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通过在乌头不同生长阶段(3,5,7,9片叶)进行一次打顶和二次打顶(植株10cm时进行一次打顶后,在其分枝具有3~4片叶时进行二次打顶)的打顶方式,研究了打顶方式对乌头植株开花性状的影响。结
【机 构】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在乌头不同生长阶段(3,5,7,9片叶)进行一次打顶和二次打顶(植株10cm时进行一次打顶后,在其分枝具有3~4片叶时进行二次打顶)的打顶方式,研究了打顶方式对乌头植株开花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打顶方式均能有效增加乌头分枝数,而以7片叶时打顶效果最好,打顶后的植株分枝长度、叶片数、花序长度、主花枝长度、主花枝花朵数、花朵大小及花期基本能保持乌头原有的性状。
其他文献
文本有着自身较为科学的知识体系,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在使用教材上,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和知识发展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能“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科学地对教材进行删减、增补、重组等。 一、微风起兮水增波 “教师的工作基本上属于表演业,他要用戏剧和故事说演的方式,将知识和智能呈现
人有其特质,文有其特点。就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的道理一样,每一个文本都有着与其他文本不同的“这一个”。正是“这一个”,决定着文本的生命,决定着文本的价值。如果我们忽视文本的独特性,就会让文本失去应有的价值而淹没在浩瀚的书海之中。为此,我们只有基于每个文本的“这一个”,才能给学生创造出许多的“这一个”。 一、从背景入手,捋出文本的情感源泉 总的来说,目前被选入教材的文本基本上都是作者苦心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教师都重视“三分钟”的精彩,即在导入新课时变着花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却忽略了在初读后他们是否还具有强烈的阅读期待。学生一旦了解课文内容后,“期待”就消失了,渐渐失去了预习、初读时的兴趣,阅读就如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所以,教师要在不同的环节中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带给他们新的“期待”。有了这种“期待”,阅读才会是一壶好茶,越品越有味。那教师该如何
何谓理想的语文教学?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偶然读到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句,感慨颇多。这不正道出了语文课的真谛吗?它朴素得像那刚出清水的芙蓉花,质朴明媚,毫无雕琢装饰。如若教师、学生、文本能够有机地统一,不矫揉造作,那课堂不就顺畅自然,令人回味无穷吗? 一、删繁就简三秋树——质朴的“求实” 语文姓“语”,语文教学应时刻体现语文的本色。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具有浓厚的“语文味”。那什
语文积累是形成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劝学》中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积累是阅读理解和写作的基础。积累越丰富,阅读理解就越透彻,写作就越得心应手。引导学生潜心积累语文知识,这样就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激发学生语文积累的兴趣 1.为学生进行积累做好表率 语文教师要注意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不断汲取新的信息,与时俱进。学生早读课
1.1临麦6号临麦6号为临沧市农技推广中心麦类课题组于1995年用86鉴22作母本,84-346作父本经人工杂交选育而成。1996年进入综合性状鉴定(选种圃,育种编号96鉴21),1997年进入预备试验
对于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尖锐地指出:“十年时间(现在是十二年),二千七百多课时(现在按《国家课程计划》,小学六年总授课1734课时,初中三年总授课568课时,普通高中368课时,共计2670课时,再加上用于总复习的时间,实际上课时间已经超过三千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用“不容乐观”来指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不足,
课堂,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主要场所。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和创造力,挖掘蕴含其中的无限生机与活力,把课堂营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获得能力与生命的全面提升。那如何让课堂绽放生命的异彩呢? 一、更新知识结构——生命课堂的首要前提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教师应树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