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理探望权案件若干法律问题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10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正草案)》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都对探望权作出了相关的规定,如婚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解释(一)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和第三十二条都都作出相应的规定,但都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为此,人民法院在审理涉及探望权的案件时不好操作,笔者就如何审理探望权案件以谈一谈个人的观点。
  
  一、领会婚姻法设立探望权制度的意义和目的
  探望权是指夫妻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及义务。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义务协助非抚养一方行使探望的权利。
  探望权制度的设立是从我国宪法中关于子女从出生一刻起就有自己的权利,其中包括获得父爱、母爱的婚姻家庭权利的规定,及民法理论中关于身份权中关于夫妻或父母子女间所享有的监护权的规定引伸出来的,是把以上规定具体化的体现。
  设立探望权制度符合世界婚姻家庭制度发展的潮流。如德国民法典规定,无人身照顾权的父或母,保留与子女个人交往权,请求告知子女的个人情況权(以符合子女的利益为限),及对子女财产利益必要时承担财产照顾权的全部或部分,同时还规定无人身照顾权的父或母和人身照顾权人不得为任何损害子女与他人的关系或造成教育困难的事由。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各种不适应的法律、法规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改革,婚姻家庭制度的建立也跟随着改革,设立探望权制度正是最明显的体现。
  《婚姻法》中探望权制度的设立也对人民法院正确审理好此类案件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人民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中只有把握好审判的思路和做工作的方法,才能够做出正确的裁判,才能够真正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以促进父母与子女间的整体福利。
  
  二、确定当事人提起探望权诉讼的形式、方式和时间
  
  三、确定当事人行使探望权的探望时间、地点、方式。
  人民法院在审理当事人行使探望权的案件时,应当围绕有利于当事人子女的身心健康这一原则,根据各案的具体情况,科学地确定当事人行使探望权的时间、地点、方式。
  虽然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但这只是原则性的规定,审判实践中不好操作。如何确定当事人行使探望权的时间、地点、方式。笔者认为,确定当事人行使探望权的时间、地点、方式。应该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应当围绕有利于当事人子女的身心健康这一原则来确定当事人行使探望权的时间、地点、方式。
  行使探望权,涉及到直接抚养一方和子女的利益,因此
  有必要确定探望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但对探望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确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抚养一方和子女的利益。为此,人民法院在处理时应从有利于女子的身心健康这一点出发,围绕着这一问题,妥善处理好当事人的此项权利,力争做到既能让当事人满意,又不违反法律规定。
  (二)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做好当事人对探望权的争议的思想工作,力争以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
  婚姻法对当事人行使探望权的处理规定了两种方式:即父母协商和法院判决。,并且确定了协议优先原则。
  笔者认为,父母是探望权的利害关系人,直接抚养方是子女的监护人,由父母协议,可以有效平衡父或母和子女三方面的权益。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当充分考虑到采用协议的方式解决当事人的探望权的纠纷。理由是:第一、采用协议的方式,安排探望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可以做到既保护当事人对探望权的行使权利,又为保障子女的健康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采用协议的方式,安排探望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有利于离婚后父或母对协议的执行;第三、采用协议的方式,安排探望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和法院判决比较起来,诉讼成本最小,降低夫妻离婚后产生中止探望权的可能性,同时给探望人造成的影响也最低。相对于法院判决具有优越性。为此,考虑到上述情况,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认真、细致地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采用摆道理、举例子等方法,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让他们真正意识到探望权的行使不仅是权利,而且也是其应尽的义务,主要是为了让子女更好地健康成长。
  (三)要科学地确定探望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一般来说,探望的方式分为探望式和逗留式两种。探望式探望是指非抚养一方父或母以看望的方式探望子女,其优点是时间短、方式灵活,但不利于探望人和子女的深入交流;而逗留式探望是指在约定或判决确定的探望时间内,由探望人领走并按时送回被探望的子女,其优点是时间较长,有利于探望人和子女的深入交流,但是直接抚养人则要承担不能和子女一起生活的不利后果,且对探望人的要求很高。如要求探望人不仅应该具有较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而且还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生活作风正派,不得有酿酒、赌博、吸毒等不良恶习及道德败坏的生活作风。如果有酿酒、赌博、吸毒等不良恶习及道德败坏的生活作风,或者居住、生活条件差,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应该避免适用此种探望方式。
