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考研的形势和研究生的就业现状两个方面,分析了考研的经济成本、机会成本以及研究生的社会需求和薪酬现状等,指出了这种以就业为目的考研,必须慎重做好职业规划。
[关键词]就业 考研 职业规划
一、 认清考研形势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改革,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但是考研的成本投入也在逐渐地增加,而且考研的难度却没有下降。
首先,考研的经济成本明显增加。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只能选择自费就读,经济成本明显增加。相比之下,考研的收益却直线下降,从2007年调研数据来看,硕士生平均起薪高出本科生不到40%,但在5年前,硕士生平均起薪高出本科生为70%左右,甚至在有些行业,其数字超过100%。
其次,考研的时间投入是巨大的。 从准备考试到毕业的四年左右时间里,就业形势会发生很大变化。按照美国代表性的职业管理学家萨柏在其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把人生的职业生涯划分的五个主要阶段之确立阶段在25—44岁,那么职业发展黄金时间在人一生的25岁到35岁左右几年时间。多读一年书就多占用了一年的职业发展的黄金时间,考生们要考虑一下这种时间投入对您来说是不是最有效益的。
再次,虽然自1999年研究生开始扩招,录取人数呈大幅度增长,表面上看就读研究生深造的机会越来越大,但事实上报考人数也逐年增多,录取比例基本持平。详见表一:
二、 分析就业现状
1.国家和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增大
(1)社会对毕业研究生的需求总体上仍属供不应求。数据显示,中国至今为止包括在校的研究生和曾经已经毕业的研究生的总数之和大约是300万。而中国拥有人口13亿,研究生学历人才仅占全国人口0.23%。我国目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总数为607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7%,与发达国家经济起飞时所需专业技术人才比例7% 的标准相比,眼下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为2992万人。
(2)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整体呈现良好态势。经济持续增长是增加就业机会的长久动力,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我国经济形势应该并已经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这必将增加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3)高新技术企业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量非常之大,相应造成了对高层次人才需求量较大。各地各行各业目前都在吸引高层次人才,例如,北京市的“人才直通车”政策、上海的“人才高地”政策等。并且很多单位都已经对“质量就是生命,人才就是效益”的提法达成共识。这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和发展前景。
2.不同专业就业情况差异较大
(1)从薪酬市场看。应届硕士生薪酬拉差可达7000元 ,东莞基业人才市场和基业明星企业俱乐部发布的《2005~2006年东莞薪酬福利调查报告》显示,应届本科生平均月薪为1750~2350元,而应届硕士生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差距竟高达7000元。调查显示,企业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侧重于个人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工作履历以及外语水平。在薪酬方面,应届硕士生平均薪资为3200~3800元,最高薪资可达到8000元,主要集中在研发、生产、资材、行政、财务、品质等职位;而最低薪资仅1200元,集中在工程、模具等职位。可见不同专业岗位的薪酬即使是研究生学历都是存在较大差异的。
(2)从专业的社会需求看,研究生学历热销的专业仍是工科应用型,文科研究生就业压力还是大,一场综合招聘会只有三分之一的岗位是文科的,并主要局限在高校、新闻出版等类型的单位。而且很多文科专业可替代性强,如新闻,相近的专业都可以做,这样的专业性不强的专业,就业压力则更大。另外,用人单位更加务实,非应用型专业和缺乏实际经验的毕业研究生求职难度更大。
三、 摆好心态,慎重做职业规划
1. 读研并非唯一出路。不可否认,职场上研究生的未来需求必定是上升的,尤其是中国的人才环境越来越趋于稳定与科学、合理的时候,更能够体现出不同学历的人在职场中不同的表现。但是,读研却并非唯一出路。我们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经济成本和机会成本,决定是就业还是读研。如果你是学工科的,理论和实践都搞得不错,那么工作应该不会很难找,可以考虑先就业;如果你是学实践型经济类学科的,如会计、国贸等,本科学的理论在实践中应该够用了,去社会上锻炼比在学校学理论要好得多,也可以先就业。
2. 擺正读研心态。考上研究生,也不意味着就业就能“高枕无忧”了。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呈现下滑的环境下,关键还是要摆正心态,明确目标,通过研究生2~3年的历练,要把目标定位在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就业能力的增长。有人做过调查,核心结论是现在的失业者,呈年轻化、高学历化趋势。现实表明,如今研究生毕业找工作也是殊为不易的。
3.慎重做职业规划。有人读完研究生,只获得一纸学历,有人读完研究生,还得到就业能力和人格魅力,有人在本科阶段就已经具备很强的生存能力、学历能力和就业能力。这就是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有没有把职业规划重视起来的区别。我们无法仅仅靠政策和技巧来及时解决就业难问题,却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培养具有科学职业观的人,逐步促进大学生就业,最终战胜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薛冰.信息时报.2006(1)
