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画家萧朗及其教学

来源 :中华书画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hua99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学大师陈寅恪在西南联大讲隋唐史,开讲前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現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这是作为良师的一种精神,透露着严肃、谨严、负责,此乃学者风度,此乃良师资质,更是学人的自信。
  花鸟画家萧朗作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对于花鸟画教学,潜心半个多世纪,创造出自己独有的一套语言,他与其他的花鸟画教授一道,使小写意花鸟画在当今中国画画坛上异常活跃。
  教懂而不是教懵——化难为易法
  人有一种奇特的悖反现象,未成熟的少女总想在装扮上向成熟的妇人靠拢,而成熟的少妇总想往青春少女上回归。绘画也是如此,少儿画总想“老脸儿”,而中老年画家的画总想找“童稚”。在教学上,施教者越“半瓶子醋”、越没弄明白,越“玩玄弄奥”、引经据典,而真正的大家,反而浅俗、反而平易、反而易懂。
  教懂而不是教懵,化难为易,这是萧朗教学的过人之处。
  1999年,天津电视台来给萧朗拍专题片,萧朗以“一分钟学会画画”为题来教编导,只见他以笔濡墨,三笔两笔,一只“老鼠灯台”画完成,众人大笑。
  简单,轻松,机智且含幽默。
  化难为易,是将悬崖峭壁挂上云梯,是将崇山峻岭开凿出台阶,老师的功德正在如此。
  萧朗1999年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了《写意禽鸟画范》,2000年又将一本《写意复瓣花画范》交给荣宝斋出版社。讲到复瓣花,我们立刻会理解为不是单瓣、单一层次的花。这种花如芍药、如月季、如牡丹、如菊花,花瓣的重叠繁复令初学国画的人不知如何下手。然而,现在一些初学画画的人,竟一开始就学画牡丹,这种“不搭梯子就上房”的做法肯定不行。
  教与学是循序渐进的,老师就是给学生送梯子的人。然而,我们许多教画的老师根本不知梯子在哪,自家站在“房上”让学生旱地拔葱,其效果可想而知。正如书法家余明善,见一书法家让一小孩子临《石门颂》,余说,康有为说《石门颂》是隶字中的草书,这种写法就是“不搭梯子就上房”,白费气力误人子弟。
  萧朗教复瓣花先从单瓣花开始,他发明的“欲写百花丛,山茶当其冲”。先从画山茶花人手,“台阶”又宽又矮,一迈可上,一上而逐步可达高山大川。萧朗说,万物皆有一基本形状,如花,色绚烂、色斑驳、色缤纷,总不会跑出赤橙黄绿青蓝紫;如花瓣,或叠或重、或交错或扭绞、或大或小,总会归结到一两种形态。经过多年研究、观察,山茶花可以概括百花。
  萧朗总结道:山茶花为五瓣花,花中五瓣者居多,常画的蜀葵花、丝瓜花、葫芦花、海棠花均为五个花瓣,掌握了茶花的画法,这些相似花的掌握就易如反掌了。再有山茶花为五瓣的中型花,如缩小即可成梅花、桃花、杏花、梨花。还有就是山茶是单瓣,由此延伸开去,往繁复上画,就能画出月季、芙蓉、芍药、牡丹等较复杂的复瓣花朵。
  凡技艺常常是一层窗户纸,一捅破放眼窥去,真相大白。然而捅破这层窗户纸不知有多少思索、多少徘徊。
  还以复瓣花菊花为例,《芥子园画传》“菊谱”一章中,记述不可谓不详,然而都没有萧朗说得易懂、易记、易画。萧朗说,画菊对于初学者较难,菊花瓣多且散。其实画菊花先从花心儿之处画,先画一个“小倭瓜”,再往外画花瓣,果然一朵盛开的菊花既容易画周正又逼肖。
  在画鸟上也是如此。萧朗从少年时期就喜欢画,他出生于河北省井陉县一个寻常的瓦舍中,家庭并非书画世家,然而家乡的峭石陡壁、纵横古木、树鸟啾鸣、草虫跳跃,再加上当地小学美术教师谷彦儒的引导鼓励,唤醒萧朗对绘画的天赋潜质。在北京读中学时,恰逢齐白石弟子陈小溪教授山水画和花鸟画,从此萧朗步人中国花鸟画的艺术殿堂。
  转入北京志成中学后,与花鸟画大家王雪涛相遇,自此萧朗与王雪涛结下了终生不渝的翰墨因缘。
