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陈述性知识教学方式探究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t2009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陈述性知识教学是学生透彻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也是助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语文名师课堂实录,探索新颖、多样的陈述性知识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掌握语文陈述性知识。
  关键词:陈述性知识 语文学科 教学方式
  语文学科的陈述性知识主要是字词、篇章、文学常识等“是什么”的知识。语文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陈述性知識的习得和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枯燥的陈述性知识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学者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但语文学科陈述性知识的掌握,关乎学生语文的基本功底。要让学生既是课堂主体又能掌握知识,教师就必须探索多样的陈述性知识教学方式。
  一、整体感知,引发兴趣
  语文学科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是认知与同化的过程,是将新学的知识融入学生的认知系统中,最后成为一个整体知识体系的过程。在语文名师肖培东《沙之书》的课堂上,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字、词和篇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促进语文陈述性知识习得的过程。正如肖培东教师所言:“助长,但不拔苗,不刻意地提升,才是自然的成长。”
  在《沙之书》课堂之始,肖培东教师先就小说故事内容向学生发问,随后通过与学生的几轮对答,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准确概述,培养其概括能力。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兴趣,在学生回答后并不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多次对话带领学生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所学的内容,引导其充分认识主要教学目标以及学习发展的方向。在此过程中,陈述性知识通过教师给予的提示呈现出来,学生因此能在课堂上快速、集中、准确地把握重难点,积极进行内容探究、主动获取相关知识。
  二、运用策略,加强记忆
  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其中的每个环节都为后期知识的整合和运用奠定基础。语文课堂通常是将以前学过的陈述性知识与当前课堂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这些知识之间具有关联性和连贯性。教师应在课堂中扮演先行者的角色,在学习新知识之前,通过提问旧知识、对比新旧知识和展示新旧材料等策略激活学生的旧知,并使旧知在新知的带动下重新被学习、巩固,实现新旧知识的相辅相成。
  在《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课堂上,肖培东教师利用“课前三分钟”和学生一起朗读注释里的垤、施施、岈然、攒蹙、引觞和箕踞而遨等生僻字词,在随后的内容讲解时,再次提及这些词语并结合上下文进行解读。这样通过间隔一段时间进行回顾的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还能帮助其更为透彻地理解相关知识点,便于知识的迁移运用。学生虽是课堂的主体,但教师作为主导者可以用科学的策略,为学生识记陈述性知识提供便捷方法。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重拾旧识,将旧识中有遗漏、偏误的地方及时反馈,以便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弥补和纠正。
  三、传授方法,灵活应用
  知识的应用是知识掌握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语文教师在积极运用策略对学生进行知识加强和巩固的同时,还应关注其陈述性知识记忆方法的传授。
  语文学科中的陈述性知识大都是些较长的句子和信息,这就需要提取关键点来简化记忆难度,简洁知识内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课堂上,肖培东教师通过文章中心句“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中的关键字“告”,从现实、沉疴、期望等角度,提取演讲稿中的关键信息,帮助学生记忆所告三事分别为“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样一来学生所需要记忆的陈述性知识便能够和关键词、关键信息之间建立起不易被忘记的联系,并能够在以后的知识应用中通过关键词和信息回忆起整个知识的内容。
  四、结语
  语文学科的陈述性知识对于学生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具有积极作用。肖培东教师的课堂不仅营造了开放的气氛,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还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帮助学生复习旧知、巩固新知。所以,语文教师在学科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中,要倾听学生的心声,观察学生的状态,发掘、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和复习策略,传授、运用有效的记忆方法,以此来帮助学生对语文学科陈述性知识的习得。
  参考文献:
  [1]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2]周维维.语文导读中陈述性知识的陈述主体选择[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9(09).
  [3]吴晓菲,李小菊.论语文教学中陈述性知识的作用[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06).
  [4]徐永平.高中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方式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5]聂菲.高中语文教学中陈述主体对陈述性知识的影响[J].课外语文:教材教法,2015(03).
  [6]张锦华.高中语文陈述性知识教学方式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7(15).