[2]曹金华等.萨柏的职业生涯理论及其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江苏高教,2006(1)
[关键词]就业 考研 职业规划
一、 认清考研形势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改革,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但是考研的成本投入也在逐渐地增加,而且考研的难度却没有下降。
首先,考研的经济成本明显增加。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只能选择自费就读,经济成本明显增加。相比之下,考研的收益却直线下降,从2007年调研数据来看,硕士生平均起薪高出本科生不到40%,但在5年前,硕士生平均起薪高出本科生为70%左右,甚至在有些行业,其数字超过100%。
其次,考研的时间投入是巨大的。 从准备考试到毕业的四年左右时间里,就业形势会发生很大变化。按照美国代表性的职业管理学家萨柏在其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把人生的职业生涯划分的五个主要阶段之确立阶段在25—44岁,那么职业发展黄金时间在人一生的25岁到35岁左右几年时间。多读一年书就多占用了一年的职业发展的黄金时间,考生们要考虑一下这种时间投入对您来说是不是最有效益的。
再次,虽然自1999年研究生开始扩招,录取人数呈大幅度增长,表面上看就读研究生深造的机会越来越大,但事实上报考人数也逐年增多,录取比例基本持平。详见表一:
二、 分析就业现状
1.国家和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增大
(1)社会对毕业研究生的需求总体上仍属供不应求。数据显示,中国至今为止包括在校的研究生和曾经已经毕业的研究生的总数之和大约是300万。而中国拥有人口13亿,研究生学历人才仅占全国人口0.23%。我国目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总数为607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7%,与发达国家经济起飞时所需专业技术人才比例7% 的标准相比,眼下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为2992万人。
(2)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整体呈现良好态势。经济持续增长是增加就业机会的长久动力,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我国经济形势应该并已经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这必将增加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3)高新技术企业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量非常之大,相应造成了对高层次人才需求量较大。各地各行各业目前都在吸引高层次人才,例如,北京市的“人才直通车”政策、上海的“人才高地”政策等。并且很多单位都已经对“质量就是生命,人才就是效益”的提法达成共识。这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和发展前景。
2.不同专业就业情况差异较大
(1)从薪酬市场看。应届硕士生薪酬拉差可达7000元 ,东莞基业人才市场和基业明星企业俱乐部发布的《2005~2006年东莞薪酬福利调查报告》显示,应届本科生平均月薪为1750~2350元,而应届硕士生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差距竟高达7000元。调查显示,企业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侧重于个人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工作履历以及外语水平。在薪酬方面,应届硕士生平均薪资为3200~3800元,最高薪资可达到8000元,主要集中在研发、生产、资材、行政、财务、品质等职位;而最低薪资仅1200元,集中在工程、模具等职位。可见不同专业岗位的薪酬即使是研究生学历都是存在较大差异的。
(2)从专业的社会需求看,研究生学历热销的专业仍是工科应用型,文科研究生就业压力还是大,一场综合招聘会只有三分之一的岗位是文科的,并主要局限在高校、新闻出版等类型的单位。而且很多文科专业可替代性强,如新闻,相近的专业都可以做,这样的专业性不强的专业,就业压力则更大。另外,用人单位更加务实,非应用型专业和缺乏实际经验的毕业研究生求职难度更大。
三、 摆好心态,慎重做职业规划
1. 读研并非唯一出路。不可否认,职场上研究生的未来需求必定是上升的,尤其是中国的人才环境越来越趋于稳定与科学、合理的时候,更能够体现出不同学历的人在职场中不同的表现。但是,读研却并非唯一出路。我们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经济成本和机会成本,决定是就业还是读研。如果你是学工科的,理论和实践都搞得不错,那么工作应该不会很难找,可以考虑先就业;如果你是学实践型经济类学科的,如会计、国贸等,本科学的理论在实践中应该够用了,去社会上锻炼比在学校学理论要好得多,也可以先就业。
2. 擺正读研心态。考上研究生,也不意味着就业就能“高枕无忧”了。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呈现下滑的环境下,关键还是要摆正心态,明确目标,通过研究生2~3年的历练,要把目标定位在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就业能力的增长。有人做过调查,核心结论是现在的失业者,呈年轻化、高学历化趋势。现实表明,如今研究生毕业找工作也是殊为不易的。
3.慎重做职业规划。有人读完研究生,只获得一纸学历,有人读完研究生,还得到就业能力和人格魅力,有人在本科阶段就已经具备很强的生存能力、学历能力和就业能力。这就是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有没有把职业规划重视起来的区别。我们无法仅仅靠政策和技巧来及时解决就业难问题,却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培养具有科学职业观的人,逐步促进大学生就业,最终战胜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薛冰.信息时报.2006(1)
[2]曹金华等.萨柏的职业生涯理论及其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江苏高教,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