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优质课?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无论怎么说,优质课应该代表了最先进的教学思想。优质课的评比树立了标杆,推进了教改的进程,能给教师们反思与启示。我们都知道教育的过程重在课堂教学,只有抓住了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我们的教育才能高效的发展。正因为如此,我们特别关注课堂教学,下大力气研究课堂教学的规律与方法,研究教师的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的方式……,所以我认为优质课评比的意义,是在于利用这个评价机制,激励教师热衷自己的职业,钻研自己的业务,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那么优质课含金量多少?优质课就是做秀吗?这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优质课存在做秀的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推出一节课,后面跟随着一大群策划群体,其中包括教研员的指导,领导的关注,技术人员的支持。再加之老师课前的反复演练,这样的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原汁原味”。我认为,既然是优质课的评比,是个人的教学技能大赛,就必须建立一套公正、公开、公平的规则。把优质课的评比与平时教研活动的研究课要严格区分开。优质课的评比某种角度反映了一个地区或地方的教学水准,如果说一节优质课就代表了一个教师的终身发展,我想没人会赞同的,因为教育理念和操作方法本身就是动态的;一个真正的名师应该是继往开来的,不断进取的。
下面是就我学习过的高中语文优质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点反思。
1.希言自然——导语忌做秀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公开课上老师们越来越重视导语的设计,追求新颖别致独具匠心,一开场就能博得一个“满堂彩”。殊不知,这正是老师内心表演意思在作怪,矫揉造作的导语朗诵只会拉开师生间的距离。因为,语文学习不是演戏,而是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为了消除学生的紧张,我们可以与学生进行短暂的对话来缓和气氛,引出话题。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板书课题,走进文本。一节课的好坏,不在于导语的新颖精巧,而在整个过程是否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是否让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是否体现落实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2.大圭不琢——课本熟于胸
语文老师最见功底的是对课本的熟悉程度,其实,没有对课文的熟悉,一切分析和解读都是肤浅的,即使深刻也是在贩卖专家学者的思想。“熟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深思子自知”,毛泽东就告诫身边的同志《红楼梦》至少要读五遍,教师如果不反复研读课文,就不可能有深刻独到的见解,也就无法体味读书的“三味”,更遑论给学生以阅读知道了。
3.微妙玄通——课堂有深度
语文教学要有深度,对文本的解读不可停留在文本的表层,要深入钻研文本的深层结构所隐藏的意蕴。例如,我曾经在区里上过一节余秋雨先生的《垂钓》,在教学中我没有简单的就钓鱼这个情节分析,而是结合余秋雨先生文化学者的身份,提供几个相关的文本加以比较和对照来理解文章的真正含义,学生就很愿意在思想的碰撞中思考得更深入,从而真正有所得。所以我觉得要使课堂能有深度,就需要老师带领学生跳出文本,在更为宏大的文化背景下对文本做出全新的深刻的解读。
4.上士言道——交流语在精
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多维对话。其实,语文课应该是所有参与者(学生和老师)共同成长的“学堂”,智慧的火花只有在对话中的碰撞中才能产生,学生的成长也只有在对话中得以实现。因此,教师要从过去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型的良师益友,使课堂转变成为师生对话交流的一个自由平台。语文课堂上的答问应该充满智慧,遗憾的是我们竟然时时可以听到“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诸如此类毫无意义的废话。如果是学生不假思索就能答出的问题,我们大可不必提问,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在何处该提问是需要老师精心考虑的问题,孙绍振教授指出“文章有矛盾的地方就是我们需要思索和探讨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在文本中找出“矛盾”——理解有障碍的地方,在此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5.含德之厚——朗读动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感情的朗读是一种要求很高的朗读技能,它绝不是仅仅表现在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技术层面上,相反,虚假的矫情只会让听众感到反感和滑稽。因此,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一定要学生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朗读激情,通过朗读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课堂上老师的表演欲是不成熟的表现,有些老师热衷于给学生范读来展示自己的朗诵才华。且不去评价朗诵得如何,这种思想就是应该摒弃的。教师范读一定要有目的,如果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课文,那么让学生自主阅读应该更科学有效;如果是为了给学生示范,那至少也应该让学生先读,然后点拨引导他们自己学会有感情的朗读,实在不行了再给学生做示范也不迟;如果是为了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那就应该调查一下看班里是否有比老师朗读水平还高的学生,以免尴尬场面出现。
