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激励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借助有效激励原理,运用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搞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激励理论 高校 学生管理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正确运用激励理论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管理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责。
一、几种重要的激励理论
激励,就是通过管理工作设定的一定条件、激发被管理者去实现工作目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达到预期管理效果。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在1943年研究了人的需要,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到1954年后,他又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需要和归属需要、求知需要、尊重需要、求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是从工业调查研究中得出来的。他把马斯洛的五个或者七个层次的需要划分为两大类,即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公认、提升、成就、个人成长与发展;保健因素包括薪水、安全、工作条件、工作保障、监督、公司的政策、人与人关系的性质、附加福利等。他认为激励因素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激励人们去完成工作,而保健因素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但是缺乏保健因素却导致人们的不满。
3.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该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斯金纳提出的一种新行为主义论。斯金纳特别重视环境对行为的影响作用,认为人的行为只是对外部环境刺激所作的反应,只要创造和改变外部的操作条件,人的行为就会随之改变。
4.归因论
归因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提出的,关于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这种理论来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海德认为不同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态度,进而影响随之而来的行为和工作绩效果。一般人的行为可作出四种归因:一是努力程度,二是能力大小,三是任务难度,四是运气与机会。
5.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美国的亚当斯在1956年提出来的,关于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作的贡献与他所得到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职工积极性的影响。
二、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手段的应用
长期以来,在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运用的激励方法,还处于一种被动、感性的阶段,有必要根据管理学、心理学及行为科学等理论,认真研究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激励方法和对激励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以构建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激励机制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益。
(一)尊重和信任激励
现代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反叛意识都很强,他们非常希望能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尊重和信任,所以要求教育管理者不仅要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尊重其人性和主见,而且要充分地信任他们,使每个大学生都感到自己受到关注,得到尊重,觉得自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从而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自主向上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日常的管理、共享信息,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参与感能给人一种成就感,这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让学生恰当地参与日常管理,将学生关心的有关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荣誉,是领导、老师的信任。这既能起激励作用,又能锻炼、培养学生骨干,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二)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像一面旗帜,使人有目标、有方向。因此,要善于发现典型,培养典型,宣传典型,并组织大家学习典型。从小学开始,学生在班会课、团的活动上已经认识了很多的榜样人物,如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等等,对这些榜样任务的事迹也大都耳熟能详。这应是学生心目中的常青树,应当继续发挥其激励作用,同时,也应注意到时代在进步,英雄人物也不断涌现,作为管理工作者的教师广泛地选取榜样人物还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明白每种职业都是高尚的。
我们还可以选取一些学生身边的榜样人物来进行教育,注重发挥榜样力量的带动作用。如果是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我们甚至可以以他的好朋友、学习对手为榜样,来激励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学习这种榜样更具有可操作性,因为他们的事迹更加直观,更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三)成就激励
成就激励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它利用人们对成就感的追求来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成就激励主要是指正确评价学生的结果,在此基础上给予合理的奖励。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的奖励:
1.学习上的奖励
学生以学习为主,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各方面素质较好、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高校都以奖学金的形式予以奖励,另外在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评选优秀学生等方面,学习成绩依然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依据。
2.工作上的奖励
对于乐于为同学服务、为班级、院系、学校做出一定成绩的学生干部,也应采取相应在的奖励措施,如评选“优秀学生干部”、“学生社会工作奖”、“先进集体”、“优秀组织奖”等,对学生干部的工作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
3.活动中的奖励
对于在开展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方面花费了较多时间精力的学生骨干,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激励。如评选“文体活动积极分子”,设立各种竞赛、比赛等级奖、优胜奖,突出贡献奖,从而更好地在学生活动中充分发挥其才能和特长,丰富校园生活,陶冶学生情操。
三、大学生激励的几项原则
(一)公平公正原则
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办事公道,做到一視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处理学生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确定奖学金和对学生进行处分等问题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做到公开、公正,而不能徇私情、图私利,侵害学生的权益。在对大学生的实际表现,根据客观的考核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奖励或奖励到什么程度。公正就是让每个大学生都有得到奖励的均等机会,要完善奖励制度并做到等级明确、执行公平。奖励不是少数大学生的特权,教育管理者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决定奖励的对象,如果每次奖励的都是那几个学生,奖励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二)奖惩结合原则
激励有两重性,即奖励和惩罚。奖励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培养人的积极情感和坚强意志,激发创造力和竞争力,培养人的良好道德品质,促使整个社会风气好转。除了奖励,惩罚也能达到激励的作用。惩罚是社会对人们不良或不正确行为一种否定的反馈信息。惩罚得当,不仅能够消除人的不良行为,而且能使消极因素变积极因素。为了鼓励先进、树立整齐、鞭策后进、抑制歪风,奖励和处罚手段的运用是必不可少。在竞争机制引入高校的今天,赏罚手段运用更多,赏罚形式更加多样,要泾渭分明,要使用同一尺度和标准,而不能前后两样,因人而异,从而造成形式上和事实上的不公正。
(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物质与精神激励是互为前提与条件的,不能孤立运用,应统一、综合、同步运用。在高校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中,作为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的各项措施要同步进行,两者互为前提与条件,交叉、融合地使用,使之发挥更大的激励力量。同时,又各有特点与作用,不能互相代替。
参考文献
