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教学深化行动研究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aichao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教师成就好学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好教师是宽泛的概念,因为在学校教师团队中,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器、术、道”这样三个不同层面的教师。如何引领处于不同层面的教师,一起保持向上生长的态势呢?归根到底,好教师成长是需要学校这块专业成长“沃土”的。以下笔者从教师行动研究路径的厘清、行动研究载体的洞察与行动研究方式的创新三个方面来谈谈学校如何优化研修过程、凝聚团队力量、提升个体行动研究能力。
  一、行动研究的路径须帮助厘清
  大家应该明白,学校对教师的培养怎么重视都是不为过的。再说,教育是一个专业领域,教师发展着力点应该在自身的专业成长上,那么,学校营造良好研修氛围,拓宽研修途径,提高研修质量,引领不同层级教师专业成长,显然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渠道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立足点应该是课例研究与课堂教学。如何更有效地引领教师进行课例研究与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一线教师课例研究一般具有读、思、破、立、磨、理这六大环节,它是一个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
  读:课例研究之前,需要团队研修成员广泛阅读与之相关的理论书籍与成功或失败案例,也就是研究开始是需要博采众长的,需要研修团队全员参与其中,通过这种全员沉浸式参与来丰富个体认知水平,这个环节是课例研究深度与广度的保障。
  思: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对拟研究的课例相关内容就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然后团队成员个体独立进行一定理性思辨,拿出相关的大致结构方向。
  破:这是一个充分体现教师批判思维的环节。我们对以往相关课例研究的结论做出方向性的预判,团队成员进行一次全员的深度“辩论”:这些课例研究成果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还有修正、补充或生长的空间吗?这是考量研修团队思辨能力的环节。
  立:俗话说“不破不立”,通过以上环节“辩论”,基于儿童自主发展的立场,研修团队对当下这个课例存在的一些缺陷或问题做出判断,就是对课例“破”的过程。然而此环节全体成员理性地提出独到的、方向性的解决策略、方法或途径,这是“立”的过程,也是课例研究的关键环节。
  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了前期的阅读与思考、“知”的层面的落实,接着需要“行”的层面加以检验。本环节就是进入实践性的磨课环节,在多维的磨课过程中,把研究者自己对相关课例具有的思辨性策略、方法或途径形成可行的操作方案,这是课例研究的核心环节。
  理:经过以上五个环节研修以后,教师一定有自己独到的感悟或思考,此时加以整理,一则梳理出磨课过程中的得与失,二则整理好研究课例的实录与意图,这样就把实践物化出来了。这个环节是教师通往专业成长之“临门一脚”。通过不断的整理,教师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从无序到有序,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走向个性。
  二、行动研究的载体须引导洞察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我们经常去思考一个问题:当下教师缺的是什么?不缺的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当下不缺的是理念,缺的是将理念转化为行为的课堂执行能力。这种实践行为的执行力,其实就是行动研究能力,然而行动研究的“着力点”是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去努力“洞察”的。这种“洞察”意识是行动研究的初始状态,需要在团队研修活动中帮助逐步养成。因此,教师行动研究需要载体,这个载体就是课例研究与课堂教学。下面以小学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复习”教学内容为例,来谈谈课例研究的简单流程。
  1.原型展现。(1)激活回顾,基础性练习展开;(2)查漏补缺,进行反馈交流;(3)梳理概括,总结算理算法及要点;(4)練习跟进,强化型练习注入;(5)拓展提升,发展性练习收尾。这是当下比较常态的课例设计流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可以说以前是这样设计,今天的课堂依然是这种常态。还缺点什么呢?如何在继承与发展上做好“教学创新”呢?