  (作者简介:杜旭洋,女,硕士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其他文献
摘要:音乐是初中美育和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音乐教师应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手段,将音乐核心素养作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不断推动教学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音乐 核心素养  一、引言  新课程背景下,音乐在美育教育中的作用更加凸显,既对学生审美素养和艺术修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对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品德的养成具有积极的推动
期刊
摘要:莫扎特的音乐在浩瀚的音乐历史长河中拥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繁星众多的音乐家中也独具光辉,而莫扎特奏鸣曲在钢琴曲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所以研究莫扎特的作品是很有意义的。本文将以莫扎特D大调奏鸣曲K576第一乐章为例,简单介绍此曲的创作背景及特点,从踏板的角度来分析这一杰作。由于莫扎特创作作品的时期所用的钢琴与现代钢琴有所不同,本文将通过介绍踏板的演变过程和特点,着重分析如何用现代钢琴的踏板来演绎莫扎
期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虽然近年来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保护,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仍需要新的传承基地和传承人。高校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智力库和人才库正是最佳选择。鉴于此,本文将对珠海非遗三灶民歌与珠海艺术职业学院的互动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其他地区的非遗保护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校传承 可行性 实施路径  一、三灶民歌传承和发展现状  三灶民歌
期刊
摘要: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工作的要求,蛟河市松江镇紧紧围绕抓队伍、创特色,大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带动全民文化活动常态化、规范化,使全民文化与乡村旅游、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有机融合,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创新 乡村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建设  一、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一是加大松江镇的文化资金投入。突出抓好镇文化站和镇内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戏曲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道德观念、精神世界的历史产物,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庞大的中华文明体系中的一部分。它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文化智慧,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遗存最丰富、最具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之一。中华戏曲也是世界艺术遗产中的一份无比珍贵的财富。  关键词:中国传统戏曲 传承弘扬 免费培训 公益演出平台  近些年,戏曲艺术不但在国内有观众,更是受到国外文化学者的追捧
期刊
落叶情  秋风与叶子  有个约定  一起去旅行  葉子和秋风一起  蝴蝶般飞舞  纷飞的叶子折断翅膀  生命变得枯黄  我知道  叶子的离去  不是不依恋树的温暖  树的繁茂  是叶的愿望  树摇摆着双手  无法留住  叶子的远去  经历过风雨  我知道  叶子的离去  是为了再一次的相聚  我感觉  我感觉自己  是一株含羞草  娇羞地听到自己的心跳  我感觉自己  生如一枝孤独的莲花  泥淤中
期刊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流放到北海边地牧羊十九年,不向匈奴屈服,不辱汉使气节的故事尽人皆知。苏武忠于祖国,坚守使命和气节的精神千百年来为后人传颂和敬仰。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苏武出使过程中,在被匈奴流放前,还曾两度求死——第一次是副使张胜向苏武报告自己参与匈奴虞常叛乱事败时,苏武说:“见犯乃死,重负国!”因此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他才免于一死。第二次是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屈节辱
期刊
摘要:熊秉明的《教中文》收录了20多首小诗,表达了诗人旅居法国时对祖国的思念和对故土以及母亲的眷恋之情。熊秉明的诗歌并不难读,感情也容易体会,但重点在于小诗的表达方式。本文将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从诗歌的语言组织形式入手,对其进行语法和音乐性的分析,从而体察熊秉明小诗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诗歌细读 语法分析 音乐性  一、熊秉明和《教中文》  熊秉明,著名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1947年留法,
期刊
摘要:“榕树即故乡”,黄河浪先生的故乡情结通过“榕树”这一主要载体得到体现。文章将“榕树”人格化,赋予其多重人格象征含义,在形象化析义的同时展现故乡“善”与“自然”田园文化的特质。  关键词:榕树 物象 人格象征含义  米兰达·布鲁斯及威尔金森在《符号与象征》中提出:“象征,换句话说,是用一种视觉图像或符号来表达某种思想——是对普遍真理更为深刻的记录。”他们认为,象征本体具有可视性,象征的功能并非
期刊
摘要:推动全民艺术普及是新时期群艺馆(文化馆)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职能,当下文化馆立足这一核心职责,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普及活动,提升了全民的文化艺术素养。我们熟知的艺术普及活动有合唱、舞蹈、美术、声乐、工艺、非遗技艺等,都深受群众的欢迎。如何创新服务项目,创办更加贴合传统文化,又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活动,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本文就以“古诗词吟诵吟唱系列活动”为例,探讨其成功经验以及可以改进完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