[1]李燕萍.人力资源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邹信珠.激励教育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1)
[关键词]激励理论 高校 学生管理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正确运用激励理论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管理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责。
一、几种重要的激励理论
激励,就是通过管理工作设定的一定条件、激发被管理者去实现工作目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达到预期管理效果。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在1943年研究了人的需要,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到1954年后,他又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需要和归属需要、求知需要、尊重需要、求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是从工业调查研究中得出来的。他把马斯洛的五个或者七个层次的需要划分为两大类,即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公认、提升、成就、个人成长与发展;保健因素包括薪水、安全、工作条件、工作保障、监督、公司的政策、人与人关系的性质、附加福利等。他认为激励因素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激励人们去完成工作,而保健因素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但是缺乏保健因素却导致人们的不满。
3.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该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斯金纳提出的一种新行为主义论。斯金纳特别重视环境对行为的影响作用,认为人的行为只是对外部环境刺激所作的反应,只要创造和改变外部的操作条件,人的行为就会随之改变。
4.归因论
归因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提出的,关于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这种理论来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海德认为不同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态度,进而影响随之而来的行为和工作绩效果。一般人的行为可作出四种归因:一是努力程度,二是能力大小,三是任务难度,四是运气与机会。
5.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美国的亚当斯在1956年提出来的,关于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作的贡献与他所得到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职工积极性的影响。
二、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手段的应用
长期以来,在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运用的激励方法,还处于一种被动、感性的阶段,有必要根据管理学、心理学及行为科学等理论,认真研究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激励方法和对激励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以构建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激励机制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益。
(一)尊重和信任激励
现代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反叛意识都很强,他们非常希望能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尊重和信任,所以要求教育管理者不仅要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尊重其人性和主见,而且要充分地信任他们,使每个大学生都感到自己受到关注,得到尊重,觉得自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从而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自主向上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日常的管理、共享信息,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参与感能给人一种成就感,这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让学生恰当地参与日常管理,将学生关心的有关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荣誉,是领导、老师的信任。这既能起激励作用,又能锻炼、培养学生骨干,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二)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像一面旗帜,使人有目标、有方向。因此,要善于发现典型,培养典型,宣传典型,并组织大家学习典型。从小学开始,学生在班会课、团的活动上已经认识了很多的榜样人物,如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等等,对这些榜样任务的事迹也大都耳熟能详。这应是学生心目中的常青树,应当继续发挥其激励作用,同时,也应注意到时代在进步,英雄人物也不断涌现,作为管理工作者的教师广泛地选取榜样人物还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明白每种职业都是高尚的。
我们还可以选取一些学生身边的榜样人物来进行教育,注重发挥榜样力量的带动作用。如果是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我们甚至可以以他的好朋友、学习对手为榜样,来激励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学习这种榜样更具有可操作性,因为他们的事迹更加直观,更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三)成就激励
成就激励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它利用人们对成就感的追求来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成就激励主要是指正确评价学生的结果,在此基础上给予合理的奖励。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的奖励:
1.学习上的奖励
学生以学习为主,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各方面素质较好、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高校都以奖学金的形式予以奖励,另外在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评选优秀学生等方面,学习成绩依然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依据。
2.工作上的奖励
对于乐于为同学服务、为班级、院系、学校做出一定成绩的学生干部,也应采取相应在的奖励措施,如评选“优秀学生干部”、“学生社会工作奖”、“先进集体”、“优秀组织奖”等,对学生干部的工作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
3.活动中的奖励
对于在开展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方面花费了较多时间精力的学生骨干,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激励。如评选“文体活动积极分子”,设立各种竞赛、比赛等级奖、优胜奖,突出贡献奖,从而更好地在学生活动中充分发挥其才能和特长,丰富校园生活,陶冶学生情操。
三、大学生激励的几项原则
(一)公平公正原则
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办事公道,做到一視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处理学生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确定奖学金和对学生进行处分等问题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做到公开、公正,而不能徇私情、图私利,侵害学生的权益。在对大学生的实际表现,根据客观的考核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奖励或奖励到什么程度。公正就是让每个大学生都有得到奖励的均等机会,要完善奖励制度并做到等级明确、执行公平。奖励不是少数大学生的特权,教育管理者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决定奖励的对象,如果每次奖励的都是那几个学生,奖励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二)奖惩结合原则
激励有两重性,即奖励和惩罚。奖励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培养人的积极情感和坚强意志,激发创造力和竞争力,培养人的良好道德品质,促使整个社会风气好转。除了奖励,惩罚也能达到激励的作用。惩罚是社会对人们不良或不正确行为一种否定的反馈信息。惩罚得当,不仅能够消除人的不良行为,而且能使消极因素变积极因素。为了鼓励先进、树立整齐、鞭策后进、抑制歪风,奖励和处罚手段的运用是必不可少。在竞争机制引入高校的今天,赏罚手段运用更多,赏罚形式更加多样,要泾渭分明,要使用同一尺度和标准,而不能前后两样,因人而异,从而造成形式上和事实上的不公正。
(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物质与精神激励是互为前提与条件的,不能孤立运用,应统一、综合、同步运用。在高校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中,作为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的各项措施要同步进行,两者互为前提与条件,交叉、融合地使用,使之发挥更大的激励力量。同时,又各有特点与作用,不能互相代替。
参考文献
[1]李燕萍.人力资源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邹信珠.激励教育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