6.质真若渝——搞笑非幽默
课堂需要幽默,需要妙趣横生,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笑声里获得启发感悟,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然而,幽默不等于插科打诨的搞笑,两者有着质的区别:幽默是发自思想深处的笑声,是智慧的会心一笑;搞笑的目的只是为了笑,缺少智慧的特性。浅陋庸俗的搞笑虽然可以使课堂笑声不断,但却让宝贵的学习时间无端的耗费。另外,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游戏的方式,但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我不主张采用游戏教学方式。因为,教学方式的选择首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高中学生的思想在逐渐成熟,思维也日益深刻,他们更倾向于理性的思辨。
7.返璞归真——课件勿滥用
多媒体课件又称“多媒体辅助课件”,它的第一特性就是“辅助”性。
(下转第55页)
(上接第54页)
课件的内容不应是教学过程的翻版,而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如果忽视了这一特性,就会被它牵着鼻子走,本应充满灵性的生命课堂也就成了机械化模式化的课件演示过程。多媒体课件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使教学锦上添花,可以利用它扩宽学生的视野,为解读文本提供宏大的文化背景,从而增加课堂的厚度。反之亦能束缚住教师的手脚。
8. 美其质也——亮点慎出手
公开课不可避免的带有表演性,教学设计时总要预设一两个“亮点”来体现独具的匠心。可是,如果运用不当就会画蛇添足成为“败笔”。
9.余音绕梁——不强课完整
在40分钟内学习一篇课文,如果想面面俱到是不切实际的。然而,有不少老师担心被指责教学不完整,字、词、句、段、篇,内容、主题、写作特色、延伸拓展、课后作业等无所不讲,拖堂不说,也在贪多求全中迷失了教学重点,最终只能蜻蜓点水的泛泛而谈,学生看似收获颇多,其实一无收获。课堂的完整只是观众感受,优秀的个性化的课堂大多是不完整的,因此,它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课堂如果重点突出,抓住一两个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的意蕴,在对文本的解读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反而会收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一中学
那么优质课含金量多少?优质课就是做秀吗?这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优质课存在做秀的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推出一节课,后面跟随着一大群策划群体,其中包括教研员的指导,领导的关注,技术人员的支持。再加之老师课前的反复演练,这样的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原汁原味”。我认为,既然是优质课的评比,是个人的教学技能大赛,就必须建立一套公正、公开、公平的规则。把优质课的评比与平时教研活动的研究课要严格区分开。优质课的评比某种角度反映了一个地区或地方的教学水准,如果说一节优质课就代表了一个教师的终身发展,我想没人会赞同的,因为教育理念和操作方法本身就是动态的;一个真正的名师应该是继往开来的,不断进取的。
下面是就我学习过的高中语文优质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点反思。
1.希言自然——导语忌做秀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公开课上老师们越来越重视导语的设计,追求新颖别致独具匠心,一开场就能博得一个“满堂彩”。殊不知,这正是老师内心表演意思在作怪,矫揉造作的导语朗诵只会拉开师生间的距离。因为,语文学习不是演戏,而是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为了消除学生的紧张,我们可以与学生进行短暂的对话来缓和气氛,引出话题。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板书课题,走进文本。一节课的好坏,不在于导语的新颖精巧,而在整个过程是否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是否让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是否体现落实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2.大圭不琢——课本熟于胸
语文老师最见功底的是对课本的熟悉程度,其实,没有对课文的熟悉,一切分析和解读都是肤浅的,即使深刻也是在贩卖专家学者的思想。“熟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深思子自知”,毛泽东就告诫身边的同志《红楼梦》至少要读五遍,教师如果不反复研读课文,就不可能有深刻独到的见解,也就无法体味读书的“三味”,更遑论给学生以阅读知道了。
