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设有效的情境是导人新课、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重要手段。它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广大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
如笔者在教学“统计”一课时,通过情境“动物王国正在举行动物运动会”来导人新课,竭力用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场景来渲染气氛。可是,竟有个学生说:“这都是假的!”这部分内容本来是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的,但是由于声音、图像等其他辅助教学手段引起的短暂刺激削弱了学生对这一情境中数学问题的关注。那么,如何将这种外在的兴趣升华为对问题实质的关心呢?
1、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要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问题,教师要能开发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找出数学问题的生活原型,加以整合,使其成为课堂上的教学情境,为我所用。
如教学“认识容量和升”这一课时,笔者先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茶杯,让学生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并提问:谁能说出哪个杯子里的水多?(再出示两个水壶)傀蜘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其他的容器吗?由此引人新课。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需要一个统一的容量单位。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容量,还体验到了容量单位在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有用性,更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再如,教学“确定位置”这一课时。由“老师要去你家家访,该怎么走”导人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家的所在位置,从而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有趣、有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2、淡化不必要的干扰因素
要让学生对问题本身产生兴趣,真正关注情境中的问题,就要摈弃浮于表面的枝叶,突出主干。在一定程度上,声音、图像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因为有时这些辅助教学手段反而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从而造成“喧宾夺主”的场面,呈现出非数学活动的倾向。
如听过一节一年级的课,教师给学生呈现了一幅场景图;并指名一生说说图意,该生语言流畅、想象力丰富,用了几个优美的词语,教师便对其加以赞扬。随即,另一个学生也举手用自己的话把图又描述了一遍,教师又对其加以赞许。结果,学生们纷纷举手,对图意的解释五彩纷星。一节数学课就这样成了一节说话课。诚然,教师对学生优美的表达加以赞扬无可厚非。但是当学生的活动脱离教学目标而向非数学化的方向发展时,教师就应及时加以引导,引上“正轨”。在此过程中,教师反而强化了辅助手段的作用,从而使课堂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又如在听“探索事物的搭配规律”这一课时,教师先问学生:“你们平时早餐喜欢吃什么?如果给你提供汉堡、馒头、蛋糕这三种点心,你准备选什么?如果只选一种点心:共有几种选择?如果再给你提供牛奶、豆浆两种饮料,只选一种饮料。你有几种选择?”教师用实际生活中的事情,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实施时用多媒体演示了这个过程,整个过程显得简洁明了,并没有用图像或色彩来引起学生兴趣,但却很好地呈现了问题的实质。因此,判断是否是有效的情境。并不在于其形式的华丽与否,而在于它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3、提出挑战性的数学问题
创设情境,让问题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就必须具有挑战性,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这样做能满足学生心灵深处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
如教学“小数除法”一课,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们都有购物的经历吧?昨天,小明的妈妈从超市买了12瓶酸奶,共付了19.2元。她想请同学们帮着算一算,一瓶酸奶多少钱?”“倒超市购物”的情境学生比较熟悉,而且有亲身体验。教学中通过创设“买酸奶”的情境,不仅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促进了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为基础,不断地去调整计算结果的范围。这样的情境创设,引起了学生的关注,激活了他们的已有经验。而提出的问题也具有挑战性,学生为此也展开了探索。
数学课堂教学艺术博大精深,探索无限。
如笔者在教学“统计”一课时,通过情境“动物王国正在举行动物运动会”来导人新课,竭力用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场景来渲染气氛。可是,竟有个学生说:“这都是假的!”这部分内容本来是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的,但是由于声音、图像等其他辅助教学手段引起的短暂刺激削弱了学生对这一情境中数学问题的关注。那么,如何将这种外在的兴趣升华为对问题实质的关心呢?
1、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要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问题,教师要能开发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找出数学问题的生活原型,加以整合,使其成为课堂上的教学情境,为我所用。
如教学“认识容量和升”这一课时,笔者先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茶杯,让学生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并提问:谁能说出哪个杯子里的水多?(再出示两个水壶)傀蜘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其他的容器吗?由此引人新课。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需要一个统一的容量单位。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容量,还体验到了容量单位在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有用性,更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再如,教学“确定位置”这一课时。由“老师要去你家家访,该怎么走”导人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家的所在位置,从而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有趣、有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2、淡化不必要的干扰因素
要让学生对问题本身产生兴趣,真正关注情境中的问题,就要摈弃浮于表面的枝叶,突出主干。在一定程度上,声音、图像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因为有时这些辅助教学手段反而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从而造成“喧宾夺主”的场面,呈现出非数学活动的倾向。
如听过一节一年级的课,教师给学生呈现了一幅场景图;并指名一生说说图意,该生语言流畅、想象力丰富,用了几个优美的词语,教师便对其加以赞扬。随即,另一个学生也举手用自己的话把图又描述了一遍,教师又对其加以赞许。结果,学生们纷纷举手,对图意的解释五彩纷星。一节数学课就这样成了一节说话课。诚然,教师对学生优美的表达加以赞扬无可厚非。但是当学生的活动脱离教学目标而向非数学化的方向发展时,教师就应及时加以引导,引上“正轨”。在此过程中,教师反而强化了辅助手段的作用,从而使课堂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又如在听“探索事物的搭配规律”这一课时,教师先问学生:“你们平时早餐喜欢吃什么?如果给你提供汉堡、馒头、蛋糕这三种点心,你准备选什么?如果只选一种点心:共有几种选择?如果再给你提供牛奶、豆浆两种饮料,只选一种饮料。你有几种选择?”教师用实际生活中的事情,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实施时用多媒体演示了这个过程,整个过程显得简洁明了,并没有用图像或色彩来引起学生兴趣,但却很好地呈现了问题的实质。因此,判断是否是有效的情境。并不在于其形式的华丽与否,而在于它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3、提出挑战性的数学问题
创设情境,让问题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就必须具有挑战性,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这样做能满足学生心灵深处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
如教学“小数除法”一课,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们都有购物的经历吧?昨天,小明的妈妈从超市买了12瓶酸奶,共付了19.2元。她想请同学们帮着算一算,一瓶酸奶多少钱?”“倒超市购物”的情境学生比较熟悉,而且有亲身体验。教学中通过创设“买酸奶”的情境,不仅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促进了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为基础,不断地去调整计算结果的范围。这样的情境创设,引起了学生的关注,激活了他们的已有经验。而提出的问题也具有挑战性,学生为此也展开了探索。
数学课堂教学艺术博大精深,探索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