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艺术展标的舞台,能集中体现出一个教师的学识修养,教学水平和课前准备的程度。上课是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使学生由原来水平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的所在。在一个教学班里,学生是固定的,教材是既定的,而不同的教学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徒有其“形”的美术课,即只有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元素和教学流程的美术课,在新的时代下会越来越不适应要求,而“形神兼备”、“得‘意’忘‘形’”、别开生面的美术课将大行其道。重创意,重设计意识的培养,重传统文化的传承,重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让学生具有强烈自我的审美意识及发散性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多角度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个性审美及思维方式的变动和延伸,这给我们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了新的思考及要求。
【关键词】美术教学 形神兼备 奇思妙想 新的思考及要求
课堂教学,特指以上课方式将课题教学设计付诸实践。创意想象训练法,是将客观物象本身的各部分特有的形体,让学生们加以思考及联想,将对象夸张放大或缩小甚而借喻替换,使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围绕某一物象,某一中心主题呈现发散性思维状态,由此引发学生们潜在的创想能力,犹如火山潮涌般地爆发,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创意空间中,通过自我观察、感悟、思考,进行自我意识的表达并赋予物体对象的新的意义,将物象按自我的思维方式转换为其想表达之思想及新的物象,充分体现出孩子们多样化的个性情感,具有自我意识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呈发散性。这样的创意想象训练法将有利于学生年龄转换过程中的设计构成及审美意识的延续性。上课是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使学生由原来水平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的所在。在一个教学班里,学生是固定的,教材是既定的,而不同的教学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徒有其“形”的美术课,即只有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元素和教学流程的美术课,在新的时代下会越来越不适应要求,而“形神兼备”、“得‘意’忘‘形’”、别开生面的美术课将大行其道。
重创意,重设计意识的培养,重传统文化的传承,重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让学生具有强烈自我的审美意识及发散性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多角度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个性审美及思维方式的变动和延伸,这给我们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了新的思考及要求。
我们知道,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美术教育只是一种国民美术教育。我们的教育对象中绝大多数人目前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美术学习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是生活美术教育,我们所选择的教育内容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所帮助,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的,美术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我们观念的改变,从而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去看待美术教育,认识到以上问题的实质,我们开展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课堂教学就有了方向。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艺术展标的舞台,能集中体现出一个教师的学识修养,教学水平和课前准备的程度。我国著名的美术教育理论家常锐伦教授在《美术学科教育学》中提出,一堂完整的美术课应包括以下几个流程,讲授前的组织教学、导入课题、讲授新课、布置作业、巡视辅导、结课。一般而言,美术课堂上使用得较多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美术对艺术物质材料的依赖性的特点,决定了美术学科教学对物质材料的依赖性。所以,美术课堂上不仅要求同学们动口,也要求同学们动手。每个在教学一线的美术教师,对这些教学流程都非常熟悉,这是一堂美术课基本的“形”。具有这些教学元素的美术课,可能是一堂完整的课,却不见得是一堂精彩的课。
好的美术课的标准是什么?除了这些基本的“形”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神”,主要表现为:首先,它能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其次,能传播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简言之,能给学生留下什么。而值得提出的是,新课标实施以来,有不少老师片而强调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活动方式,出现了学生兴高采烈,课堂热热闹闹,只看教学过程,忽视学习结果的现象,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显然是与课改精神和新课标的宗旨背道而驰的。如果整个教学缺乏美术学科的内涵,就不能为学习提供“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背离了《标准》总目标的要求,即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之后,最终不能落实到“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美术素养”。
对学生讲点、线、面,虽然显得空洞化和概念化,但它却实实在在存在于造型设计及绘画创作中,对它的运用表达及处理的不同效果,将体现出设计表现者各自不同的审美倾向及素养,对学生来说,他们掌握了点、线、点面的构成组合方式,就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我。
让学生随意用直线、弧线、斜线的构成画面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意的造型给学生们自由自在的想象空间,使他们抛弃固有的思维模式,在发现之中寻找到意外的惊喜,这种简洁单纯的训练,在自由快乐的学习中培养学生们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们在综合中创造新奇,在综合中超越自我。
找到事物内部或外部构造相同的关系,使之相沟通,产生联想,同时给人以融合、沟通、联接之感。
转换替代训练是指形与形,物与物在某一位置上的改变,置换以反常规,求导,破坏来追求不同凡响的变化。
转换替代、同构是艺术设计中出奇制胜的方法,是丰富艺术想象、创造力的发展,不拘一格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孩子们去发现新的世界,创造新奇,学生们将生活中观察,感受到的各种事物、图形及其信息重组构建、转换替代创造出新的视觉形象。这样将一种或多种物象,基于内在或外在的逻辑关系结合在一起,产生新的视觉及特殊的画面效果,启动大脑的思维,激发人们的知觉,使之产生丰富的联想,由此给人们带来按常规思维不能达到的神来之意趣。
“形”是“神”的基础和依托,“神”是“形”的拓展和升华。有“形”无“神”的教或学,其构成的元素可能是完备的,却难免教起来单调,学起来乏味;形神兼备,甚至得“意”忘“形”的教学才是境界。将美术学科知识烂熟于心,在课堂上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样的教学才让人期待,难以忘怀的。让我们去领略一下美术老师在课堂上的“神韵”吧!