3.微妙玄通——课堂有深度
语文教学要有深度,对文本的解读不可停留在文本的表层,要深入钻研文本的深层结构所隐藏的意蕴。例如,我曾经在区里上过一节余秋雨先生的《垂钓》,在教学中我没有简单的就钓鱼这个情节分析,而是结合余秋雨先生文化学者的身份,提供几个相关的文本加以比较和对照来理解文章的真正含义,学生就很愿意在思想的碰撞中思考得更深入,从而真正有所得。所以我觉得要使课堂能有深度,就需要老师带领学生跳出文本,在更为宏大的文化背景下对文本做出全新的深刻的解读。
4.上士言道——交流语在精
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多维对话。其实,语文课应该是所有参与者(学生和老师)共同成长的“学堂”,智慧的火花只有在对话中的碰撞中才能产生,学生的成长也只有在对话中得以实现。因此,教师要从过去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型的良师益友,使课堂转变成为师生对话交流的一个自由平台。语文课堂上的答问应该充满智慧,遗憾的是我们竟然时时可以听到“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诸如此类毫无意义的废话。如果是学生不假思索就能答出的问题,我们大可不必提问,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在何处该提问是需要老师精心考虑的问题,孙绍振教授指出“文章有矛盾的地方就是我们需要思索和探讨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在文本中找出“矛盾”——理解有障碍的地方,在此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5.含德之厚——朗读动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感情的朗读是一种要求很高的朗读技能,它绝不是仅仅表现在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技术层面上,相反,虚假的矫情只会让听众感到反感和滑稽。因此,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一定要学生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朗读激情,通过朗读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课堂上老师的表演欲是不成熟的表现,有些老师热衷于给学生范读来展示自己的朗诵才华。且不去评价朗诵得如何,这种思想就是应该摒弃的。教师范读一定要有目的,如果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课文,那么让学生自主阅读应该更科学有效;如果是为了给学生示范,那至少也应该让学生先读,然后点拨引导他们自己学会有感情的朗读,实在不行了再给学生做示范也不迟;如果是为了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那就应该调查一下看班里是否有比老师朗读水平还高的学生,以免尴尬场面出现。
6.质真若渝——搞笑非幽默
课堂需要幽默,需要妙趣横生,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笑声里获得启发感悟,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然而,幽默不等于插科打诨的搞笑,两者有着质的区别:幽默是发自思想深处的笑声,是智慧的会心一笑;搞笑的目的只是为了笑,缺少智慧的特性。浅陋庸俗的搞笑虽然可以使课堂笑声不断,但却让宝贵的学习时间无端的耗费。另外,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游戏的方式,但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我不主张采用游戏教学方式。因为,教学方式的选择首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高中学生的思想在逐渐成熟,思维也日益深刻,他们更倾向于理性的思辨。
7.返璞归真——课件勿滥用
多媒体课件又称“多媒体辅助课件”,它的第一特性就是“辅助”性。
(下转第55页)
(上接第54页)
课件的内容不应是教学过程的翻版,而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如果忽视了这一特性,就会被它牵着鼻子走,本应充满灵性的生命课堂也就成了机械化模式化的课件演示过程。多媒体课件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使教学锦上添花,可以利用它扩宽学生的视野,为解读文本提供宏大的文化背景,从而增加课堂的厚度。反之亦能束缚住教师的手脚。
8. 美其质也——亮点慎出手
公开课不可避免的带有表演性,教学设计时总要预设一两个“亮点”来体现独具的匠心。可是,如果运用不当就会画蛇添足成为“败笔”。
9.余音绕梁——不强课完整
在40分钟内学习一篇课文,如果想面面俱到是不切实际的。然而,有不少老师担心被指责教学不完整,字、词、句、段、篇,内容、主题、写作特色、延伸拓展、课后作业等无所不讲,拖堂不说,也在贪多求全中迷失了教学重点,最终只能蜻蜓点水的泛泛而谈,学生看似收获颇多,其实一无收获。课堂的完整只是观众感受,优秀的个性化的课堂大多是不完整的,因此,它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课堂如果重点突出,抓住一两个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的意蕴,在对文本的解读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反而会收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