  笔者认为,从实际生活来看,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有探望权的父或母的实际情况,根据子女的年龄、身体状况等情况,根据不同探望方式的特点,本着对子女身心健康有利的原则来科学地确定具体的探望方式、时间和地点。如根据子女的年龄,身体状况及探望方式的特点,可以掌握这样的原则,学龄前的子女,可以采用探望式的方式,时间安排上可以密一点,地点可以设在家里,这样比较方便抚养方,也不容易造成孩子生病、不因陌生而受到惊吓;学龄后至10周岁以下的子女,可以采用逗留式的方式探望,此年龄段的孩子,思想正趋于成熟状态,对事物的判断有自己的看法,所以需要长比较长时间的相处,才能得以沟通,由于学习任务的加重,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时间上可以安排在周末,每半个月或每月一次,安排在寒、薯假时间上可以适当长一些,也可以安排在重大节日如“六一”或子女的生日等特殊日子里;10周岁以上至18周岁以内的子女,由于此年龄段的孩子思想已相对成熟,对于采用何种探望方式、何时探望、设在什么地点探望,除了考虑探望人的利益外,还应当征求子女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得以发展。
  
  四、掌握确定当事人申请中止探望权的法定理由是否成立的标准
  探望权中止制度就是通过中止探望权人在一定时间内行使探望权,来保护相关人的权益。但是探望权毕竟是探望权人的一项重要的人身权利,中止探望权对探望权人影响很大,法律也从制度上保障探望权人的探望权不被任意剥夺。我国婚姻法为了平衡两者的利益,已通过立法的方式规定了探望权中止的法定理由和方式。
  诚然,探望权是探望权人的法定权利,法律应该保护探望权人的探望权,但是探望权也涉及到抚养方和子女的利益,可能损害相关人,尤其是子女的合法权益,如果探望权的行使使得子女不能健康成长的话,则与立法的终极目标不相符合。
  根据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不难看出,探望权中止的法定理由是出现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
  随着探望权中止案件的增多,如何确定当事人申请中止探望权的法定理由成立的问题,对人民法院能否正确、合法地审理好此类案件显得尤为重要。要解决好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判断探望权人对探望权的行使足以影响子女的身心健康?那么,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又如何来认定呢?其标准又该是什么呢?为此,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首先,要明确探望权人的哪些行为属于影响子女身心健康的。
  实际生活中,产生探望权的中止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自然中止,另一种是法定中止。自然中止是指因出现探望权人被限制人身自由时,无法行使探望权的情形;法定中止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出现了中止的法定理由而中止探望权的情形。对于自然中止无可非议,但对法定中止就要考虑,何种情形属于影响子女身心健康。对于此问题,婚姻法只采取概括式的立法模式,没有采取列举式,未对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的具体情形进行列举。根据古今中外的例子及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来看,以下的行为可认定为对子女的身心健康有影响。1、探望权人患有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及精神病;2、探望权人有不良嗜好,如酿酒、吸毒、赌博或教唆子女从事非法活动;3、探望权有暴力倾向、品行不端、生活作风不检点;4、探望权人胁迫、教唆未成年人实施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的几种不良行为,如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偷窃、故意毁坏财物的行为。
  其次、审查当事人申请中止探望权的理由,正确判断其申请的理由是否符合法定中止的理由,同时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
  在我国的实际生活中,一些离婚的父母误以为子女随其共同生活,就应由其独享亲权,对方不再与子女有任何关系,从而拒绝对方探视子女,或者想方设法割斷对方与子女的往来。有的离婚父母因一方有外遇而离婚,为了发泄私愤,而采取利用对探望权的行使来报复对方,以致子女受到身心健康的伤害。综上情况,人民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应当审查好当事人申请探望权中止的理由,是符合法定理由还是属于其它目的。同时,进行法律宣传,告知当事人相关的规定,如婚姻法的第三十六条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及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之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最后、征求子女的意见,作出是否支持当事人申请探望权中止的诉求。
  探望权不仅是父或母的权利,也是子女的权利,是否中止探望权人的探望权,应该征求子女的意见,当然,也不是说子女的意见是人民法院办案的唯一根据,实际生活中常常出现探望权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威胁或恐吓子女,导致子女无法对此问题作出真实意识的表示,影响人民法院的判决。为此,人民法院应该根据子女的年龄和鉴别能力,正确判断子女的意思表示。作出合法的、合理的处理结果。
