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抓住学生兴趣相通点,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练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仅凭40分钟的教学时间有时不能达到让学生完全掌握知识的目的,课后练习是提高和巩固教学的有效途径,创新性的练习方式能为学生创造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梳理知识脉络,掌握学习方法,有效地弥补课堂教学的“瑕疵”。在课后练习过程中,通过几年的教学,感觉学生对这样的练习方法挺感兴趣,结合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有机地采用百分以上的评价方式
学生对教师采用百分的评价方式司空见惯,往往会产生慵懒的情绪。一次练习,我突发奇想:何不把练习题的总分给出120分呢?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得了120分,我得了100分……个个喜形于色,胜似发现了“新大陆”。以后我就采用多种方式:或在黑板前练习,或每个小组出几道题进行小组竞赛……效果都很不错。
但是还是要注意:1.不能频繁地使用这种方法,否则积极性会降低;2.对于分数低的学生,成绩最好不要公布,可以再出几道题,加强指导,等有了进步,再公布分数,提高兴趣;3.分数不宜给的过高,否则对评价效果产生影响。
二、让学生“导演”练习
《课程标准》中都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能动性一旦调动起来,就如同奔腾的江水势不可挡。小学语文中有很多课文都能融入情景剧,让学生自导自演情景剧,不仅能锻炼表达情感、驾驭语言的能力,还能助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进而在练习中让学生“导演”教师,可以就难理解的字、词、句、段,与学生分享理解过程,再加以点评,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语文课中很多情景剧课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将相和》等都是提高学生表现欲的范本。数学中对于较难理解的如乘法分配律、有关路程问题的应用题,都是学生自导自演的生活题材。乘法分配律是个难点,有次练习我灵机一动,布置了一道作业:谁有好办法帮助同学们理解乘法分配律?第二天练习时,同学们各抒己见,一位学生的创意吸引了我,他设计了磁铁的实验:准备了三块做了标记的磁铁(a、b和c),其中a、b两块磁铁的放在一起相互排斥,但是和c这块磁铁放在一起就相互吸引,他和同学在a、b磁铁和c磁铁之间放置了一个纸盒,使它们不能吸引,这样a、b磁铁在一边(a+b),c磁铁在另一边,一人按住b磁铁,拿开纸盒,“啪”一下,a磁铁和c磁铁紧紧吸在了一起(a×c),慢慢放开b磁铁,和c磁铁也吸在了一起(b×c)。一个小实验很好地说明了分配与结合的过程。我顺势引导,再加深理解,并给予表扬,学生们的“闪关点”一经发现,给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三、把生活元素引入练习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生活指导教学,教学来源于生活。把生活元素融入到教学中,有助于学生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作文练习,我让学生注重积累,随时记下优美的句段和身边发生的感人的事,每天早上念一遍,和同学交流理解,加深记忆,到用时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眼前。一次,一位学生记下了这样一件事:和邻居小妹妹一起写作业,小妹妹画了一幅画——《太阳从西面出来》,还分明标着方位,很愕然,结果一问,才知道,小妹妹的妈妈因为和爸爸吵架离开家了,爸爸劝,小妹妹也劝,妈妈说,除非太阳从西面出来,就回家。我立刻觉得这是一个好素材,让这位学生赶紧作文,之后稍加修改,发表到了《少年文史报》上,一下子提高了全班學生写作的激情。数学练习中的生活元素就更多了:如实地测量,提高学生对长度、面积、体积的感悟能力;创设商店买东西的情景,增长对人民币单位换算和加减的认识;把家和学校的路程、自己的走路速度和所用的时间融入到练习中来,既激发了兴趣,又提高了效果。
四、利用游戏方法提高练习趣味性
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的观点,寓教于乐形式多样,其中游戏方式较为常用。把游戏融汇到练习中,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接龙游戏
把学生反感的口算和识字练习做成卡片,进行口算得数和组词接龙游戏,你一答,我一应,声音此起彼伏,抑扬顿挫,效果显而易见。还可用来练习说话、发音、估算等。
(二)找朋友
制作成卡片或头饰等,一张写算式(字、词等),另一张写得数(词语、释义等),分组游戏,能最快找到“朋友”者得胜。
(三)找对错
识字教学中,把对的字和错的字放在一起,看看哪个对,那个错,然后指出错的位置,有助于学生掌握字的写法及结构。或者把容易混淆的算法列出来,找出错误算法的原因。
(四)看图猜字、猜成语、列算式
给出一张图,让学生猜猜包含了那些字,能用那个成语表示,能从图中列出那些算式等。
游戏方法很多,如:看偏旁组字,补充话语,猜谜语、编写应用题等游戏。很多游戏我们也可以给它们起好听的名字,如:接龙游戏叫排队排、开火车;找朋友又叫对暗号;找对错可以叫踩地雷等等。
马丁·加德纳说过:“唤醒学生的最好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游戏教学法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在玩的同时,又能学到知识,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的目的。
