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改,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应如何围绕新的教学大纲来展开?其情感价值目标怎样才得以最充分的体现?新的教学模式,一个根本性的改变,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建构健康的价值观和美的道德情操。因此,我们应该大胆变通,别开生面,将文言文的教学,从传统的字诂句训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进而寻找一种全新的自动式的教与学的模式。
我在组织学生学习《两小儿辩日》时,做了以下的尝试:
《两小儿辩日》写两个孩子对太阳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的人的远近有所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有所不知。这篇文章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小小故事会,讲出精彩来
对照课文字、词注释,查阅工具书翻译课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可以进行合理的想象、创造,简单地讲解课文中的小故事。然后每小组推荐一名学生或自告奋勇地献艺,并评选出最佳讲故事大王。
小组活动完毕后,各小组的学生踊跃上台讲故事,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热烈。
此活动旨在熟悉课文内容,翻译课文。如果沿用传统的方法让学生直接翻译课文,那效果就会减半。由于变换了学习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合理想象,变单一的复述故事内容为多样的自学活动,抓住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态,激发了学生的自学兴趣,培养了抓主要信息的能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看我来当小演员
根据文中的故事分角色扮演,表演本文的“辩斗”情节。创新思维,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让学生设身情境,分角色扮演两小儿和孔子,进行这场“辩斗”表演。这一活动新鲜、有趣,学生积极性很高,既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感受了当时的情景,又理解了文章主旨,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表演能力及勤于动口、动手的习惯。
你说我说,知识大汇聚
对于两小儿所持的看法及其依据,我告诉学生们:古代时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认识有限,有些现象是无法正确解释的,但现在科技发达了,这些问题难住孔子却难不住我们的同学们,试运用你所知道的地理、自然等科学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
学生对这两种现象很感兴趣,让他们小组讨论,积极性也很高。本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知识,如:地理学中地球自转、公转,太阳光直射、斜射;物理学中的辐射等。通过讨论,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融会知识的能力,并让学生认识到全面应用知识,学习各学科知识的重要性。
各抒己见,主题探究
全班讨论:a.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b.“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孔子不能决也”一句说明了什么?
第一题属于开放性思维的题目,学生可自由抒发见解,教师适当引导,如:两小儿的探索精神;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从中发现问题;也可从中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结果就不同,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多元化思维。
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出来后,第二个问题就更加精彩了。尤其在两小儿“笑”的讨论中,我觉得学生的看法太新颖、太有见解了。我们一直都根据参考资料上的答案“不是讥笑,而是善意的笑”来理解,但有的学生就说了:小儿的笑是本能的笑,根本不含任何意思,那么小的年龄,心里没有那么复杂的想法(如讥笑或是善意的笑);他们心理其实对此没有任何想法,只是很随意的笑,这是儿童的本能反应,更别说什么“嘲笑”了;何况“人之初,性本善”,那么小的孩子,生来心里就是善良的,又何来讥笑呢?
是啊,学生的回答合情合理,为什么我们非得要下定义“不是讥笑”而是“善意的笑”呢?如果说是“觉得有趣”、“自然”、“本能”的笑,难道不是更符合儿童的天真无邪吗?
关于“孔子不能决也”,让学生回忆学习《论语十则》时所了解到的关于孔子的思想性格,学生很容易就能从“知之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中得出答案,从而对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联系个人的生活实际,认识到:知识是无穷尽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不论什么人都应该不间断的学习,不放弃探求。这样,就将抽象的问题明了化,将深刻的问题浅显化了。
学生既能探求到文章主旨,也从中懂得了一定的道理,能够正确看待和对待客观世界中的万事万物。
一堂充满激情、快乐和欢跃的课结束了,在这一系列环环紧密相扣的活动中,学生既享受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又获得了知识。当然,在活动中难免有个别小问题被忽略,教师可适时地提出并解决,或是在课堂小结中提出。但就新课标“三维”目标来说,在本节课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我在组织学生学习《两小儿辩日》时,做了以下的尝试:
《两小儿辩日》写两个孩子对太阳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的人的远近有所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有所不知。这篇文章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小小故事会,讲出精彩来
对照课文字、词注释,查阅工具书翻译课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可以进行合理的想象、创造,简单地讲解课文中的小故事。然后每小组推荐一名学生或自告奋勇地献艺,并评选出最佳讲故事大王。
小组活动完毕后,各小组的学生踊跃上台讲故事,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热烈。
此活动旨在熟悉课文内容,翻译课文。如果沿用传统的方法让学生直接翻译课文,那效果就会减半。由于变换了学习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合理想象,变单一的复述故事内容为多样的自学活动,抓住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态,激发了学生的自学兴趣,培养了抓主要信息的能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看我来当小演员
根据文中的故事分角色扮演,表演本文的“辩斗”情节。创新思维,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让学生设身情境,分角色扮演两小儿和孔子,进行这场“辩斗”表演。这一活动新鲜、有趣,学生积极性很高,既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感受了当时的情景,又理解了文章主旨,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表演能力及勤于动口、动手的习惯。
你说我说,知识大汇聚
对于两小儿所持的看法及其依据,我告诉学生们:古代时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认识有限,有些现象是无法正确解释的,但现在科技发达了,这些问题难住孔子却难不住我们的同学们,试运用你所知道的地理、自然等科学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
学生对这两种现象很感兴趣,让他们小组讨论,积极性也很高。本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知识,如:地理学中地球自转、公转,太阳光直射、斜射;物理学中的辐射等。通过讨论,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融会知识的能力,并让学生认识到全面应用知识,学习各学科知识的重要性。
各抒己见,主题探究
全班讨论:a.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b.“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孔子不能决也”一句说明了什么?
第一题属于开放性思维的题目,学生可自由抒发见解,教师适当引导,如:两小儿的探索精神;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从中发现问题;也可从中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结果就不同,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多元化思维。
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出来后,第二个问题就更加精彩了。尤其在两小儿“笑”的讨论中,我觉得学生的看法太新颖、太有见解了。我们一直都根据参考资料上的答案“不是讥笑,而是善意的笑”来理解,但有的学生就说了:小儿的笑是本能的笑,根本不含任何意思,那么小的年龄,心里没有那么复杂的想法(如讥笑或是善意的笑);他们心理其实对此没有任何想法,只是很随意的笑,这是儿童的本能反应,更别说什么“嘲笑”了;何况“人之初,性本善”,那么小的孩子,生来心里就是善良的,又何来讥笑呢?
是啊,学生的回答合情合理,为什么我们非得要下定义“不是讥笑”而是“善意的笑”呢?如果说是“觉得有趣”、“自然”、“本能”的笑,难道不是更符合儿童的天真无邪吗?
关于“孔子不能决也”,让学生回忆学习《论语十则》时所了解到的关于孔子的思想性格,学生很容易就能从“知之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中得出答案,从而对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联系个人的生活实际,认识到:知识是无穷尽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不论什么人都应该不间断的学习,不放弃探求。这样,就将抽象的问题明了化,将深刻的问题浅显化了。
学生既能探求到文章主旨,也从中懂得了一定的道理,能够正确看待和对待客观世界中的万事万物。
一堂充满激情、快乐和欢跃的课结束了,在这一系列环环紧密相扣的活动中,学生既享受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又获得了知识。当然,在活动中难免有个别小问题被忽略,教师可适时地提出并解决,或是在课堂小结中提出。但就新课标“三维”目标来说,在本节课得到了较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