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采取良好的教学措施,培养学生的语文语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的运用,提高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教学;语文能力;开展方法
一、与生活实际联系
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中人物的境遇,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逐渐具体,进而入情入境。如《第一场雪》一课中写“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这两句优美的文字,运用了“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几个叠词,贴切地描绘了雪落枝头的美景。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联系平时在冬天看到的雪景来理解,对于“蓬松松”的雪球怎么会是“沉甸甸”的这个问题,更应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来理解。如果将一团棉球放在一张纸上,对于这张纸来说,它是沉甸甸的。同样的道理,那雪球是停积在松树上或柏树上的,那么它必定会感到沉甸甸的。这样教学,课文中所表达的内容与学生认识上的时空距离就会缩短,达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目的。因而只有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敏锐的语感才能培养出来。
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想象是思维重要的表现形式。语感的培养与丰富的想象力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语言内容,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想象力,丰富语感。在平常的阅读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想象出真实的情境来,建立起语言与形象的联系,这样学生会得到更加深刻的感受。通过想象,学生可以在自己构建的情境中,真实地形象地感受语言文字间的魅力,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想象是发散思维的源泉,通过想象,学生可以拓展思维,产生各种设想,教师可以训练学生进行续写或是将生活中的事情迁移到课文中,这样学生读出来就能充分体现作者的情感了。这样做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也训练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较好地培养了语感。
三、多背诵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平时的积累,要积累就必须进行必要的背诵。就小学语文学习的普遍规律而言,必要的背诵是学好语文的基础。缺乏足够的语言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无异于空中楼阁,学生語感的形成更无从谈起。心理学规律表明: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间,在这一时段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识记一些诗文佳句,名人名言,日后的阅读、表达就会多一些灵性,多一些顿悟,多一份文采。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选题广泛,内容丰富,文质兼美,犹如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让人陶醉,引人遐想。对于这些课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不断积累。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教师要充分研究他们的认知习惯,采用逐个指导、开展比赛等形式丰富的活动,让学生背诵。
四、阅读之中培养
在阅读中悟出语感,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意”的效果。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出来,也会慢慢体会它们的好处,慢慢摸文章的调子。”由此可见,读是教学中最常见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教师讲述一篇课文,大可不必分层分段、肢解分析,应让学生多读几篇,给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使其进一步体会,并有所深入。为了达到此目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带读时配上音乐、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视其人、闻其声、观其行,同时揣摩教师的语气,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作者抒发的情和感。
五、运用于实践之中
语感是一种语言素养,是由长期规范实践形成的语言能力。形成语言意识,通过加强综合练习的听、说、读、写,才能真正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首先是泛读,语文阅读经验的积累、语感的发展,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阅读文学名著、优秀的诗歌和其他经典作品,对于优秀作品的语言特点与意义,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意义,积累语言,不断培养学生长篇大论的储备,主动获取语言材料的方法。二是要培养听力,也就是说,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如听课、听别人讲话、听广播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捕捉语言信息,了解内容,抓住中心要点等。要有说话训练,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情况下,让学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个过程是口头语言的运用,在说话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动中,语言的组织极其迅速,要求语言讲得连贯、准确、得体。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安排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如口语交际、辩论比赛、表演话剧、课本剧等,在综合实践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
六、多积累
敏锐语感的培养还要注意平时积累材料。教学中,教师要多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故事会、举行朗诵比赛、表演话剧等,在语言运用中增强语感能力。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多观察周围的世界,多思考、搜集素材。“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无论是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要随手摘抄或记载,或长或短,写成片段的资料,建立小材料库,做生活的有心人。正如叶圣陶老人说的:“单靠翻查字典,是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越多,了解越见深切。”
语感是在长期的实践训练中逐渐形成的,是对文章所塑造形象的一种独特感悟和情感体验,属于高层次的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语感素质占有很大比重,又被长期忽视,造成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不足。小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特点,有很强的可塑性,大脑皮层对语言的刺激又非常敏感,是语感培养的黄金时期。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予以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张艳萍.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策略田.中国校外教育,2009(SS).