  王雪涛创立了独特的写意花鸟画风,其一生弟子不少,但认可的不多。王雪涛专有一篇文章说萧朗,其云:“师于予,又能从极似之中蝉蜕而出者,非印鈢(萧朗名萧印鈢)而谁何?”王雪涛认为,萧朗是自己最得意的弟子。
  萧朗画鸟画虫、画花画草,绝不画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
  1970年,萧朗被迫将妻携子远徙广西凤山县落户。在那里他画鸡养鸡、画虫捕虫,并多次深入人迹罕至的深山峡谷,观察草木虫鸟,他笔下的木鳖子、木菠萝以及凤冠小鸟等,可谓国画的新题材。就连草虫腹部和翅上纹络,也不照袭先人。
  萧朗认为,做一个画家,一生不明不白只误己就算了,一旦为人师,来不得半点含糊。他说,在发表和展览的花鸟画中,有许多是常识性的错误,画的是牡丹,叶子却是芍药的。就是鸟嘴,食肉的、食草的、食杂食的禽鸟形态各异,陆地上与活跃在水中的禽鸟也往往有别。
  萧朗教学的一个大原则是教懂而不是教懵。萧朗说:我用最浅显的教学语言把人教会。化深为浅,化难为易。
  教“法”而不仅教画——化一为万法
  举凡巨擘大家的著述,都是在讲述宏观的可以据此而变化的“大法”。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全书仅五千字,然而后世人诠释、感悟的书有几百种,达上千万字;汉代的大医学家张仲景,写成薄薄一册《伤寒杂病论》,成为“立法不立方”的经典之作,被后世人奉为“医圣”。作为医生,不通晓辩证施治之“法”,而仅靠死背汤头歌之“方”,不会成为好医生。画画亦是如此。
  萧朗教画重在教“法”。
  萧朗总说:“做人要老实,画画要不老实。”所谓画画的“不老实”是指使用色墨的灵动、构图的新意、绘画的情趣,完全是艺术语言的个性创新。没有这样一个基础如何来教学生呢?
  有这么一个笑话,一秀才作文章想了半天没写一个字,其妻笑日:“你作文章比奴家生孩子还难呀。”秀才说:“你肚里有,我肚里什么没有呀。”作为老师,首先要自己腹中有“干货”,在此基础上才能总结、归纳,才能深入浅出,才能驾一驭万。   萧朗教画有十六字诀:“一大一小,一多一少,一长一短,一纵一横。”这种归纳其实是将变化万千、深奥难测的花鸟画构图凝练成最简洁的语言。萧朗进一步说,画画就是在画面中制造矛盾,比如画了一大片叶子,就一定再画一小片叶子,大小在一个画面上就是一对矛盾。有了矛盾必须要解决矛盾,于是就得统一、就得平衡、就得协调。如果只会制造“矛盾”,不会统一矛盾,那么画面会生硬不融合。如一幅画没“矛盾”,那这幅画就没有对比、没有虚实,更谈不上“险崛”。
  构图的确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构图之单调、苍白是绘画者的致命伤。尝观花鸟画,总感觉大都跳不出“下石中鸟上叶”这“三段论”,人的思维往往挤在一条道上。萧朗有一功夫自称叫“闭门思画”。有时到萧朗家约稿,萧朗总是略有歉意地说:“没词儿呢。”开始笔者总想,画了一辈子画,肚子里装了一肚子画,哪能没词儿呢?后来发现,萧朗说的是实情。
  一次谈话,萧朗说:“我说句大话,给我一个月的时间,我能把美院的展厅装满。但我绝不这么于。”这话笔者是信服的。萧朗苦心孤诣绘画近70年,笔墨之精、构图之熟、下笔之迅捷,绝非一般画家可比。然而萧朗说:“我画了大半生,最不愿搞应酬,反反复复画熟套子,有什么意思?无端耗费大好时光。我不搞信手而为,好闭门思画,好表达情趣,总考虑追求点什么。艺术最忌千篇一律,最忌保守因循。我愿自己的画,张张都有变化,都有新意。我总在思索,总在试验,总在创作,但得意者寥寥无几。”
  构图固然是难,但一定要找窍门,要给初学者以“甜头”。这就像是药片外面的糖衣,让你毫无痛楚地将药吃下去。所以萧朗最反对“折腾”学画的人,然而越是自己不明白的老师,越是反复“折腾”学生。为此萧朗发明了“一翻一转八构图”法。如在一角上画一丛兰草,你转动。下纸,兰草的位置变了,连续转一圈就是四个构图;将画反扣过来,再连续转一周,又是四个构图,这样就出现八个构图。
  画画要找窍门,但不等于取巧。萧朗说,向某老师学国画必须要像老师。连自己的老师都学不像,遑论其他。然而他从不让学生死守他—人,而提倡多吸取他人的东西。再有,对于一些程式化的东西必须要遵守记熟。萧朗说,凡是程式化的东西都是精华的概括总结。就像学京剧,不把程式化的东西弄通搞熟,就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灵活运用怎能破程式、怎能创新呢?那种一开始就反对程式化的人,就是缺乏基本功,就是不肯下苦功的人,不肯下苦功,基本功不扎实,这样的画家永远是先糊弄自己,再糊弄他人。