其他文献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采取逮捕以外的强制措施则完全可以独立决定并直接执行,无需报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而对人民检察院已经批准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变更逮捕措施是否需要提请人民检察院重新审查批准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笔者认为,立法应当规定:“公安机关对已经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变更强制措施,应当报请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否则,公安机关不得对已经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变更逮捕措施。”使人民检察
期刊
摘 要:本文对纳税人监督用税权的概念、理论依据和重大意义做了简要论述,指出了在我国确立纳税人监督用税权的必要性。  关键词:纳税人;监督权用税权    2008年9月29日,美国政府推出的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第一次在众议院表决中,最终以228票对205票遭到否决。据称是因为纳税人反对该项提案,称纳税人不应为华尔街的投资人买单,好比赌徒豪赌之后倾家荡产兼烂醉如泥,结果却要求没有参加赌局的人士埋单
期刊
2008年11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这是依法惩治商业贿赂犯罪,维护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秩序,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风气好转的重要举措,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该《意见》的颁布施行对检察系统查办商业贿赂案件也具有深远意义。    一、《意见》的出台背景  近年来
期刊
摘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转折。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发挥创新型人才的作用。本文旨在探索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我国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人才;高校教育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经济基础  在2007年的两会中,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努力实现经济社
期刊
摘 要:商号和商标都是经营者商誉的载体,它们与经营主体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它们的区别功能便于公众作出消费选择,代表高品质保证的商标和商号在消费者选择商品或服务时会起到重要的指向作用,信誉较好的商号和商标蕴涵着巨大的商业利益和市场回报,因此,某些经营者就将他人已注册的商标或商号登记注册为自己的商号或商标,以图借他人的商誉谋取自己的利益,于此便在商号权与商标权之间产生了冲突。  关键词:商号;商号权;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在我国重婚现象日益增多,这是对我们多年来形成的以一夫一妻制为核心的婚姻家庭制度的一种强烈冲击,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到了家庭的稳固,给社会也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由于社会生活及与两性关系的复杂性,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涉及重婚的两性关系又表现为不同的类型,而我国现行法律对重婚罪的解释又过于笼统,重婚罪的许多法律问题需要讨论。  关键词:重婚罪;法理分析;产生原因;不足之处;对策  
期刊
摘 要:国家权力只有在宪政国家才能为人民服务。法治必须以“良法”为治,国家立法机关为人民服务才能制定出“良好的法律”。法治国家的权力必须遵守法律,国家权力为人民服务是国家权力遵守法律的形式表现,国家权力遵守法律则是国家权力为人民服务的极致表现。  关键词:国家权力;为人民服务; 法治;良法    毛泽东在1944年纪念张思德时发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号召。实际上,中国共产党自建党那天起就坚持群众路线
期刊
摘 要:我国的赃物鉴定工作中存在没有查验实物机械估价、没有按照统一的评估标准随意估价等问题,借鉴国外成熟的鉴定制度,吸收和引进其中有益的成分,不断规范赃物鉴定工作,使之更好的为司法工作服务,对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權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赃物鉴定;存在问题;国外鉴定制度;完善措施    赃物鉴定直接影响司法机关对侵财型犯罪的定罪量刑,赃物鉴定工作越规范,作出的赃物鉴定结论就越准确,司法
期刊
随着司法改革的逐步深化,“检察引导侦查”逐渐成为一种司法新观念和目前检察机关的工作重点之一。例如2007年8月,北京市门头沟区检察院“驻警引导侦查取证办公室”挂牌成立,使检察机关依法介入侦查的监督职能履行得更加制度化、具体化、日常化,使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侦查监督、引导取证前移到侦查之初。根据职责规定,驻警办公室的检察人员可以在案件立案侦查阶段的第一时间介入,就案件的取证方向、注意事项等,从检察机
期刊
在法治建设至关重要的今天,法律意识的重要性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法律意识是法制的有机组成部分,良好的法律意识将引导立法者去积极地认识现实社会关系对法的需要,并对满足这种需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创造成最能满足这种需要的调整规范和方法,进而借助于国家强制力,使之成为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未成年人应具备相应的法律意识,但现实却是未成年犯罪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被列为世界三大公害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