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an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物质财富的狂热追求,全球化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问题,成为了威胁着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全球性问题。面对这些威胁,人类有必要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进而找到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实践为基础,全面洞悉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我们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生态危机;人与自然;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的宏伟目标。这反映了当今中国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这不仅是人类文明逐渐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和继承。深入学习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对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辨证关系
  自然界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为人类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即使人类实现了对自然界的掌握,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脱离自然。
  自然制约着人类活动。人类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来支配自然,但人类的活动也不能完全随心所欲。自然界优先于人类存在,并具有客观规律性,如果人类的实践活动违背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那么人类必将会受到惩罚。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改变事物形态,把自然界转化为人化自然。而人类在对自然界改造的过程中也受到了自然界的改造,人类在此过程中也不断的发展。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生产和生活时刻离不开自然界;而作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也只有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才能由“自化自然”逐渐转向“人化自然”。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性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完成了自然观的一次革命,其以实践为中介洞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实践劳动,人与自然产生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通过实践,能动的将“自化自然”逐渐转向“人化自然”,自然界在人类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被人化,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人类实践的过程中反作用于人类,致使人类与社会自然化。马克思认为,无论是人类自然化还是自然界的人化,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达到了统一。
  二、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人类通过实践创造性的改变自然,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过程。正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人与自然才可以逐渐的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只有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平衡,人与人,人与社会才能够实现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换句话说,实践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不仅为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而且也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指导意义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最后一条说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马克思在这里指出,哲学家们在解释世界的同时,重要的是要有改造世界的实践行为。这种实践行为的可行性必须建立在遵循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如果人类的实践行为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产生偏差甚至相违背的话,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就会凸显出来。自20世纪以来,人类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生产力的提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资源能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物的过度排放也导致了生态危机恶化。这些问题都集中表现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而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恰当的实践方式。工业的发展和进步就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利用客观规律对自然界和人类进行改造后的结果,但是,在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吸引下,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感逐渐被征服感所取代,尤其是在科技革命后,人类对自然的无限制的索取,导致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归根结底,生态危机也是人类不恰当实践方式产生的后果。
  人类在消费习惯、生产方式和精神追求中出现了偏差,最终导致了生态危机的日趋严重。马克思指出:“人类在认识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不要无度的索取更不要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的征服。”[3]大自然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才能得到永续发展。在面对生态危机逐步逼近的情况下,人类必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找方向,而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正为人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只有立足在马克思实践的人化的自然观的基础上,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和良好的发展。
  (二)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实践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在马克思唯物自然观的理论指导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人类一刻也不能停止生产实践活动,生态文明的建设最终还是要靠人类的实践活动。首先,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保护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手段。党和政府应当大力发展生产力,利用科学技术来减少能源消耗,回收可利用资源。总之,在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对科技创新的注重,是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之一。
  其次,要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在私有制社会,人类对物质财富的狂热追求是为了获取更大的社会权利,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多的是为了征服他人。因此,必须要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从根本上消除私有制,变革生产方式,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生态危机。
  最后,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马克思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是自然的一个部分,并且他们之间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整体。人类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的与自然进行能量、物质与信息的交换。人类虽实现了对自然界的把握,但并不代表人类可以超越自然,违背自然,因为无论人的能力发展的多么强大,人的本质都始终源于自然。人与自然不是统治与征服的关系,而是依赖与共存的关系。因此,改变人與自然对立的思想,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才是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始于实践也将终于实践。当今的生态危机已逐渐成为全球问题,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为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指导并有着实践的意义。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贯彻落实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95 页。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城乡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但还存在师资子发展不均衡、生源质量不均衡、管理队伍和教科研活动不均衡等问题,为此本文简要分析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学校建设、生源控制和促进城乡师资交流的建议。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城乡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逐步得以改善,学杂费逐年下调,教师待遇明显提高,教学质量
期刊
【摘要】: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而文化,又是各个民族之间交流传播的载体。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世界一体化的发展潮流,中国对语言的学习和教育的重视度逐年增加,尤其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也是还用国家最多的语言——英语最为重要。为了让英语爱好者和学习者更好的掌握英语这门语言,本文将对英语国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英语国家文化;英语教学;关系  在现代信息科技
期刊
【摘要】: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教育理念、教育行为开始呈现出新的内容和特征。语文作为小学教育体系的重点学科课程,在此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型,立足教育改革发展新方向,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将是相关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文章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性出发,并立足实际,提出了几点可行性策略,以供相关读者参考,力争小学语文课
期刊
【摘要】:幼儿告状行为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集体规则、老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或3~7岁的幼儿将自己或别人受到的欺负向教师陈述的过程。文章综述了我国学者对儿童告状行为的研究,包括(1)儿童告状行为发生的原因(2)告状行为的类型。  【关键词】:告状行为;幼儿;综述  1.前 言  告状行为在幼儿向教师发起的互动行为中属于最多的一种。有相关资
期刊
【摘要】:以湖南省安化县乐安镇团云村教学点留守儿童生活现状为背景,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山区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抚养方式、生活条件以及情感寄托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山区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对策  安化县乐安镇团云村位于湖南省安化县西南端,是一个大山阻隔的偏远贫困山区。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全村人口1958人,
期刊
个别人是部队管理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在管理教育中,既要找准导致官兵成为个别人的诱因,也要对症下药,针对性地做好个别人的帮教转化工作。本文就从思想、心理和管控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解开思想疙瘩,区分对象卸下包袱  部队“个别人”主要因思想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原因形成,个别人多数有思想疙瘩,为此,要做好个别人的帮教转化工作,首先就得找准他们的思想的纠结所在,为他们卸下思想负担。从思想的角度分
期刊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各种现代教育理念和思想为九年义务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推动了小学教育的飞速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小学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现有的小学教育仍旧存在许多弊端,这对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基于此,文章就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出发,通过对小学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根据素质教育的创新发展方向,提出了教育改革策略,以供相关读者参考,力争全面提高小学教
期刊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与各国家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英语是全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因此,国家对英语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在新课程标准出台之后,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知识,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英语人才,各学校越来越重视英语国家文化,并将其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因此,本文对英语国家文化和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
期刊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下对主体性的阐释要求我们直面现代性的问题,必须将主体性奠基在历史唯物主义之上,并使之成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最为直接的思想前提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主体性;反思;历史唯物主义;以人为本  伴随着死亡、黄昏等字眼,主体性理论在20世界哲学中遭受到了空前的批判和反省。这种批判与反省的结果就是一方面作为普遍性的和永恒的主体性被消解,关注当下的、个体的自我主体性,
期刊
提出至德之世的庄子和构想理想国的柏拉图都是距今两千多年的思想家、哲学家了。不禁怀疑,他们在那个时代构建的理想社会还是否有价值。  带着这样的困惑读了《庄子》和《理想国》,还有一些评述的文章,越发觉得庄子的至德之世和柏拉图的理想国遥远地没法实现。于是乎更加困惑了,既然没法实现,为什么他们的理论还会受到如此重视,仅仅因为扣在它们身上,名曰“经典”的帽子吗?必定不是。  将至德之世和理想国对比着看,会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