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儿童群组阅读新模式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ie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组阅读,即以一篇课文为引子,围绕一个中心或主题,选择若干篇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并在阅读中经历个体思考、群体交流等过程,以实现阅读乃至于写作能力提升的阅读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中,群组阅读的实现常常处于低水平的状态,这与教师的望文生义有关:群组阅读,就是“群组”加“阅读”,于是以生为群、以文为组,进而阅读之。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阅读因为群组形式的存在,学生阅读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显然这并没有体现了群组阅读的最大价值。要想真正收获群组阅读之效,须基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建构新模式。
  笔者所建构的新模式是:单文解读(发现主题)—群文共享(放大主题)—生本共读(内化主题)—意境提升(升华主题)。
  一、由单到群,夯实群组阅读模式基础
  传统文本解读往往是面向个体文本的,群组阅读是面向一组文本的,最大优点在于学生可以在多文本的阅读中自然产生比较思维,而比较思维的结果则是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多元认知。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尤其是思维的发散性,如果过于追求多元认知,则容易让阅读处于散乱状态,因而群组阅读只有在一定的模式下才能高效进行。
  但是,群组阅读有一个前置条件,即群组阅读的模式是在从“单文”向“群文”的转变中建立的,教师清晰地认识到两者的区别,是夯实群组阅读的基础。笔者以为,由“单”到“群”的转变,看似是形式的改变,实际上却是文本解读方式的改变。在单文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解构文本的字词篇章,寻找文本的中心思想,无论是教师引导为主,还是学生自我解读为主,学生面对的文本总是唯一的,事实证明在这样的文本意义建构中,常常是深度有余而广度不足,而所谓的深度又常常是教师“引导”的结果,并非学生自己的思维所得。如读《师恩难忘》一文,要想真正体会“对田老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的主旨,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学生内心必须有真正的尊师认同,坦率地说,当前学生从自己所感受的师生关系中很难生成这样的感觉。但小学生内心的情感又是朴素的,这种朴素的情感在经由阅读文本之后,是可以出现的。于是本课的教学即可采用群组阅读的方式,笔者在学生读此文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魏巍的《我的老师》、冰心的《我的老师》等文章,笔者尽量将这两个文本改编成小学生可读的,且在读的过程中并不追求过多的寓意,就只让学生从字面上去认识名家是如何描写他们的老师的。
  于是课堂上就呈现出了另一番情形:不需要教师过多解读,学生自然认识到老师无私付出、关爱学生的一面,读着田老师所讲的故事与作者“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读到魏巍“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时,读到冰心“我忽然流下泪来,这是母亲死后第一次的流泪”时,學生自然也就读懂了“师恩”——用学生的话说“我突然发现,除了父母之外,老师是最关心我们的,甚至有时候比父母还关心我们”,而一旦学生有如此感受,教学的目标也就初步达到了。
  群组阅读模式之基础,在于群文给学生带来的文本解读主题的发现与放大。
  二、由文及己,确定群组阅读模式框架
  然而,文本解读主题的发现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真正内化了主题。当我们在现实中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文字中诉说着对老师(或者是家人)的爱,而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老师却忘记了最起码的礼貌甚至是尊重时,就知道只有文本解读中的情感体验还是不够的,群组阅读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内化文本的主题。
  在这个环节中,群组阅读模式的作用在于通过群组阅读来让学生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反思、内省自身对于文本主题的体验。在上面所举的《师恩难忘》群组阅读的例子中,学生通过文本的比较发现了田老师对作者的感情的独一无二,其后笔者组织学生在群组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解读文中的关键词句,并努力从这些例子中发现老师对自己的爱是如何体现的。于是,在解读《师恩难忘》中“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时,就有学生说“其实我们老师也经常给我们讲一些有意义的故事”;在读到魏巍的《我的老师》中蔡老师说的“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时,很多学生都说“老师其实也曾经这样鼓励过我”;在读到冰心说她的老师“恳切地对我说:‘……以后你每天晚一点回家,我替你补习算术罢’”时,更多的学生找到了同感,但那个时候有时会因为老师有些严厉而没有了太多的好感……
  显然,当学生将文中的老师与自己的老师联系起来时,并在文中作者的情感驱动
  之下自身的认识也升华起来
  时,文章的主题也就进一步明
  晰了。
  群组阅读模式之框架,在于教师坚持以生为本,让学生内化文本解读之主题。
  三、升华主题,提升群组阅读模式意境
  群组阅读模式的构建,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要超越传统的对阅读的理解。笔者以为,小学阅读可以是宽泛的,学生阅读的对象不一定是文本,还可以由文本向生活延伸,而很多时候文本主题的升华就是在此时发生的。
  “师恩”主题下的群组阅读,不只是为了追求学生用优美的文字写下自己对师恩的认识,也不只是生活中在师恩体验的基础上对老师的彬彬有礼。坦率地说,笔者更期待学生能够将师之恩安置于心底,然后在某个时候将其彰显。有一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忽地站起来说:“老师,我们组有个同学说,他哥哥说他都记不清小学的老师了,但我想我会一直记得你的……”这位学生一脸认真,笔者报之以微微一笑,并说:“谢谢!我也会一直记得你。”那一刻,教室里平静如水。