东北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中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以及生命价值的体现。”纵观新课标实施后活跃在教学一线的优秀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想见,在每堂精彩的教学后面,教师们确实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的挥主体性的作用,教师不能只是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美术教育要充分发掘当地各种物质资源组织教学,开发具有各种地方特色的美术教学内容,美术教师还要独具慧眼,不断发现身边的新材料,并将其运用于美术教学之中,还要有很强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变废为宝,关键是要从生活中出发,从学生出发,不是僵硬地用预定的教材、教案迫使学生就范。什么是艺术,都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了。
教师靠个人经验就能获得成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的教师必须有新的理念,理论的指导和教学研究,教学才会有实质性的突破。因此,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这意味着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况之中,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仅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及其教育现象,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与其他课程相比,美术学科似乎更适合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因为美术学科是非常注重创造性的学科,鼓励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是其基本取向。而且,美术学科的评价环境也非常宽松,不存在简单的正误标准。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所具有的导向性和概括性的特征,也给美术教师的自由探索和发现留下很大空间。
此外,熟练的专业技能,丰富的美术专业知识及普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驾驭“形神兼备”的美术课必不可少的条件。
【关键词】美术教学 形神兼备 奇思妙想 新的思考及要求
课堂教学,特指以上课方式将课题教学设计付诸实践。创意想象训练法,是将客观物象本身的各部分特有的形体,让学生们加以思考及联想,将对象夸张放大或缩小甚而借喻替换,使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围绕某一物象,某一中心主题呈现发散性思维状态,由此引发学生们潜在的创想能力,犹如火山潮涌般地爆发,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创意空间中,通过自我观察、感悟、思考,进行自我意识的表达并赋予物体对象的新的意义,将物象按自我的思维方式转换为其想表达之思想及新的物象,充分体现出孩子们多样化的个性情感,具有自我意识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呈发散性。这样的创意想象训练法将有利于学生年龄转换过程中的设计构成及审美意识的延续性。上课是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使学生由原来水平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的所在。在一个教学班里,学生是固定的,教材是既定的,而不同的教学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徒有其“形”的美术课,即只有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元素和教学流程的美术课,在新的时代下会越来越不适应要求,而“形神兼备”、“得‘意’忘‘形’”、别开生面的美术课将大行其道。
重创意,重设计意识的培养,重传统文化的传承,重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让学生具有强烈自我的审美意识及发散性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多角度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个性审美及思维方式的变动和延伸,这给我们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了新的思考及要求。
我们知道,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美术教育只是一种国民美术教育。我们的教育对象中绝大多数人目前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美术学习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是生活美术教育,我们所选择的教育内容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所帮助,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的,美术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我们观念的改变,从而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去看待美术教育,认识到以上问题的实质,我们开展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课堂教学就有了方向。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艺术展标的舞台,能集中体现出一个教师的学识修养,教学水平和课前准备的程度。我国著名的美术教育理论家常锐伦教授在《美术学科教育学》中提出,一堂完整的美术课应包括以下几个流程,讲授前的组织教学、导入课题、讲授新课、布置作业、巡视辅导、结课。一般而言,美术课堂上使用得较多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美术对艺术物质材料的依赖性的特点,决定了美术学科教学对物质材料的依赖性。所以,美术课堂上不仅要求同学们动口,也要求同学们动手。每个在教学一线的美术教师,对这些教学流程都非常熟悉,这是一堂美术课基本的“形”。具有这些教学元素的美术课,可能是一堂完整的课,却不见得是一堂精彩的课。
