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里出了偷拿别人东西的学生,而且不好确定是谁。几次说教后,还是有人丢东西,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因此大受影响。思考了一段时间后,我决定用另一招。我开始给学生们大谈“小偷”(当然,不能在同学们面前使用这个词语)的种种“优秀”品质——
首先,执着。他们对钱财的那种执着精神,是不可比拟的。他们随时随地观察着别人的钱物,发现可以为我所用,即开始想方设法地据为己有。因为这事不能公开地做,所以,一时间不可能马上拿到,但又实在想尽快拿到。于是,几近殚精竭虑,甚至夜不能寐,也要把心爱的东西搞到手。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精神,实在“感人”。只是,用错了地方!这种劲头如果用在学习上——有一时解不开的题,夜里睡不着觉也要把答案做出来——决心要把书本上的知识“偷光”……如此,还会有不能掌握的知识吗?
其次,心理素质好。当你拿了别人一次东西的时候,老师说你别拿了,你仍然拿;当你看到丢了东西的同学那焦急、痛苦的样子时,你丝毫不为之所动,不为之罢手,你仍继续拿。如此心理素质实在过硬,换一句话说,就是“铁石心肠”。
再次,孝敬父母。拿了、用了别人的钱物,也就省了自己的钱物,自己的钱物实际上是父母长辈给的,也就等于给他们节约了开支,给他们分忧解难,这是一种“孝行”了。如此论来,偷拿别人的东西,也就是孝敬自己的父母。可惜,这种孝行人们非但不夸,反而要说你是给父母脸上“抹黑”。
“得到的是几元钱,失去的却是自己的人格。而且,一生都要背负良心的谴责,生活在他人或自己制造的心理阴影里……”
上面这段话,目的当然是让当事学生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促其早日自新,但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绝不是教育的初衷。所以,下面这段话就很有必要了。
“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俗语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因一念之差而做了错事的同学,请正眼看看自己吧。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你的老师和同学正真诚地期待着你回来……”
以上这些意思,在渲染了几次之后,偷拿东西的事竟不再发生了。
首先,执着。他们对钱财的那种执着精神,是不可比拟的。他们随时随地观察着别人的钱物,发现可以为我所用,即开始想方设法地据为己有。因为这事不能公开地做,所以,一时间不可能马上拿到,但又实在想尽快拿到。于是,几近殚精竭虑,甚至夜不能寐,也要把心爱的东西搞到手。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精神,实在“感人”。只是,用错了地方!这种劲头如果用在学习上——有一时解不开的题,夜里睡不着觉也要把答案做出来——决心要把书本上的知识“偷光”……如此,还会有不能掌握的知识吗?
其次,心理素质好。当你拿了别人一次东西的时候,老师说你别拿了,你仍然拿;当你看到丢了东西的同学那焦急、痛苦的样子时,你丝毫不为之所动,不为之罢手,你仍继续拿。如此心理素质实在过硬,换一句话说,就是“铁石心肠”。
再次,孝敬父母。拿了、用了别人的钱物,也就省了自己的钱物,自己的钱物实际上是父母长辈给的,也就等于给他们节约了开支,给他们分忧解难,这是一种“孝行”了。如此论来,偷拿别人的东西,也就是孝敬自己的父母。可惜,这种孝行人们非但不夸,反而要说你是给父母脸上“抹黑”。
“得到的是几元钱,失去的却是自己的人格。而且,一生都要背负良心的谴责,生活在他人或自己制造的心理阴影里……”
上面这段话,目的当然是让当事学生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促其早日自新,但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绝不是教育的初衷。所以,下面这段话就很有必要了。
“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俗语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因一念之差而做了错事的同学,请正眼看看自己吧。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你的老师和同学正真诚地期待着你回来……”
以上这些意思,在渲染了几次之后,偷拿东西的事竟不再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