  群组阅读模式之最高境界不在于模式本身,而在于以群组读文的方式,拨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之弦,进而使文本主题在学生的内心得到升华。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和合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获取信息应是阅读的首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提取信息的方法,力求把散落在文本中的粒粒珍珠聚集起来,注重对学生进行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以逐渐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低年级教学中,学生最常用的提取信息的方法就是圈圈画画,本文主要就加工、整合、整体把握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低年级教学中,识字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会一一罗列出需要学习的生字,而且会特别安排一整节课指导学生识字、写字,这种单一的识字模式脱离了相应的语言环境,很多学生即使能够识记生字,也不能灵活运用,所以,随文识字的教学方式极为关键,也就是说,学生应立足于教师的指导,积极主动地参与识字的过程,结合相应的语言环境,一方面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另一方面也能够做到灵活运用。随文识字
生态者,遵循万物本真规律之谓也。“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天性”“追求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为习作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生态化习作教学评价,主张把习作评价中教师、学生、环境、资源等诸多要素看成一个整体,把评价的过程视为学生主动、互动的建构过程,主张以生态的视角重构习作教学的评价过程。笔者结合十余年生态习作教学实践研究和几十个实验班的实践展开论述。  一、确定生态习作评价标准  “什么是好作文”?不同的学
教材中有不少古诗,如何立足教材展开古诗教学研究,让古诗逐渐在学生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每位教师自觉思考的课题。  《英英学古诗》一文以对话的形式,用文包诗的文体呈现,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本文语言浅显易懂,能告诉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实践让我有了一些浅近的思考与收获。  一、准确定位学习古诗的目标  低年级
进入小学后,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任务就是识字。对于生字,不仅仅是要求认识,更要求会书写、会讲解意思、会灵活运用等。识字有助于学生的语文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中年级,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较多。如课时不均衡,音、形、义讲解存在割裂,教学内容过于集中化等,都影响学生对生字的全面掌握。为此,笔者提出三点改进策略。  一、注重生字的选择性,突出对难写、难记字的教学  儿童的认知多是感性的、直观的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也初步形成了一定的阅读品位,能够自主地开展整本书阅读。此时对于整本书阅读指导,需要的不是过多干预,而是放手,大胆放手,主动搭建平台,鼓励他们把阅读坚持下去,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完全放手可能做不到,但是至少有一些事情,教师可以不做。  一、不做功利“代言”,纯净阅读目的  为什么要让学生阅读整本书?原因有很多,比如教材要求,考试中内容有所涉及,或者学校统一要求,
在低年级教学中,对于句子的训练,教师多是让学生读读背背就算完事,很少有针对性地进行句子训练,以至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整体不高。那么,如何进行句子教学?句子教学的要点有哪些呢?  要点一:关注文中范句  低年级学生正是处于学习说话、写话的启蒙时期,学习别人怎么说是他们语言表达的重点。教材中有许多范句,这就为学生的说话、写话训练提供了范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特点的句子,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以提升其
《祁黄羊》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从题材来看,可以归纳为写人记事类。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描写祁黄羊让位举贤的故事,重点表现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思想境界,塑造了一个一心为公、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而对于习作训练来说,其重点也是写人记事。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方式引导学生习得写人记事技巧,以便真正实现读写迁移。对此笔者曾进行过尝试,教学片段如下:  师:这篇课文重点写了谁?  生:(集体
岁月如一缕无形无声的风,匆匆间,我已在校园扎根数十载。迎来一群稚嫩的孩子,朝夕相伴,几载之后又将他们送往人生的另一个站台。三尺讲台,已成为我多年坚守不变的阵地。  如一棵扎根于乡间的树,我牢牢地固守着我的教室和讲台,汲取着土壤间的营养,以更为粗壮的枝干为我的孩子们遮风挡雨。甘苦自知,如鱼在水。面对一个个朝气蓬勃的孩子,我穿行于日复一日的教学中,更愿意做一棵这样的树,一棵守护心中月亮的树。处于童年时
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是“‘漫画’老师”,本次习作要求学生能用文字给老师画一幅“漫画”。能抓住人物的特点,选用与人物特点对应的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运用夸张的手法将事例写具体、写生动。这节习作讲评课,我主要指导学生落实习作要求,评价、修改、完善习作。  一、基于学情,制订目标  习作讲评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基于两点思考:一是课标要求,二是习作存在的问题。课标提出,写作应“力求具体生动”“力求有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