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无力了吗?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_yan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为促进常州教育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我们常州市新北区开展了初中学校心理保健师的培训,盛请相关领域的名师专家前来开讲点评。专家之言,寥寥几语,却四两拨千斤,拨得云开见日出。
  最近在看郑金洲老师编著的《课改新课型》,期中导论提到要重构课堂,在课堂重构的要点中提到要树立个性化的教学观,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中小学课堂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几个方面:①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②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③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当提到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时,我就联想到老师们总是在关注学生这个,关注学生那个,那老师的内心世界是否也需要关注呢?假如老师内心出现问题是否会影响到对学生的关注呢?我们政治教师的心理是否更需要关注呢?这便与我们的心理保健师的培训是相一致的。
  很明显,前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等等。这样的答案在网上可以找到数千条。但是最后一个问题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好像就发现了一条,实在是少之又少。能发现的就是政治教师们出现的疑惑,比如:我是一个政治教师,有时候感觉很迷茫,教材中很多的东西很空泛甚至与现实……比如,政府以人为本,是人民的政府之类的,讲的时候自己感觉都没有说服力;又比如宽容、诚信等道德观念,现在社会上大部分成年人都做不到,家庭和学校里也同样出现着很多的反例,包括父母、老师、甚至校领导身上都有,学生耳濡目染,就我们上政治课的时候讲讲要宽容、要诚信等,实在苍白,毫无说服力等等。这样的困惑同样存在在我们学校的政治老师身上,在打听了本专业的大学同学、其他学校同行的情况后,我得出以下结论:
  目前我国的政治老师们对于自己的教学内容普遍存在一种无力感。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对教学内容的不信任、不认同,又不得不拼命寻找论据去说服自己和学生做到信任和认同。这便带来了内心的挣扎和煎熬,这便是一种痛苦。
  这种无力感会出现这样的一些表现:课堂上化身为传教士,对于教学内容朗朗上口、念念有词,视其为自己的立身依据,课堂结束后又对自己所讲的内容全盘颠覆,或在内心,或溢于言表,或讽刺、或挖苦,或直接记载在博客或空间上;又可能在上课的时候就对自己所传授的内容表示出不信任、不认同,对于学生的提问不回答、或以讽刺、挖苦的口吻来回答,对于学生的怀疑表示认同等表现形式。
  这种情况会带来这样一些危害:
  1.导致学生的非健康成长。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学生的眼睛更加亮,学生一向是以老师为权威,当他们发现你是如此面前一套、背后一套的时候,不信任就产生了。而一批自我意识尚不够强烈的学生,则产生了模仿的行为,消极、虚伪、无责任感等在他们身上就生根发芽了。学生摇摆的道德观念很可能因政治老师课堂道德建构的缺失而最终无法形成。
  2.导致社会道德的缺失。学生对老师的不信任,会造成以后对社会的不信任。学生在校的道德缺失,会造成以后在社会上的道德缺失。而道德的缺失,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也就接种而来了。
  3.导致自身职业幸福感的丧失。一部徐静蕾的《杜拉拉升职记》电影引发了一场全国上下上班族们对快乐工作的探讨,是的,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上的需求就变得亟待解决,六七十年代那种老黄牛吃苦耐劳的工作状态我们不能丢失,但快乐地创造着社会财富何尝不是更令人享受的呢?然而目前政治教师们身上的这种无力感、这种对工作的厌恶感又如何能产生一种快乐感,从而产生一种幸福感呢?职业幸福感的丧失,工作效率的高低显而易见。
  所以,笔者认为,作为政治教师,我们应该这样做:
  1.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政治教师同样是教师,因而无法逃离教师的职业道德。现实社会是存在很多缺德现象,但教师特别是政治教师,理应承担起继承和宣扬传统道德的责任,否则,谁来承担?有肩就得挑担子嘛。
  2.应认清历史的发展过程。每个社会都存在其不合理的地方,也正因为不合理,社会才在不断地努力发展着。我们目前的社会也同样如此,短期内感觉是走下坡路的话,我们就从长期来看,何尝不是越来越好呢?
