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课程论主张“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创造者。因而,对实施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进行创造性使用已是时代的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屏弃“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确立“用教材教”和“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通过创造性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一、正确理解“教材”
“材”是指完成某项工作所需要的基础性材料。教材,它只是为教师开展学科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构建基础知识提供的一种范式,一个样本。《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在真正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是解释教材,且要用教材做“诱饵”,去“钓”学生所思考的“鱼”,必要时还得以教材为中心,向外延伸,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使学生在课堂中乐学、想学、爱学。
二、有效挖掘“教材”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性与思考性的理性学科,并非像语文一样充满着故事性的色彩,它主要以枯燥的逻辑思维为主,克莱因说:“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而新教材中设计的“你知道吗”这一内容,看似对教学没什么帮助,可它却是学生的精神食粮之一,有助于数学课堂效率的提高。
如:在学习了用数对确定位置后,“你知道吗”这一内容介绍了经纬的概念,课堂上教师可出示一个地球仪,让学生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我们城市的位置,既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其他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体会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源于生活”是基础,“高于生活”才是升华与深化,这是著名小学数学研究工作者宋淑持同志对数学和生活关系的概括。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教学时我们可以考虑把书本上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调查性作业留在课后,然后下节课留点时间进行讨论。
如:扇形统计图中的一道习题:向家长了解家庭收入和各项支出的情况,计算主要支出各占收入的百分之几。在交流时,学生们非常积极地汇报自己家的支出情况,并且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提醒这些百分数数据加起来必须等于总收入“1”,有的学生还对同学家的支出提出宝贵意见:应该节约能源,不要铺张浪费。像这样社会调查性的问题,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交流碰撞中激发“学生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也引发了学生解决问题时,对数学知识注意点的考虑。
三、掌握“用教材教”的方法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中理解数学。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里,有着许多学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会事物、人的生活行为事件,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从中找到例题的原型,再把教材中的例题融入这个原型,进行生活化处理,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活气息,使学生易学乐学。
1、合理利用例题
我们应当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实际,对教材提供的教学范例进行合理的更新,在不改变教材中数学系统知识的前提下,用新的素材和学生熟知的素材换掉原题中生疏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收集相关教学材料,捕捉有益的数学信息,把学生“身边的数学”搬进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如:“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一课时,教材中的“轮船”“灯塔”学生实际生活中接触不多,而且并不能让学生对本课知识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因此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引人的,问班内一位学生:“星期日我们班有几位同学想到你家玩,你家在哪里啊?”学生只说了大致方位,我顺势问:“我们能找到他家吗?” “不能”“为什么不能?还需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继而引出确定物体位置需要知道方向和距离。
2、优化呈现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教材只是以静态的文本、图画形式反映出来,而数学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需要我们采用各种手段来展现其动态变化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其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此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优化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形象化,还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主动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过程中。
如:在教学圆柱侧面积时,如果只让学生根据经验凭空想象或者教师在前面演示,很难让学生切身感觉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之间的联系,为了让学生能近距离体验感受,我让学生自带圆柱形罐头,同桌合作,通过自己动手“剪一剪,围一围”来发现沿高所剪得的侧面展开图长方形与圆柱侧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当今时代,无论怎样的教材,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活化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才能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使教学立足于现有水平,挑战潜在水平,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一、正确理解“教材”
“材”是指完成某项工作所需要的基础性材料。教材,它只是为教师开展学科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构建基础知识提供的一种范式,一个样本。《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在真正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是解释教材,且要用教材做“诱饵”,去“钓”学生所思考的“鱼”,必要时还得以教材为中心,向外延伸,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使学生在课堂中乐学、想学、爱学。
二、有效挖掘“教材”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性与思考性的理性学科,并非像语文一样充满着故事性的色彩,它主要以枯燥的逻辑思维为主,克莱因说:“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而新教材中设计的“你知道吗”这一内容,看似对教学没什么帮助,可它却是学生的精神食粮之一,有助于数学课堂效率的提高。
如:在学习了用数对确定位置后,“你知道吗”这一内容介绍了经纬的概念,课堂上教师可出示一个地球仪,让学生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我们城市的位置,既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其他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体会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源于生活”是基础,“高于生活”才是升华与深化,这是著名小学数学研究工作者宋淑持同志对数学和生活关系的概括。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教学时我们可以考虑把书本上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调查性作业留在课后,然后下节课留点时间进行讨论。
如:扇形统计图中的一道习题:向家长了解家庭收入和各项支出的情况,计算主要支出各占收入的百分之几。在交流时,学生们非常积极地汇报自己家的支出情况,并且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提醒这些百分数数据加起来必须等于总收入“1”,有的学生还对同学家的支出提出宝贵意见:应该节约能源,不要铺张浪费。像这样社会调查性的问题,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交流碰撞中激发“学生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也引发了学生解决问题时,对数学知识注意点的考虑。
三、掌握“用教材教”的方法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中理解数学。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里,有着许多学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会事物、人的生活行为事件,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从中找到例题的原型,再把教材中的例题融入这个原型,进行生活化处理,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活气息,使学生易学乐学。
1、合理利用例题
我们应当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实际,对教材提供的教学范例进行合理的更新,在不改变教材中数学系统知识的前提下,用新的素材和学生熟知的素材换掉原题中生疏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收集相关教学材料,捕捉有益的数学信息,把学生“身边的数学”搬进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如:“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一课时,教材中的“轮船”“灯塔”学生实际生活中接触不多,而且并不能让学生对本课知识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因此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引人的,问班内一位学生:“星期日我们班有几位同学想到你家玩,你家在哪里啊?”学生只说了大致方位,我顺势问:“我们能找到他家吗?” “不能”“为什么不能?还需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继而引出确定物体位置需要知道方向和距离。
2、优化呈现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教材只是以静态的文本、图画形式反映出来,而数学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需要我们采用各种手段来展现其动态变化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其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此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优化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形象化,还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主动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过程中。
如:在教学圆柱侧面积时,如果只让学生根据经验凭空想象或者教师在前面演示,很难让学生切身感觉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之间的联系,为了让学生能近距离体验感受,我让学生自带圆柱形罐头,同桌合作,通过自己动手“剪一剪,围一围”来发现沿高所剪得的侧面展开图长方形与圆柱侧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当今时代,无论怎样的教材,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活化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才能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使教学立足于现有水平,挑战潜在水平,服务于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