[2]郑珠华.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10(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教学;语文能力;开展方法
一、与生活实际联系
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中人物的境遇,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逐渐具体,进而入情入境。如《第一场雪》一课中写“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这两句优美的文字,运用了“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几个叠词,贴切地描绘了雪落枝头的美景。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联系平时在冬天看到的雪景来理解,对于“蓬松松”的雪球怎么会是“沉甸甸”的这个问题,更应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来理解。如果将一团棉球放在一张纸上,对于这张纸来说,它是沉甸甸的。同样的道理,那雪球是停积在松树上或柏树上的,那么它必定会感到沉甸甸的。这样教学,课文中所表达的内容与学生认识上的时空距离就会缩短,达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目的。因而只有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敏锐的语感才能培养出来。
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想象是思维重要的表现形式。语感的培养与丰富的想象力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语言内容,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想象力,丰富语感。在平常的阅读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想象出真实的情境来,建立起语言与形象的联系,这样学生会得到更加深刻的感受。通过想象,学生可以在自己构建的情境中,真实地形象地感受语言文字间的魅力,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想象是发散思维的源泉,通过想象,学生可以拓展思维,产生各种设想,教师可以训练学生进行续写或是将生活中的事情迁移到课文中,这样学生读出来就能充分体现作者的情感了。这样做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也训练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较好地培养了语感。
三、多背诵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平时的积累,要积累就必须进行必要的背诵。就小学语文学习的普遍规律而言,必要的背诵是学好语文的基础。缺乏足够的语言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无异于空中楼阁,学生語感的形成更无从谈起。心理学规律表明: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间,在这一时段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识记一些诗文佳句,名人名言,日后的阅读、表达就会多一些灵性,多一些顿悟,多一份文采。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选题广泛,内容丰富,文质兼美,犹如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让人陶醉,引人遐想。对于这些课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不断积累。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教师要充分研究他们的认知习惯,采用逐个指导、开展比赛等形式丰富的活动,让学生背诵。
四、阅读之中培养
在阅读中悟出语感,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意”的效果。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出来,也会慢慢体会它们的好处,慢慢摸文章的调子。”由此可见,读是教学中最常见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教师讲述一篇课文,大可不必分层分段、肢解分析,应让学生多读几篇,给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使其进一步体会,并有所深入。为了达到此目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带读时配上音乐、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视其人、闻其声、观其行,同时揣摩教师的语气,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作者抒发的情和感。
五、运用于实践之中
语感是一种语言素养,是由长期规范实践形成的语言能力。形成语言意识,通过加强综合练习的听、说、读、写,才能真正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首先是泛读,语文阅读经验的积累、语感的发展,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阅读文学名著、优秀的诗歌和其他经典作品,对于优秀作品的语言特点与意义,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意义,积累语言,不断培养学生长篇大论的储备,主动获取语言材料的方法。二是要培养听力,也就是说,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如听课、听别人讲话、听广播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捕捉语言信息,了解内容,抓住中心要点等。要有说话训练,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情况下,让学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个过程是口头语言的运用,在说话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动中,语言的组织极其迅速,要求语言讲得连贯、准确、得体。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安排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如口语交际、辩论比赛、表演话剧、课本剧等,在综合实践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
六、多积累
敏锐语感的培养还要注意平时积累材料。教学中,教师要多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故事会、举行朗诵比赛、表演话剧等,在语言运用中增强语感能力。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多观察周围的世界,多思考、搜集素材。“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无论是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要随手摘抄或记载,或长或短,写成片段的资料,建立小材料库,做生活的有心人。正如叶圣陶老人说的:“单靠翻查字典,是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越多,了解越见深切。”
语感是在长期的实践训练中逐渐形成的,是对文章所塑造形象的一种独特感悟和情感体验,属于高层次的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语感素质占有很大比重,又被长期忽视,造成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不足。小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特点,有很强的可塑性,大脑皮层对语言的刺激又非常敏感,是语感培养的黄金时期。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予以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张艳萍.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策略田.中国校外教育,2009(SS).
[2]郑珠华.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