  3.应认清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学阶段的孩子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你给他消极的态度,他以后面对不如意的人生会更加消极;你给他积极的态度,在他面对不如意的时候,才会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这才是解决问题也有的态度。少年弱则中国弱;而少年强,则中国才能强。让我们的少年们有颗强壮的心来面对未来的现实的世界吧。
其他文献
读鲁迅的作品《从孩子的照相说起》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思考良久,突然想起了中国的教育问题。  在上个世纪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文学和教育也在变革中发展前进。在不胜枚举的作家和教育家中,鲁迅可谓是“一览众山小”的人物。也许有人认为,他是一个作家、思想家,并不是一个教育家,可是只要翻开他的作品,从只言片语中就可以发现他在关心着中国教育,关心着中国的孩子,关心着中国的未来。就是他指
期刊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录了从春秋到清代的六十多首古代诗词,这些厚重的传统文化的积淀,对浩瀚的中华文明史作了丰富多彩的描绘,构成了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诗人采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不仅表现了泱泱大国的物华风貌,而且对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的社会生活以及情感生活,尤其是对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所遭受的各种苦难作了全面、真实、精妙、形象、生动而详尽的反映,客观地从一个侧面再现了中
期刊
自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些要求后,部分老师片面的追求愉快学习和活跃的教学氛围,使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陷入“虚、闹、杂、碎、偏”的境地,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学生快乐了,个性张扬了,收获少了;课堂热闹了,文本冷落了,学习任务淡化了,这难道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新理念语文课吗?  崔峦教授曾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
期刊
语文课标说: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本人认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高效教学的重要内容。下面,就我的教学感悟来谈谈在语文高效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在灵
期刊
很多教师认为教材是规范,是准绳,是不可以更改的,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其实教材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教学资源,一种教学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结合教学的实际,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学生,不同教师的教学实际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变革。  我曾经讲过《单项式与多项式》(青岛·泰山版)一节课。通过这节课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
期刊
孝道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经典名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地开展孝道感恩教育是对孝道文化最好的继承。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承继这份道德遗产,发展这份优良传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精神与道德规范。  自古以来一直把孝道
期刊
课改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课改的实践工作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然而,回首这些年来的成效,我们却怎么也乐不起来!频繁发生于中小学校园内外的各种自杀事件、他杀事件、打架斗殴、离家出走,因自我封闭而精神失常,畸形的爱情观,甚至弑父杀母等等恶性事件屡见不鲜,出现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我们还能沾沾自喜,高呼我们的教育是人性化、个性化,充分尊重了个体的先进教育模式吗?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能有一次,如何善待生命
期刊
《七颗钻石》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根据西班牙民间故事改编的一则童话,讲的是一个小姑娘和她的母亲出于爱心多次让水而感动上帝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直白,寓意浅显,对于感情和心智正在走向成熟,渴望浪漫、惊险和刺激的初中生来说,无疑是缺少吸引力的。怎样浅文深教,让学生在这样一个略显“幼稚”的童话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是我在备课时着重思考的。经过反思思考,我精心设计了一节与众不同的阅
期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孩童时期生活的散文。读这篇散文时,你会感受到其间处处传达着一个儿童入学前后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细微变化之心境,但不管怎样改变都改变不了儿童那种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欢乐生活的情感态度。为了充分体现这种情感,文章采用比照的结构形式,选取了几个场景来展现。因此,在教授此文时,采用“比照”形式来解读文章,岂不更好?  比照,在这里是比较对照的意思。和常见的比较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本人在美术教学中具体实践“综合·探索”的一点个人经验,阐述了在美术教学中如何以美术为媒体实现跨学科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感知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跨学科的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原理,让学生发挥自主性,使他们的创意、设计充满个性,创造性和探索精神。  【关键词】引导;实践;综合探索;学生;个性发展  美术“综合·探索”学习是以美术为手段,表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