政策,使得文人们往往具有渴望像三国风神人物一样叱咤风云的强烈愿望。隐喻着三国风流物精神的羽扇纶巾,便在词人对古人风神的遥想中,自然而然地被纳入到了词中。
参考文献
[1] [晋]崔豹.古今注(卷上,御服第一)[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 [晋]陆机.陆士衡文集校注[M].刘运好校.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