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都是唤起初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通过实验引入概念,通过实验探究规律,通过实验检验猜想,通过实验发展新知。所以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学习兴趣;实踐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关键。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被丰富多彩的物理实验教学所吸引,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用演示实验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演示实验多是为了引入新课而设计的,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即将研究的问题产生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它的特点是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若要达到上述目的,就一定要确保演示实验一举成功,这就要认真做好演示前的一切准备工作:选择好实验器材、熟悉仪器装置的构造、原理和性能,除了这些,更重要的是熟练掌握实验的技能、技巧,并做好实验的预演练习。有一个很简单的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覆杯实验,有很多教师不能一次成功。记得一次新教师展示课上,教师在做该实验时,先用一个烧杯注满水,然后用一张硬纸板盖在上面,用手掌用力向下压硬纸板后翻过来,结果硬纸板在手掌压力下出现皱褶而使杯口漏气,失败。他一连做了几次,每次都更加用力,越用力就越不成,最后好不容易才成功了。其实该实验在操作时首先应选取一个集气瓶或普通玻璃杯,要保证让它的口径是圆的(而不是像烧杯有豁口),其次要注满水(杯口以上的水面呈凸起状),再次要选一张亮光的硬纸片(注意不要选太硬的纸壳,这样既不易被水浸湿又容易与水紧密接触),最后可轻轻把纸片放上去,然后用手指轻轻把杯口处压实、再用手掌托住倒过来,即可成功。实验时只要我们细心、多练几遍,一定会找到实验成功契点的,从而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二、试用新奇的实验达到悬念效果
初中物理课本上有些实验在小学科学课上都已经做过了,有些学生都已经知道实验结果,所以用这样的实验来引发悬念效果就不突出了。若用一些新奇的学生不常见的实验来替代它,则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证明大气压强存在时我用“易拉罐”实验替代了覆杯实验,即将空易拉罐装入少许水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产生大量蒸气,将罐内空气排除,然后将罐移离酒精灯,迅速用橡皮泥将罐口封住。过一会儿就会看到易拉罐被“压”瘪了,而且瘪下去的同时还发出“痛苦的呻吟声”。然后及时配以问题:“是什么力量这么大,把金属易拉罐都压瘪了呢?”这样不但证明了大气压存在而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大气压很大。从而产生浓厚的迫切想知道的愿望。
三、用分组实验创设动手机会
演示实验具有准确性高、省时、高效等优点,但由于一些演示实验可见度较小、后边的学生根本看不到或看不清,而不愿观看,从而掉队。因此若是能够创造机会将其变成分组探究实验,使学生全体参与、自己动手去获取知识、探索答案,则会更好的激发其兴趣,消除学生对学习物理的畏难情绪使其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而更加乐于参与到探究中来。例如,在讲述“磁生电”时,由于实验器材短缺,以往只是用方形线圈和一个大蹄型磁铁做一个演示实验,但后边学生根本看不到瞬间电流的产生。于是我尝试着选取用小电动机上的小蹄型磁体提供磁场,电磁铁中的錳铜丝做运动的导线(用单根即可),而为了增大电流的可见性,最好用灵敏电流计, 这样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到在快速移动导线时产生的瞬间感应电流,使学生获得“磁确实能生电”的切身体验,获得成功的感受、增加学习物理的热情。
四、挖掘学生资源,攻克实验难题
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更注重“STS”教育思想的渗透,因此教师在设计实验时,更要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身边入手。而在把演示实验变为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实验室的仪器配备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学生资源,发动学生充分利用身边一些废旧的东西来做实验器材,而学生在准备实验器材的过程中也会获得很多乐趣和成功。我在带领学生做电学实验时由于实验器材配备不足,电池组无法固定,学生做实验时把两节或三节电池串联起来后由一个人负责把着,接导线的电池两端稍作移动,整个电路就断开,测量数据全无,得重测,特别耽误实验时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启发学生们想办法,多数学生用胶带将两节电池粘在一起,但这样易使两节电池中间接触不良,而接线时不得不压紧两电池,不然就会出现断路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一个学生利用废旧本夹“夹”,两边调好位置(两节电池间距)各开一个小竖口,卡上两片白铁片(两电极),把两节五号小电池顺次卡于其中,再接上导线就制成了一个很好的“简易电池固定器”。后来他又在“夹”上按照电池长度的整数倍距离设置了多个卡金属片的位置,从而可增减串联电池组的节数。很好的解决了“电池不易固定”这一难题,他的这一“发明”也在我市“中小学生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更增加了他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同时也激起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所以在教学中可适当点播、启发学生,充分开发丰富的学生教学资源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初中物理教师要有意识地想办法增加初中物理课的趣味性,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引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改变初中生“怕物理”为“爱物理”,让他们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在乐趣中提高能力、陶冶情操;这样的愉快教学,无疑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董幼明;;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J];教师;2011年22期
[2]黄梅;;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J];学周刊;2011年23期