  教能而不忘教“情”——化俗为雅法
  丰子恺说过这么一段话:“原业一切众生,本是同根,就属血气,皆有共感。所以这禽鸟的牵惹人情,使人留恋。”萧朗对禽鸟草虫的情感也常常将它们当作“同根”来看。萧朗说,花草有生命,必有个性;鸟虫有生命,也必有个性。你不带着情感去观察、去揣摩,就发现不了这些。
  萧朗的画一有情,二有趣。情与趣是两种概念,情是画家的投入;趣是画作内蕴的外凸,不投人情画必然也无趣。萧朗曾郑重其事地说,我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画画,二是教学。二者他都有情趣。
  萧朗的画有情趣。1991年,萧朗应深圳艺术中心之邀举办百吉(鸡)画展。作为家禽的鸡在萧朗笔下有了人的情,有了让人忍俊不禁的趣。一只“落汤鸡”昂然直立,有懊丧、有狼狈相,但不失不服输之架式,题目为《不屈不挠》。萧朗画走兽,一张四尺宣纸上赫然一虎头,画家在上跋日:“予素不画虎,恐绘不佳而人流俗。今写一虎头无身无尾,以戒行事不可有首而无尾也。此亦自娱复自勉之。”情趣中蕴含哲理。
  萧朗少年时,曾多次去齐白石家。萧朗至今感慨地说:老先生绘画之认真,绝不是人们想象的几笔涂抹,我的“情趣”之画皆来源于齐白石。所以萧朗在他的“萍香阁论画”中说:“齐白石的艺术个性强烈鲜明,这与他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诗书画印综合性的高深修养及浓厚的农家气质、民间情趣、文人才情都分不开。即以白石老人的执着、勤奋、刻苦、好学而言,在现代画史上也是少见的。如果不学白石老人的精神,仅学其表面的三笔两抹,真可以说是舍本逐末了。”
  从齐白石到萧朗,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不是金钱的驱动,不是名的诱惑,而是一种为艺术而追求的境界。不知有多少人劝说萧朗参加笔会,不知有多少人以高价要成批地买画,萧朗一概谢绝。然而他对出版花鸟画方面的教科书却情有独钟。他整天想啊畫啊,就像一只育雏的老母鸡那般耐心、那般精心、那般用心。
  教师是神圣的职业,萧朗拿出很大的精力致力于写意花鸟画的推广普及,自己身体力行在小写意花鸟画上探索。他说:“要画自己的东西,感受是自己的,情趣是自己的,笔墨也要是自己的。总之,画自己之画、抒自己之情、走自己之路。”在此再加上萧朗说过的一句话:“我学画走过弯路,但我绝不让学生再走弯路;我学画有些心得,我对于后人绝不保留丝毫。”这是作为良师的一种精神,透着严肃、谨严、负责,此乃学者风度、良师资质,更是学人的自信。
  (作者为中国技术市场报社社长)
  责任编辑:高胤园
其他文献
古人云:“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王安石语)”予之于萧印鈢,果如是耶?“印鈢”其名,单字为“朗”,幼喜绘画,长而好文,及弱冠就读中学,恰逢予兼其校国画课程,遂与印鈢有师生之缘。印鈢天资颖慧,禀赋不凡,又能奋志笃学,故其课上国画练习,常被留作成绩,同学必啧啧称誉。予亦喜其敦厚周慎,谦约清廉,窃爱之重之。翌年有“七七”之变,烽火连天,风鹤频惊,生民遭水火之苦,北平有日寇之劫。印鈢向以志节自励,誓不事
期刊
中国绘画在唐朝以前,大多遵循“绘事后素”(《论语·八佾》)的原则,画家先用墨线画定初稿,然后用矿物颜料重彩填绘,可称之为“彩墨画”,其目的是捕捉、记录并表现自然界的万物百态。此法在盛唐时期,通过遣唐使传到日本,经过改良,发展出日式“胶彩画”。自从唐代诗画家王维(701-761)遵循“五色令人目盲”(《老子》)的原则,抛弃造化至上的迷思,以水墨来表现自我的精神境界、展示一己之独特感受,经过许多画家百
期刊
一、法若真的家世及仕宦  法若真(1613-1696),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五年,字汉儒,号黄山、黄石。祖籍济南,先祖于明朝景泰年问任职胶州,法氏后人遂定居胶州,以为故里。  据清代张谦宜在《黄山诗留》中为法若真作的传,中有法若真得名的由来:  初,孝廉翁中年无子,李夫人有身,梦法真而生男,故名若真,字汉儒。  文中所提到的法真(100-188),字高卿,司隶扶风郿(今陕西宝鸡市眉县
