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使化学课堂教学不沉闷,如何让课堂“动”起来而不“冻”起来,最好的对策是课堂引入要精彩、组织形式需灵活多样、深广度要把握适宜,师生的情感的交流不可忽视。
一、精彩的课堂引入—课堂成功的起点
有一次,我无意中发现,我们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旁看电视时,年幼的宝贝在电视中广告来临的时候总是两眼发光、聚精会神,还嘴里不时地学念广告词,“银鹭八宝粥,爱的味道”。当屏幕上闪现武打战争的精彩片段时,他爸爸也是一副目不转睛地样子。每次预告娱乐笑话的时候,我也是睁大眼睛竖起耳朵,生怕没有听清楚。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情绪的兴奋点,就像是可燃物具备了条件后一被点燃了,将发光放热,体现极大的热情。于是,我想,我怎样才能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也饱含热情的进入学习的状态呢?我开始把重心放在尝试各种方式的引入上。
案例:《钠》的引入—化学史。英国有位著名的化学家叫作戴维。他用电解法电解钾后,将分解得到的生成物倒入盛有清水的大玻璃杯中时,“轰”的一声发生了猛烈的燃烧和爆炸,戴维从此失去了一支眼睛,但这些丝毫没有动摇戴维酷爱科学,勇于攀高峰的决心,他十分风趣地说:“幸好只瞎了一只眼睛,还有一只眼睛,还可以继续为化学事业工作。”后来戴维更加努力工作,成功地用电解法制得了钾和钠,还成功地制得了钡、钙、锶、镁等金属,此外还制取了非金属硼等。此过程的设计不但很快把握了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也根据教材内容,运用激情的语言,讲述一点化学史料,读史使人明智,借以唤起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符合新课程标准,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成功课堂的关键
真正的让学生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光有引入精彩可不够,把握整个课堂的节奏很重要。这就要看组织者的组织形式了。我开始学习其他老师的组织模式并借鉴到自己的课堂,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时。
比如《乙炔》这一堂课的组织,我尝试用常规的教学模式,一步一步组织下来,学生体现得也很平淡,除了引入的时候有实验很有兴趣之外,其他都显得很一般。我觉得这堂课上得不成功。后来,我思考了整个教材的编排和组织,我发现烷烃、烯烃,我们都是这样的方式学习完了,内容的主线条也很一致,炔烃的学习还是这样的话,肯定会显得平淡和枯燥。要不让学生先预习后,提示他们一些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他们自学后相互交流和讨论,最后发现他们都能解决问题,课堂的氛围比起上次好得多,同学们也能各抒己见,充分感受到了他们获取知识后的喜悦。我想,一堂课下来,如果你感觉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不疲惫的话,那么,课才算是比较成功的。如果是因为被动而学习,学生学得累,肯定老师教得也不轻松。如何组织,是教学目标的关键。如果千篇一律,从头到尾都是相同的教学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势必感到枯燥,甚至厌烦。课堂也将陷入老师一言堂的困境,而使课堂“冻”起来。是实验探究课的形式,还是讨论课的形式,是单独练习的形式还是合作互助的形式,这些都取决于是我们老师的组织策略。根据不同的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形式交替使用。
三、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成功课堂的保障
一位常年把关高三的教师和一位大学无机化学专家以及一位刚刚教高一的教师他们面对氯气性质的教学,即使使用相同的课标和教材,他们的理解和实际展现的教学深广度会是完全一样的吗?同样的一个模块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而言就会具有不同的深广度意义和可能性。上述氯气的有关知识,如果是在大学阶段应该讲和练的深广度到什么程度?在必修阶段讲到什么程度?如果是在教材的第一章(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之前)讲能讲到什么程度?如果放在后面高三复习又讲到什么程度?如果给你10课时讲到什么程度?如果只有1课时讲到什么程度?如果是一次性集中出现会怎么样?如果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地处理又会怎样?如果是面向学习好的学生或学习差的学生情况会是一样的吗?由此可见,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虽然我们主张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严格执行。但是我们在必修阶段和在选修阶段,在新课阶段和在复习阶段,在基础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象的时候,适当把握好知识的深广度才能保证学生能正确地理解知识,也能更有信心地面对自己的学习。所以,教学深广度的差异性和不可统一性是绝对的。真正科学教学深广度规定恰恰应该是有弹性的。要保障学生对你所讲有兴趣,有思考,有猜疑,才能真正地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这样的话,我们还担心我们的课堂还“冻”起来吗?
四、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解“冻”的“密码”
北京市曾对9所中小学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其结果反映,学生对“最喜欢的老师”与“最感兴趣的学科”的一致性高达99%。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对事业和学生的热爱,是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刚刚进入到高中的同学,总是对老师充满期待,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若能加以赞许,那更会鼓足干劲,信心十足。若学生感到学习困难,或者自己不被重视,则可能失去信心,在课堂上不听指挥,做自己的事情,必定会变得厌学,甚至和你对着干。因此想要你的课堂活跃,就要随时把握情感交流的钥匙。首要的是师生合作。教学中要重视师生之间的积极的平等的情感交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对老师产生积极情感,那么他们就容易将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内容上去,这就是情感教育的迁移性功能。其次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做好心理辅导。再者,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展示学科的魅力。让学生感觉奇妙的化学魅力无限,学习化学快乐无穷!