[3]王清芬;;浅谈学习兴趣[J];中学物理(初中版);1994年06期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学习兴趣;实踐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关键。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被丰富多彩的物理实验教学所吸引,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用演示实验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演示实验多是为了引入新课而设计的,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即将研究的问题产生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它的特点是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若要达到上述目的,就一定要确保演示实验一举成功,这就要认真做好演示前的一切准备工作:选择好实验器材、熟悉仪器装置的构造、原理和性能,除了这些,更重要的是熟练掌握实验的技能、技巧,并做好实验的预演练习。有一个很简单的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覆杯实验,有很多教师不能一次成功。记得一次新教师展示课上,教师在做该实验时,先用一个烧杯注满水,然后用一张硬纸板盖在上面,用手掌用力向下压硬纸板后翻过来,结果硬纸板在手掌压力下出现皱褶而使杯口漏气,失败。他一连做了几次,每次都更加用力,越用力就越不成,最后好不容易才成功了。其实该实验在操作时首先应选取一个集气瓶或普通玻璃杯,要保证让它的口径是圆的(而不是像烧杯有豁口),其次要注满水(杯口以上的水面呈凸起状),再次要选一张亮光的硬纸片(注意不要选太硬的纸壳,这样既不易被水浸湿又容易与水紧密接触),最后可轻轻把纸片放上去,然后用手指轻轻把杯口处压实、再用手掌托住倒过来,即可成功。实验时只要我们细心、多练几遍,一定会找到实验成功契点的,从而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二、试用新奇的实验达到悬念效果
初中物理课本上有些实验在小学科学课上都已经做过了,有些学生都已经知道实验结果,所以用这样的实验来引发悬念效果就不突出了。若用一些新奇的学生不常见的实验来替代它,则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证明大气压强存在时我用“易拉罐”实验替代了覆杯实验,即将空易拉罐装入少许水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产生大量蒸气,将罐内空气排除,然后将罐移离酒精灯,迅速用橡皮泥将罐口封住。过一会儿就会看到易拉罐被“压”瘪了,而且瘪下去的同时还发出“痛苦的呻吟声”。然后及时配以问题:“是什么力量这么大,把金属易拉罐都压瘪了呢?”这样不但证明了大气压存在而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大气压很大。从而产生浓厚的迫切想知道的愿望。
三、用分组实验创设动手机会
演示实验具有准确性高、省时、高效等优点,但由于一些演示实验可见度较小、后边的学生根本看不到或看不清,而不愿观看,从而掉队。因此若是能够创造机会将其变成分组探究实验,使学生全体参与、自己动手去获取知识、探索答案,则会更好的激发其兴趣,消除学生对学习物理的畏难情绪使其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而更加乐于参与到探究中来。例如,在讲述“磁生电”时,由于实验器材短缺,以往只是用方形线圈和一个大蹄型磁铁做一个演示实验,但后边学生根本看不到瞬间电流的产生。于是我尝试着选取用小电动机上的小蹄型磁体提供磁场,电磁铁中的錳铜丝做运动的导线(用单根即可),而为了增大电流的可见性,最好用灵敏电流计, 这样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到在快速移动导线时产生的瞬间感应电流,使学生获得“磁确实能生电”的切身体验,获得成功的感受、增加学习物理的热情。
四、挖掘学生资源,攻克实验难题
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更注重“STS”教育思想的渗透,因此教师在设计实验时,更要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身边入手。而在把演示实验变为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实验室的仪器配备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学生资源,发动学生充分利用身边一些废旧的东西来做实验器材,而学生在准备实验器材的过程中也会获得很多乐趣和成功。我在带领学生做电学实验时由于实验器材配备不足,电池组无法固定,学生做实验时把两节或三节电池串联起来后由一个人负责把着,接导线的电池两端稍作移动,整个电路就断开,测量数据全无,得重测,特别耽误实验时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启发学生们想办法,多数学生用胶带将两节电池粘在一起,但这样易使两节电池中间接触不良,而接线时不得不压紧两电池,不然就会出现断路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一个学生利用废旧本夹“夹”,两边调好位置(两节电池间距)各开一个小竖口,卡上两片白铁片(两电极),把两节五号小电池顺次卡于其中,再接上导线就制成了一个很好的“简易电池固定器”。后来他又在“夹”上按照电池长度的整数倍距离设置了多个卡金属片的位置,从而可增减串联电池组的节数。很好的解决了“电池不易固定”这一难题,他的这一“发明”也在我市“中小学生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更增加了他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同时也激起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所以在教学中可适当点播、启发学生,充分开发丰富的学生教学资源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初中物理教师要有意识地想办法增加初中物理课的趣味性,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引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改变初中生“怕物理”为“爱物理”,让他们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在乐趣中提高能力、陶冶情操;这样的愉快教学,无疑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董幼明;;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J];教师;2011年22期
[2]黄梅;;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J];学周刊;2011年23期
[3]王清芬;;浅谈学习兴趣[J];中学物理(初中版);1994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