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生物教育理念和初中生物课程进行简单的解释。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源泉,也是国家发展之本。所以教育要符合时代需要,根据不同的时代做出相应的变革。在当前的初中教育中,课程改革方案已经开始实施,初中生物是初中生的一门重要学习课程,所以在这个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初中生物要站在改革的最前沿。课程改革需要教育者设身处地、结合实际,在原有知识教育基础上改革创新,设计全新符合课程改革需求的全新教学方式。
关键词:生物教育;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策略;实践活动
初中生物这门学科,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它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的书面理论知识,而是初中生开始接触生命真谛和了解自然的开始。所以初中生物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这就要就教师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掌握好恰当的方法,巧妙地运用教学技巧启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物学科的基本学习内容主要依靠书本教材,受到教学条件等限制,学生对探索生命的这一学科只能从书面了解,对其理解并不深刻,而且仅接受理论知识,而不实际操作,会导致初中生对这一学科缺少探索的兴趣。因此,从生物教育理念出发,深入探讨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策略尤为重要,是当前初中生物学科教学方式发展的主要方向。
1初中生物学科的意义
初中生物是国家规定的初中重要学科,其目的是为了让初中生开始认识人类生存的地球以及和我们公升生存在这个地球上的其他物种,了解生命的本质。
2生物教育理念的含义
人类作为地球上众多生命的一种,和其他生物在本质上并无区别,人类虽然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但却不能藐视与我们共同生存在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生物教育理念引导下的生物学科树立了初中生对生命价值的正确观念,给初中生灌输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的正确思想。从知识角度看,初中生物学科是认识生命来源与构造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但学习书本教材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生物教育理念指引下的初中生物课程引导学生们在积累理论知识的同时,要进行科学研究与探索,培养初中生的研究能力和探索精神。
3应注意的问题
在生物教育理念引导下的初中生物学科的重点是培养初中生的动手实践和探索能力,但是作为基础的理论知识是不可忽略的,教师在设计丰富的实践教学方式的同时也要设计让学生更好接受书本知识的学习方法。
4生物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4.1引导初中生形成基本的生命意识
初中生物课程是一门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的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初期通过引导让初中打好基础,种下探索生命的种子,对生命形成简单的理解,并生成基本生命意识。同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些接触生命的作业。例如观察一些微小的昆虫,饲养小动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体验,自己动手操作,会对这些小生命的外观、生活习性等都产生深刻的印象,并促进学生对不同生命的探索欲。
4.2丰富教学方式
从教学质量出发,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融会贯通,切合实际。所以单纯的书面讲解是无法达到这一目的的。教师在课前要做好丰富的准备,收集课上所需要的图片和视频,要给学生多途径、多方式的学习知识。比如在讲到鸟类的生活习性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在大屏幕上播放素材视频。让学生可以图文结合,更直观的学习此类知识。以及在学习一些常见的昆虫时,教师可以准备所需的活体昆虫,比如蚂蚁、蜗牛。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双眼来认识其他生命的知识。
4.3提高初中生在課堂的参与感
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有差别的。初中生们也是一样,每个人对知识接收的能力也是大有不同,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水平上也是区别很大,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一视同仁,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课堂提问时要覆盖全体学生,并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将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学生,在提升学生参与感的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信心以及对生物知识的兴趣。在分配课后作业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形式,以小组形式分配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完成作业,让学生们都可以积极地参与进来。
4.4学校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
生物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生物课程是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校可实践用的资源不足就会成为优质教学的障碍,这就要求学校针对物资方面增加经费调拨和实验物资的购买,并在校园内开辟一块空地方便生物课程使用,充分保障教师完成生物教育理念下的新形式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切实学习生物学科,更加直观的进行观察学习。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代社会,单纯的书面知识学习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初中生物和生物教育理念相结合才是课程改革发展的正确途径。初中生物学科的学习并不单是为了让初中生学习生物的理论知识,而是为了让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生命的本质,明白生命的意义,更是为让树立初中生正确世界观的重要基石。所以初中生物学科要坚持改革,坚定的在生物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新式的初中生物学科。
参考文献
[1]代绍伟.基于生物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J].科教导刊,2017(3):148-149.