一、精彩的课堂引入—课堂成功的起点
有一次,我无意中发现,我们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旁看电视时,年幼的宝贝在电视中广告来临的时候总是两眼发光、聚精会神,还嘴里不时地学念广告词,“银鹭八宝粥,爱的味道”。当屏幕上闪现武打战争的精彩片段时,他爸爸也是一副目不转睛地样子。每次预告娱乐笑话的时候,我也是睁大眼睛竖起耳朵,生怕没有听清楚。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情绪的兴奋点,就像是可燃物具备了条件后一被点燃了,将发光放热,体现极大的热情。于是,我想,我怎样才能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也饱含热情的进入学习的状态呢?我开始把重心放在尝试各种方式的引入上。
案例:《钠》的引入—化学史。英国有位著名的化学家叫作戴维。他用电解法电解钾后,将分解得到的生成物倒入盛有清水的大玻璃杯中时,“轰”的一声发生了猛烈的燃烧和爆炸,戴维从此失去了一支眼睛,但这些丝毫没有动摇戴维酷爱科学,勇于攀高峰的决心,他十分风趣地说:“幸好只瞎了一只眼睛,还有一只眼睛,还可以继续为化学事业工作。”后来戴维更加努力工作,成功地用电解法制得了钾和钠,还成功地制得了钡、钙、锶、镁等金属,此外还制取了非金属硼等。此过程的设计不但很快把握了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也根据教材内容,运用激情的语言,讲述一点化学史料,读史使人明智,借以唤起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符合新课程标准,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成功课堂的关键
真正的让学生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光有引入精彩可不够,把握整个课堂的节奏很重要。这就要看组织者的组织形式了。我开始学习其他老师的组织模式并借鉴到自己的课堂,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时。
比如《乙炔》这一堂课的组织,我尝试用常规的教学模式,一步一步组织下来,学生体现得也很平淡,除了引入的时候有实验很有兴趣之外,其他都显得很一般。我觉得这堂课上得不成功。后来,我思考了整个教材的编排和组织,我发现烷烃、烯烃,我们都是这样的方式学习完了,内容的主线条也很一致,炔烃的学习还是这样的话,肯定会显得平淡和枯燥。要不让学生先预习后,提示他们一些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他们自学后相互交流和讨论,最后发现他们都能解决问题,课堂的氛围比起上次好得多,同学们也能各抒己见,充分感受到了他们获取知识后的喜悦。我想,一堂课下来,如果你感觉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不疲惫的话,那么,课才算是比较成功的。如果是因为被动而学习,学生学得累,肯定老师教得也不轻松。如何组织,是教学目标的关键。如果千篇一律,从头到尾都是相同的教学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势必感到枯燥,甚至厌烦。课堂也将陷入老师一言堂的困境,而使课堂“冻”起来。是实验探究课的形式,还是讨论课的形式,是单独练习的形式还是合作互助的形式,这些都取决于是我们老师的组织策略。根据不同的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形式交替使用。
三、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成功课堂的保障
一位常年把关高三的教师和一位大学无机化学专家以及一位刚刚教高一的教师他们面对氯气性质的教学,即使使用相同的课标和教材,他们的理解和实际展现的教学深广度会是完全一样的吗?同样的一个模块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而言就会具有不同的深广度意义和可能性。上述氯气的有关知识,如果是在大学阶段应该讲和练的深广度到什么程度?在必修阶段讲到什么程度?如果是在教材的第一章(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之前)讲能讲到什么程度?如果放在后面高三复习又讲到什么程度?如果给你10课时讲到什么程度?如果只有1课时讲到什么程度?如果是一次性集中出现会怎么样?如果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地处理又会怎样?如果是面向学习好的学生或学习差的学生情况会是一样的吗?由此可见,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虽然我们主张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严格执行。但是我们在必修阶段和在选修阶段,在新课阶段和在复习阶段,在基础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象的时候,适当把握好知识的深广度才能保证学生能正确地理解知识,也能更有信心地面对自己的学习。所以,教学深广度的差异性和不可统一性是绝对的。真正科学教学深广度规定恰恰应该是有弹性的。要保障学生对你所讲有兴趣,有思考,有猜疑,才能真正地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这样的话,我们还担心我们的课堂还“冻”起来吗?
四、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解“冻”的“密码”
北京市曾对9所中小学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其结果反映,学生对“最喜欢的老师”与“最感兴趣的学科”的一致性高达99%。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对事业和学生的热爱,是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刚刚进入到高中的同学,总是对老师充满期待,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若能加以赞许,那更会鼓足干劲,信心十足。若学生感到学习困难,或者自己不被重视,则可能失去信心,在课堂上不听指挥,做自己的事情,必定会变得厌学,甚至和你对着干。因此想要你的课堂活跃,就要随时把握情感交流的钥匙。首要的是师生合作。教学中要重视师生之间的积极的平等的情感交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对老师产生积极情感,那么他们就容易将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内容上去,这就是情感教育的迁移性功能。其次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做好心理辅导。再者,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展示学科的魅力。让学生感觉奇妙的化学魅力无限,学习化学快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