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武术发财面面观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x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记]:武术是我国文化市场乃至国际文化市场的一束奇葩,它推动了文化市场的发展,同样,市场经济也推动了武术的发展。这样一来武术便成了一些人借以发家的妙药灵丹,如此一来,一些武术行商与坐商便也叫我们一览无余了。下文所述,纯属个人观点,请勿对号入座。
  
  小打小闹挣大钱
  
  生活好了,人就惜命了。社会上去各类体育场馆观顾的人群也就越来越多了。但是,各大公园晨练队伍始终看好。当然,这是工薪阶层晨练的场地。就在公园林中、路旁,常有几位师傅说着自己是何门何派,功夫如何了得,自然多是指他的师傅或是他师傅的师傅。这几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于是在师傅门的功夫中就又派生出很多治病救人的手段。上至头晕目眩,下至痔疮寒腿说得无所不效,俨然百科医院出身。工薪族中多数人都有一些宁信其有而不信其无的旧习惯,再说一个月二个月跟师傅学下来也扔不下几个钱,故这样的场地月收入颇丰,皆因从师者众的原由。这一类师傅又多有赶场的习惯,上午天坛,下午地坛。再有几个出诊于家门或是引进于家门的诊费收入,一个月算来也沟满壕平。笔者也识得几个这样的朋友,多言之“小打小闹,混口饭吃”。我想决不是一口饭的水准,看其滋润的脸色,最起码也是“小康”之类的人物。
  
  走出国门,武术打工
  
  出国热在人们心中的温度始终不减,而且公派少了,因私多了。私在《礼曲礼》中云:“隐秘曰私”。可是,得了几个钱后,人们往往燥得口热。从“隐秘”处我们便得知了在他国挣钱的道道来。如讲学,如街头绘画,如大片中串个小角色,如地铁下操琴卖艺,如进餐馆洗碗刷碟等等,而这些又多不脱离被动挣钱打工之列。随着“武术商人”走出国门后,颇有向主动挣钱转化的意思。相对其它打工而言,十几万出国起动资金回本也颇速。当然,此类人比公园卖艺之人,在身份上似乎高了一截,行头也要新添置,西服革履派克包外加纯中式疙瘩袢的练功服。外语虽说不上口,可技艺是没有国界的。别看老外对阴阳、五行、参禅悟道这些神乎其神的东西摇头耸肩,可是他们对于“神”与“灵”的理解,对于“黑狗钻裆”的耸肩,使武术商人恰到好处的在这方面很快就和他们打成一片。租房子做教室,利用餐馆下班设场地,也会好不热闹一时。
  这些人可以说是武术与国际接轨的尖兵,也可以说是武术走出国门的闯将。但是,他们的的确确是先行了一步,有的还真的展示了中国武术绚丽的风采。自然混不下去而狼狈回国的也不乏少数。只不过兜内的美元、马克、法朗比前者似乎少了许多。


  这些人的功劳笔者决不低估,也劝武术业内人士也不要低估。虽说他们远比不上早故去的郑和,但现今叫谁自掏腰包去“开发利用海外市场”而义无反顾,反正我不敢直拍胸脯。正如辩论会上学生常用的话是“利大于弊”。起码宣传了中国武术,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国武术。所差的就是如何把这种出国,无序变有序,知之有所为,有所不为。当然,这件事就须业内人士参与,业内领导机构研究与决策了。
  