课后练习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揭示教学重难点、体现教学阶段性的重要途径。在练习中方法枚不胜举,只有抓住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才能掌握课堂脉搏,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一、有机地采用百分以上的评价方式
学生对教师采用百分的评价方式司空见惯,往往会产生慵懒的情绪。一次练习,我突发奇想:何不把练习题的总分给出120分呢?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得了120分,我得了100分……个个喜形于色,胜似发现了“新大陆”。以后我就采用多种方式:或在黑板前练习,或每个小组出几道题进行小组竞赛……效果都很不错。
但是还是要注意:1.不能频繁地使用这种方法,否则积极性会降低;2.对于分数低的学生,成绩最好不要公布,可以再出几道题,加强指导,等有了进步,再公布分数,提高兴趣;3.分数不宜给的过高,否则对评价效果产生影响。
二、让学生“导演”练习
《课程标准》中都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能动性一旦调动起来,就如同奔腾的江水势不可挡。小学语文中有很多课文都能融入情景剧,让学生自导自演情景剧,不仅能锻炼表达情感、驾驭语言的能力,还能助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进而在练习中让学生“导演”教师,可以就难理解的字、词、句、段,与学生分享理解过程,再加以点评,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语文课中很多情景剧课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将相和》等都是提高学生表现欲的范本。数学中对于较难理解的如乘法分配律、有关路程问题的应用题,都是学生自导自演的生活题材。乘法分配律是个难点,有次练习我灵机一动,布置了一道作业:谁有好办法帮助同学们理解乘法分配律?第二天练习时,同学们各抒己见,一位学生的创意吸引了我,他设计了磁铁的实验:准备了三块做了标记的磁铁(a、b和c),其中a、b两块磁铁的放在一起相互排斥,但是和c这块磁铁放在一起就相互吸引,他和同学在a、b磁铁和c磁铁之间放置了一个纸盒,使它们不能吸引,这样a、b磁铁在一边(a+b),c磁铁在另一边,一人按住b磁铁,拿开纸盒,“啪”一下,a磁铁和c磁铁紧紧吸在了一起(a×c),慢慢放开b磁铁,和c磁铁也吸在了一起(b×c)。一个小实验很好地说明了分配与结合的过程。我顺势引导,再加深理解,并给予表扬,学生们的“闪关点”一经发现,给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三、把生活元素引入练习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生活指导教学,教学来源于生活。把生活元素融入到教学中,有助于学生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作文练习,我让学生注重积累,随时记下优美的句段和身边发生的感人的事,每天早上念一遍,和同学交流理解,加深记忆,到用时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眼前。一次,一位学生记下了这样一件事:和邻居小妹妹一起写作业,小妹妹画了一幅画——《太阳从西面出来》,还分明标着方位,很愕然,结果一问,才知道,小妹妹的妈妈因为和爸爸吵架离开家了,爸爸劝,小妹妹也劝,妈妈说,除非太阳从西面出来,就回家。我立刻觉得这是一个好素材,让这位学生赶紧作文,之后稍加修改,发表到了《少年文史报》上,一下子提高了全班學生写作的激情。数学练习中的生活元素就更多了:如实地测量,提高学生对长度、面积、体积的感悟能力;创设商店买东西的情景,增长对人民币单位换算和加减的认识;把家和学校的路程、自己的走路速度和所用的时间融入到练习中来,既激发了兴趣,又提高了效果。
四、利用游戏方法提高练习趣味性
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的观点,寓教于乐形式多样,其中游戏方式较为常用。把游戏融汇到练习中,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接龙游戏
把学生反感的口算和识字练习做成卡片,进行口算得数和组词接龙游戏,你一答,我一应,声音此起彼伏,抑扬顿挫,效果显而易见。还可用来练习说话、发音、估算等。
(二)找朋友
制作成卡片或头饰等,一张写算式(字、词等),另一张写得数(词语、释义等),分组游戏,能最快找到“朋友”者得胜。
(三)找对错
识字教学中,把对的字和错的字放在一起,看看哪个对,那个错,然后指出错的位置,有助于学生掌握字的写法及结构。或者把容易混淆的算法列出来,找出错误算法的原因。
(四)看图猜字、猜成语、列算式
给出一张图,让学生猜猜包含了那些字,能用那个成语表示,能从图中列出那些算式等。
游戏方法很多,如:看偏旁组字,补充话语,猜谜语、编写应用题等游戏。很多游戏我们也可以给它们起好听的名字,如:接龙游戏叫排队排、开火车;找朋友又叫对暗号;找对错可以叫踩地雷等等。
马丁·加德纳说过:“唤醒学生的最好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游戏教学法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在玩的同时,又能学到知识,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的目的。
课后练习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揭示教学重难点、体现教学阶段性的重要途径。在练习中方法枚不胜举,只有抓住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才能掌握课堂脉搏,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