  2.洞察思辨。思考一:课堂时空的自主性如何充分体现?思考二:复习课的探索性如何充分展开?思考三:知识体系的关联性如何落实?思考四:学生的发展性(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如何推进?当下处于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育革命时代,我们的课堂要努力实现“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3.过程重构。本环节是行动研究的核心环节,行动研究的重要方式是课例研究,课例研究的关键是“立”的环节,也就是通过对原型的思辨,提出自己独到见解的过程。因此,本课例可以围绕五个方面的思考对原课例进行重构:从“已知序”到“未知序”的转变,提供自主生成的空间;从“单一序”到“多元序”的转变,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从“外显序”到“内隐序”的转变,提供自主挑战的空间;从“线型序”到“网状序”的转变,提供自主链接的空间;从“知识序”到“问题序”的转变,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
  4.成果梳理。最后进行课例过程研究与课堂实践思考的整理,一方面可以以“自主中展开,探索中发展”为主题完成教学设计与意图的提炼与整理;另一方面可以以“调整教学序,提升自主力”为主题进行课例研究实践后的专题型的提炼与整理,把这个课例研究与课堂教学结果物化为实践成果。
  三、行动研究的方式须辅助创新
  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期,可以说,当下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这是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尤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力与迭代发展势头迅猛。我们作为学校的教育管理者,理应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在教师团队研修方面做些创新尝试与实践探索,推动学校教研训一体化工作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学会审视当下学校在引领教师行动研究的常态活动中是否存在缺陷,根据团队实际创新教研训机制,让团队研修行为收获更高效益。
  针对教研训的一些缺陷,我们团队开展了以“磨课”为载体的课例研修活动,进行“四磨一理”教研范式的探索与实践,其中把“抽签上课”“预约互动”等作为活动方式“微”创新,让教师自然“卷入”活动中去,产生“溢出”效应。   第一阶段,主题推进,活动方式“微”创新。
  (1)集体商议,抽签上课
  “四磨一理”的教研方式,针对相同教学内容的不同侧重点,通过4次教学预案的设计与实践,梳理出教学过程中的思想碰撞与反思,教师通过全程参与教研活动,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具体流程见下图:
  “一磨”从教师的独立备课开始,经历个体解读教材,参阅教学参考、经典案例等材料,同伴间交流与碰撞,在个人深刻思考的基础上拓宽自己设计的思路,实现教师的第一次学习与成长。通过对教学预案的讨论与整合,确定“一磨”教学方案,并采用“抽签上课”的方式确定方案实践教师,其目的是减少团队中的“旁观者”角色,促进教师自主参与,体现教研活动的主体是每位教师。
  “二磨”的过程与“一磨”相似,但议课、教学实践、教师课堂观察的侧重点会与“一磨”有所不同。“一磨”时我们关注的是教材和对学情的基于经验的分析,那么“二磨”时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带给我们对教学预案的重新思考。
  “三磨”与“四磨”又会将研课的重心放在其他方面,力争组织教师从多角度观察课堂,设计教学。另外,“三磨”与“四磨”意在解决“一磨”“二磨”过程中教师遇到的“高原反應”,此时适时借助外力进行指导引领,让团队成员及时走出磨课的“高原反应期”,磨课活动在量的积累下有质的提升;同时,为教师搭建教学展示的舞台,让“磨课”的空间能内外结合,适时拓展,以此促进团队成员在“拉练式”磨课中逐步成长。
  (2)及时整理,物化留痕
  “一理”主要是在团队“磨课”历程中适时进行理性思考与整理,这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环节之一。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对课例的认识从无序到有序,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加深对所磨课例个性化程度的认识。
  “四磨一理”的过程,是集体议课、形成预案、教学实践、反思整理的不断循环往复,是在不同主题的引领下、不同关注角度下的对课例深入研究的螺旋上升过程。在这一教研过程中,通过“抽签上课”的措施,将每一位教师“卷入”其中,通过自主合作、教研留痕等方式让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适时提升。
  “点”是磨课,“面”是磨人,“体”是出境界(即专业成长)。“磨课,磨人,出境界”也就是“四磨一理”教研新范式的立体型目标趋向。
  第二阶段:持续跟进,活动形式“微”创新。
  基于课例研究的“四磨一理”的校本研训方式在持续展开,其中“抽签上课”环节的“微”创新,有效地把团队成员自然地“卷入”活动中,慢慢地形成团队教研的凝聚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各个教研团队也会彰显出这种研训方式的力量。在团队研修持续进行的过程中,如何让研训过程保持“微”创新状态,从而让校本教研形成实质性内涵呢?我们团队在研训深化阶段实行“即时叫停,现场示范”与“预约接力,全程内化”,让成员更加深入地“卷入”研训中,促使团队研修成员“捆绑式”发展。
  (1)即时叫停,现场示范
  团队研修深化阶段,为了能更有效地提升团队骨干力量“现身说法”的效应,我们采取“即时叫停,现场示范”的“微”创新形式(即上课教师未达成预设效果,骨干教师立即“叫停”,紧接着现场示范),骨干教师给上课教师进行第一时间“急诊”,并及时给出“药方”,让骨干力量即时示范引领,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这个环节大概会完成“一磨”“二磨”所制订的目标任务。
  (2)预约接力,全程内化
  第一环节“微”创新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发挥骨干力量在“一磨”“二磨”过程中及时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团队中骨干教师以“现身说法”的形式去激励引导其他成员,尤其是青年教师可以以骨干教师的即时课堂示范为镜来审视自己的课堂行为,以此也增强磨课活动的现场交互性。一般来说,“一磨”“二磨”中可以安排教学经验相对不那么丰富的年轻教师执教。
  “三磨”“四磨”环节主要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名优骨干教师执教。有过“一磨”“二磨”的磨砺,名优教师对课堂的走向会驾轻就熟,能更好地体现前期的集体成员的智慧。但是,我们对其他非骨干成员也提出相应的要求,即让他们跟执教的骨干教师提出执教环节的预约接力授课(即预约其中一个环节5~15分钟不等,由预约者完成接力式执教)。在此,预约者对整节课的设计需要清晰明了,这个清晰明了的过程就是团队研训者全程参与内化的过程。