  开武馆,编广告,面授函授一起来
  
  这类人中最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蒙财骗钱确有人在,虽然是少数。这只需你去翻阅一下仅有的几本武术杂志,看看那些把牛皮都能吹破的广告,或是与他们的功夫、本人略加一点接触,你便会获得感性与理性的认识,同时也会使你感到厌恶。因为他们玷污了以“德”为本的武术灵魂,是武术界的败类,必要我们群起而清除这些少数无行之“武骗”。
  令人高兴的是,办学、开武馆的人中,实在有着武术界内的人才与英才。他们舍弃了出国挣大钱的机会,舍弃了安安稳稳的家庭生活,以朴实的心而耕耘在武术这块已有荒芜的土地上,使前辈传授的武艺能系统地、科学地代代相传。这些人才是武术的希望,是武术产业化的中坚。是武术文化产业占领海外市场的元帅与将军。他们虽然主动远离个人发财的机会,可是他们那执着的敬业精神和独具魅力的人品,岂不是我们全民族的财富,全民族的骄傲。
  以武术发个人财的人,眼下不少。武术业内人士在此方面探索者甚广。
  以武术发民族财的人,眼下太少。武术业内人士在此方面实践者甚寡。
  呜呼,发武术财确实不易。□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就是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也即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断适应时代需要开发着新兴的产业。当好莱坞大片《豪门恩怨》之类的肥皂剧,迪斯尼乐园,流行音乐,全球传播业,《时代》杂志和《读者文摘》……这些大众文化产品席卷整个世界时,乃至抵达非洲最贫困的角落,再加上可口可乐、麦当劳和牛仔裤,美国文化走进了世界每一个家庭。文化就是经济,文化就是市场,文化要进入市场,进入
期刊
翻开武术史,我们不难发现,根植在同一生存空间的武术,虽有很多流派,但取长补短的互融有了武术共同动作的特点,如手到眼到,手眼相随,步随身行,身随步到,上下照应,意领身随,一气呵成。细读近百年来拳坛留芳者,大都走过了这样一个相似的历程:从尚招,重力的刚猛拳法,改革归一到“重意不尚招、内外合一、刚柔并济”的拳法修习。可以说拳法的这种改革带来了实战结果——质的飞跃。但由于“名利”认知价值的趋使等历史原因,
期刊
阿乙—这个『置身城市又永远无法介入其中的外乡人』,用自己独有的方式书写生命。  从警校毕业,到一个荒僻的乡下做警察,然后调至县城(后来还借调去组织部),撰写领导讲话、破案通讯,阿乙的写作之路颇为传奇。  2002年,26岁的阿乙离职前往郑州,此后先后抵上海、广州、北京,从事体育编辑及文学编辑等工作。2015年,他以作家身份参加纽约书展。北岛曾感慨说:“就我的阅读范围所及,阿乙是近年来最优秀的汉语小
期刊
清朝著名学者黄百家的《内功心法》,是内家拳训练法则,它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内家拳的训练要领。内家拳并非狭义上的一种拳术,而是泛指所有追求整体劲力的拳术。其发力是从人体内的腰脊开始,而不像外家拳打的是局部劲力,发力是从人体四肢开始的。黄百家在《内功心法》中写道:“不丁也不八,平视头略拔。腰要如束带,肩要卷紧压。二肘顾二肋,二股跨其夹。三尖要相照,劲力内心发。神清意自得,绳墨传无差。”下面结合本人习武认识
期刊
传统武术各流派,其核心部分都有一些基本训练套路,譬如查拳的十路弹腿、八卦掌的老八掌、形意拳的五行拳、陈式太极拳的一路大架等。就是这些基本训练方式,构成了该武术流派的风格。  武术也源于人与人之间的格斗,因为其中普遍蕴涵着一些格斗技术,以理性思维把这些格斗技术,从感性的非技术状态中提取出来,加以去粗存精、系统地整理,就是武术的技击术。技击术是用以在格斗中战胜对手的战术方法,我们可以把这种技击术称之为
期刊
在大成拳中,后矛前盾的技击桩法,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矛盾式站桩。此桩的内劲效应越充分,则越利于其它功法的应用与发挥,不但如此,到了一定的桩功阶段,还可以前手为盾,后手为矛而衍生出种种的技击之法。  首先,桩法的正确与否则是练好矛盾桩的前提。其桩式要领:  1、须调整好两脚丁八步的位置,这包括两脚的前后、横向距离及方向;  2、要正确做到裹胯;  3、上肢肩架要正确,其中包括两臂的高度、角度及两手的位
期刊
《精武》杂志1999年第六期的李小龙特辑,图文并茂,从方方面面深入透晰了功夫之王李小龙以及他的截拳道。  我是《精武》的忠实读者,一口气认真细致地看完了所有关于李小龙的文章。发现其中有些内容由于翻译者对广东语言不明,且对咏春拳技术名词也少接触吧,译得不够具体,如,《李小龙制定的武术训练计划》一文中的“我的训练表”,肯定让众多读者如获至宝,但又看得不够明白,难免会一头雾水。  笔者是一个咏春拳手,跟
期刊
益生菌被发了太多“好人卡”,以至于人们几乎都淡忘了它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一百多年前,俄国免疫学家梅哥尼科夫(Metchnikoff)注意到保加利亚的农民比较健康长寿。他把原因归结于他们所食用的发酵牛奶中含有的活细菌,益生菌这个概念就此产生。此后,科学家们逐渐认可了这个概念,认为补充足够数量、适当种类的活细菌,有助于人类增强免疫力、抵抗细菌感染。  但这种显微镜下的微生物,果真具有广告宣传中强大的
期刊
我认识的一个年轻人,由于受祖父的影响,从小习武,但是却酷爱技击。为领悟武术的真谛,他到一武校深造。学满还家,其祖父想看看孙儿到底学了些什么。于是,年轻人调息、运气,开始演练所学的各种散打技术。尽管年轻人一拳一脚暗含一定功力,但是其祖父还没看完便大发雷霆,花钱学的就这么几下子,这算什么?怎么不学几趟套路回来!真是令人哭笑不得。年轻人学得一身真功夫,却还得学什么套路?但是,这并不是笑话,也不是虚构的故
期刊
看到《精武》杂志1998年第11期署名黄林鹏、其题为“杨式太极长拳”一文。其文章下半部分,黄先生对《杨式秘传129式太极长拳》一书有不同看法,这些看法意味着三个方面:1、社会上别人也有太极拳何说秘传;2、褚桂亭先生当时不可不知此拳;3、129式长拳传系不清楚。总的概括起来就是针对“秘传”二字而来。黄先生虽然对各式太极长拳情况知之不少,但是他对129式长拳的来历却不太清楚,因此,其见解也在所难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