好的美术课的标准是什么?除了这些基本的“形”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神”,主要表现为:首先,它能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其次,能传播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简言之,能给学生留下什么。而值得提出的是,新课标实施以来,有不少老师片而强调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活动方式,出现了学生兴高采烈,课堂热热闹闹,只看教学过程,忽视学习结果的现象,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显然是与课改精神和新课标的宗旨背道而驰的。如果整个教学缺乏美术学科的内涵,就不能为学习提供“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背离了《标准》总目标的要求,即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之后,最终不能落实到“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美术素养”。
对学生讲点、线、面,虽然显得空洞化和概念化,但它却实实在在存在于造型设计及绘画创作中,对它的运用表达及处理的不同效果,将体现出设计表现者各自不同的审美倾向及素养,对学生来说,他们掌握了点、线、点面的构成组合方式,就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我。
让学生随意用直线、弧线、斜线的构成画面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意的造型给学生们自由自在的想象空间,使他们抛弃固有的思维模式,在发现之中寻找到意外的惊喜,这种简洁单纯的训练,在自由快乐的学习中培养学生们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们在综合中创造新奇,在综合中超越自我。
找到事物内部或外部构造相同的关系,使之相沟通,产生联想,同时给人以融合、沟通、联接之感。
转换替代训练是指形与形,物与物在某一位置上的改变,置换以反常规,求导,破坏来追求不同凡响的变化。
转换替代、同构是艺术设计中出奇制胜的方法,是丰富艺术想象、创造力的发展,不拘一格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孩子们去发现新的世界,创造新奇,学生们将生活中观察,感受到的各种事物、图形及其信息重组构建、转换替代创造出新的视觉形象。这样将一种或多种物象,基于内在或外在的逻辑关系结合在一起,产生新的视觉及特殊的画面效果,启动大脑的思维,激发人们的知觉,使之产生丰富的联想,由此给人们带来按常规思维不能达到的神来之意趣。
“形”是“神”的基础和依托,“神”是“形”的拓展和升华。有“形”无“神”的教或学,其构成的元素可能是完备的,却难免教起来单调,学起来乏味;形神兼备,甚至得“意”忘“形”的教学才是境界。将美术学科知识烂熟于心,在课堂上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样的教学才让人期待,难以忘怀的。让我们去领略一下美术老师在课堂上的“神韵”吧!
东北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中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以及生命价值的体现。”纵观新课标实施后活跃在教学一线的优秀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想见,在每堂精彩的教学后面,教师们确实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的挥主体性的作用,教师不能只是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美术教育要充分发掘当地各种物质资源组织教学,开发具有各种地方特色的美术教学内容,美术教师还要独具慧眼,不断发现身边的新材料,并将其运用于美术教学之中,还要有很强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变废为宝,关键是要从生活中出发,从学生出发,不是僵硬地用预定的教材、教案迫使学生就范。什么是艺术,都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了。
教师靠个人经验就能获得成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的教师必须有新的理念,理论的指导和教学研究,教学才会有实质性的突破。因此,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这意味着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况之中,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仅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及其教育现象,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与其他课程相比,美术学科似乎更适合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因为美术学科是非常注重创造性的学科,鼓励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是其基本取向。而且,美术学科的评价环境也非常宽松,不存在简单的正误标准。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所具有的导向性和概括性的特征,也给美术教师的自由探索和发现留下很大空间。
此外,熟练的专业技能,丰富的美术专业知识及普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驾驭“形神兼备”的美术课必不可少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