  因此,“四磨一理”教研训活动的第一阶段行为“微”创新,慢慢地把团队成员“卷入”研训中,逐步形成团队研训的良好氛围。接着,在继承以往研训方式的基础上,第二阶段我们继续在相关活动行为上再进行“微”创新,以课例为研究载体,“现场示范”,“预约接力”,让人人自然“沉浸”在课例研究中,让磨砺行为与课例优化相融合,引领一线教师走向行动研究者的行列,凸显“磨课,磨人,出境界”的校本教研目标,促进教师团队处于“器、术、道”不同层面的成员实现“捆绑式”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起初,综合实践课堂是教师特别发“愁”、学生特别期待的课堂。“愁”在课前要做特别充分的准备,主要是教学内容的选取、材料的准备、课件的制作等方面。年轻教师忙着语文、数学、英语教学,不愿意接综合实践课。快退休的教师认为综合实践课用处不大,统统上成自习课。学生期待变成了等待,等待着老师一次次的承诺。  自从我校综合实践课题组教师成功申报省级基础课题“利用农村小学校园植物进行项目化管理的实验研究”,内容之一
期刊
己亥之末、庚子伊始,新型冠状病毒突袭中国,我们被日本各界捐赠中国抗疫物资上的诗句温暖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多美!多有力量的诗句啊!在灾难中,这些美好的古诗句给予了人们力量,同时也唤醒了每位中国人深藏骨子里的古诗情。诗词来源于现实,又可升华现实。教师应立足当下新冠疫情的背景,推动学生学习中国古代诗词,让学生了解时事,将语文课堂扩展到现实
期刊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培养有想象力、思考力、创造力的孩子,是我们今天教育的新方向。想象力是孩子思维的翅膀,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拥有丰富、大胆的想象力,才能有更多的创新。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下面以特级教师顾文艳执教的《问号里的诗》一课为例,看看顾老师是如何在“问”中
期刊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脚步,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他们都在为打赢这场战“疫”全力以赴。在这场灾难面前,涌现出许多鼓舞人心、赞颂“逆行者”的音乐作品。本项目化学习,从音乐的角度引导学生去关注、发现、探究、感悟疫情之下音乐的作用,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  一、项目化学习任务导入  项目化学习具有以下3个核心要素:一是围绕学科知识开展,二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下解决问题
期刊
导 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巧妙地运用比较策略,可以更鲜明地呈现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让数学学习更直观、更简单,从而让学生感觉数学不难学。在“乘、除法的简便计算”网课中作者精心设计了5个比较场景,分别是在梳理中比较、在拆分中比较、在计算中比较、在数形中比较、在列举中比较。为什么要设计这么多比较呢?有何用意?请看下文解读。  比较是一种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
期刊
一、了解作者,读题导入  师:请看黑板(板书:吴冠中),一起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了解吴冠中吗?  生1:我知道他是《父爱之舟》这篇课文的作者。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在预习时读到的。  师:这正是预习的重要性。还有了解他的吗?(生不语)吴冠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看屏幕。  (屏幕显示:吴冠中,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
期刊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听徐斌老师的课,就有这样的意蕴。生活中的徐斌,朴实得像一个农夫,他的课也像他的人一样,朴实无华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徐斌就像一位有智慧的农夫,在无痕教育的田野里辛勤劳作,为我们开辟了一块教学的新天地。  【片段一】寻找适宜的“土壤”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道理。其实,比较两个数量除了我们已经学过的求相差多少,还有另一种方法——求倍
期刊
语文主题学习通常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多篇课文、多个视角、多重层次的教学。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语文课堂变得快乐、轻松。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笔者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学习目标的制订  学习目标因教学内容而异,统编版教材还特别注重因单元而异,但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要紧扣课标,而且要语言精练、简洁,让学生能快速地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置学习目标时可以参
期刊
语文特级教师张祖庆曾说:“教师成长,最终靠的是自己的底蕴,底蕴是怎么来的?是书堆起来的。”最近的一次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经历,让笔者对这一点深有体会。  一、缘起: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兴趣  不久前,笔者准备上一节整本书阅读教学展示课,选择了比较简短的《老人与海》。在授课前,笔者设计了一个阅读活动,安排了两个任务,让学生二选一完成:1.模仿人物传记,为《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迪亚哥作传;2.设想“感动
期刊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07页例1,第108页“做一做”、拓展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形与数的关系,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2.学生通过数与形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获得乐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