期刊
陈孟昕,1957年生于河北。湖北美术学院原副院长。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出版有《陈孟昕画集》《陈孟昕工笔画集》等。  一、线  线是传统工笔画主要的造型手段,具有独立的审美品格和功能。现代工笔画中线的独立性在减弱,尤其是在重彩画和厚画法的运用中,线只是作为一种意识存在于画面,因此线的粗细刚柔的微弱变化意义已不大。鉴于此,在使用工
期刊
高式熊(1921-2019),别名廷肃,斋名红葵花馆,祖籍浙江绍兴,生于鄞县。生前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高式熊擅长书法篆刻,尤以小篆为人称道,出版有《西泠印社同人印传》《茶经印谱》《太仓胜迹印谱》《式熊印稿》等。  高式熊生于清末翰林之家,父亲高震霄(1876-1956)应试考取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任编修等职。高式能没有上过一天正规学堂
期刊
几十年来,我的书法艺术之舟是在长期的理论思考和艰苦的实践探索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航线行进的。我现在的书风如果归之于“流行书风”的话,那只能说我与众多具有相近书风的同道们不谋而合。梳理、回顾自己的探索历程和思考轨迹,大致是这样的:  首先,我认为只有对书法艺术的挚爱,才会产生持续不断的精神动力。数十年问,我始终怀着对书法艺术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韧执着的进取精神去不倦地求索,未敢有丝毫懈怠。书法已成为
期刊
严惠宇(1895-1968),名敦和,以字行,江苏镇江人。爱国实业家、教育家、收藏家、艺术资助人。因其全力倾注于镇江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和冷御秋、陆小波被尊为“镇江三老”。  一  作为大鉴藏家和艺术赞助人,严惠宇对我的爷爷尤无曲来说,既是恩师又是引路人。爷爷是1938年在上海避难期间结识严惠宇的。当时日寇侵华,南通沦陷,尤家人逃难到上海。严惠宇的长女严忠婉是尤无曲大哥尤其伟的学生,因为佩
期刊
周建朋  1980年生,浙江永嘉人。201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中国国家画院访问学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出版《守望家园·丝路寻踪——周建朋丝绸之路山水作品集》等。  自古以来,青綠山水都是易学而难工。如果太工整,会失之匠气;如果太写意,则又容易背道而驰。如何在工笔与写意间找到一种适度的切合点,很多青绿山水画家一直都在寻求答案,周建朋也不例外。前人
期刊
章炳麟、蔡元培、陈独秀、鲁迅……都是“五四”时期风标独立、个性粲然的人物。他们的书法,有别于专业书家的书法,是以凸现文人个性、注重趣味和书卷气的一种书法。也许点画不够精到,章法、笔墨也无刻意安排和讲究,但字里行间意味盎然。这也是近现代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书法家和文人居然也可以分家。而在过去,试想从王羲之到吴昌硕,有哪位书家不是文人?又有几位文人不擅书法呢?  文人书法,意趣性情为上。杜工部诗云
期刊
1996年生,重慶人。现就读于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  自荐语:我独爱三晋小玺一路印风,修长劲健、精致典雅,在诸多印风中独树一帜。在学习中,我比较注重空灵的空间变化与点线面对比。在篆刻艺术的道路上我还是一个初学者,篆刻虽小技而非小道,诚如黄宾虹所言:“一印虽微,可与寻丈摩崖、千钧重器同其精妙。”希望自己德艺并进,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