[2]张贤君.基于生物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J].中外交流,2017(13).
[3]迟广剑.基于生物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J].教育:00184-00184.
[4]宋玲丽.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完善思考[J].科学中国人,2016(10):125-126.
关键词:生物教育;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策略;实践活动
初中生物这门学科,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它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的书面理论知识,而是初中生开始接触生命真谛和了解自然的开始。所以初中生物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这就要就教师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掌握好恰当的方法,巧妙地运用教学技巧启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物学科的基本学习内容主要依靠书本教材,受到教学条件等限制,学生对探索生命的这一学科只能从书面了解,对其理解并不深刻,而且仅接受理论知识,而不实际操作,会导致初中生对这一学科缺少探索的兴趣。因此,从生物教育理念出发,深入探讨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策略尤为重要,是当前初中生物学科教学方式发展的主要方向。
1初中生物学科的意义
初中生物是国家规定的初中重要学科,其目的是为了让初中生开始认识人类生存的地球以及和我们公升生存在这个地球上的其他物种,了解生命的本质。
2生物教育理念的含义
人类作为地球上众多生命的一种,和其他生物在本质上并无区别,人类虽然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但却不能藐视与我们共同生存在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生物教育理念引导下的生物学科树立了初中生对生命价值的正确观念,给初中生灌输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的正确思想。从知识角度看,初中生物学科是认识生命来源与构造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但学习书本教材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生物教育理念指引下的初中生物课程引导学生们在积累理论知识的同时,要进行科学研究与探索,培养初中生的研究能力和探索精神。
3应注意的问题
在生物教育理念引导下的初中生物学科的重点是培养初中生的动手实践和探索能力,但是作为基础的理论知识是不可忽略的,教师在设计丰富的实践教学方式的同时也要设计让学生更好接受书本知识的学习方法。
4生物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4.1引导初中生形成基本的生命意识
初中生物课程是一门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的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初期通过引导让初中打好基础,种下探索生命的种子,对生命形成简单的理解,并生成基本生命意识。同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些接触生命的作业。例如观察一些微小的昆虫,饲养小动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体验,自己动手操作,会对这些小生命的外观、生活习性等都产生深刻的印象,并促进学生对不同生命的探索欲。
4.2丰富教学方式
从教学质量出发,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融会贯通,切合实际。所以单纯的书面讲解是无法达到这一目的的。教师在课前要做好丰富的准备,收集课上所需要的图片和视频,要给学生多途径、多方式的学习知识。比如在讲到鸟类的生活习性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在大屏幕上播放素材视频。让学生可以图文结合,更直观的学习此类知识。以及在学习一些常见的昆虫时,教师可以准备所需的活体昆虫,比如蚂蚁、蜗牛。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双眼来认识其他生命的知识。
4.3提高初中生在課堂的参与感
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有差别的。初中生们也是一样,每个人对知识接收的能力也是大有不同,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水平上也是区别很大,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一视同仁,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课堂提问时要覆盖全体学生,并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将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学生,在提升学生参与感的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信心以及对生物知识的兴趣。在分配课后作业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形式,以小组形式分配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完成作业,让学生们都可以积极地参与进来。
4.4学校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
生物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生物课程是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校可实践用的资源不足就会成为优质教学的障碍,这就要求学校针对物资方面增加经费调拨和实验物资的购买,并在校园内开辟一块空地方便生物课程使用,充分保障教师完成生物教育理念下的新形式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切实学习生物学科,更加直观的进行观察学习。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代社会,单纯的书面知识学习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初中生物和生物教育理念相结合才是课程改革发展的正确途径。初中生物学科的学习并不单是为了让初中生学习生物的理论知识,而是为了让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生命的本质,明白生命的意义,更是为让树立初中生正确世界观的重要基石。所以初中生物学科要坚持改革,坚定的在生物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新式的初中生物学科。
参考文献
[1]代绍伟.基于生物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J].科教导刊,2017(3):148-149.
[2]张贤君.基于生物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J].中外交流,2017(13).
[3]迟广剑.基于生物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J].教育:00184-00184.
[4]宋玲丽.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完善思考[J].科学中国人,2016(10):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