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绘本赏析
《这不是我的帽子》一书,读来实在让人忍俊不禁,图中人物的表情(尤其是眼神)、动作与文字的童真直白之间形成的充满稚趣的反差,让孩子在这种愉悦的、遇见式的阅读中,轻松释放了有关“自私拥有”的紧张,自然获得了关于“物品归还”的积极暗示。
故事从小鱼带着警惕的小眼神、坦率的独白开始——“这不是我的帽子,是我刚刚偷来的”;伴随着对偷帽子过程的简介——“我从一条大鱼那儿偷来的,我偷帽子的时候他在睡觉,他可能睡很久都不会醒(恰在此处,配图中的大鱼睁大了眼睛)”;对逃离现场的描述,遇见小螃蟹,但是——“他说,他不会告诉任何人我去哪里了,所以我一点儿也不担心(图中的螃蟹却为大鱼伸出了指路的大钳)”……所以,故事的结局如何,孩子内心已经意会到了。这样的图文对照、观察比较,让孩子在阅读中内心满怀期待去验证,也在游戏般的阅读体验中,获得物归原主的泰然笃定。这是一本有创意、有乐趣的图画書,它不刻意强调主题和寓意,而是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将小鱼“偷帽子”的行为生动有趣地展现在孩子们眼前,让孩子在图画的细节观察中捕捉小鱼所有的思绪和行动,最后又以开放的结局让孩子自己去思考、理解、判断。阅读中,孩子们充分感受到读懂一本书的快乐,又在情感和认知上引起了共鸣——毕竟,大部分孩子都经历过“不应该”但的确“想拥有”的心理……阅读中这样的遇见,让孩子轻松消解了记忆中曾经的固执、焦灼,留下了关于“应该还”的坦荡率真。
在设计这一教学活动时,我以电影图片展的方式,把故事画面呈现在孩子眼前,让孩子们在结伴行走中自由观察、尽情比较、大胆思考、充分交流,享受读图、说图的快乐,感受集体共读的愉悦和成就。
活动目标
1.乐于和同伴一起观察绘本,能用语言大胆表述自己对画面中细节变化的观察比较、推理和想象。
2.发展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体验集体共读带来的乐趣。
3.在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中初步形成对自己所喜欢的他人物品的正确态度。
活动准备
将绘本图片放大彩印,制作成有电影画面感觉的图片系列展; PPT课件;红色帽子1顶。
活动过程
1.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师:小朋友喜欢看电影吗?今天茅老师就带你们走进一个小小的电影世界,去看一个特别的故事。
师:电影小世界到了。就在这里,让我们一起顺着箭头的方向,看一看,读一读这部小电影。
引导幼儿有序观看绘本画面,教师与幼儿适当讨论,如,你在看什么?你看到了什么?这个电影小故事有趣吗?哪些地方有趣?等等。
反思:创设的“电影世界”情境让孩子有了异于寻常的阅读新奇感,而放大的画面也让孩子在观察时易于捕捉细节,且与身边同伴或老师形成及时有效的评价互动。
2.分享阅读发现,捕捉故事情节。
师:看好了吗?看好了就坐到一起来,说说你看到的一些画面。
讨论的问题参考如下。
这个电影小故事你看懂了吗?你们看懂了什么?
这是关于谁和谁的故事?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你为什么会这么想?
反思:从自由阅读到集体交流,孩子们零散的阅读发现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与同伴们的发现一起互相补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不一样的观察、不一样的理解,在倾听中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了与单独阅读时不一样的提升。
3.完整欣赏故事,集体共赏图文。
师:这顶帽子到底是大鱼的还是小鱼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小鱼是怎么说的。
阅读之前提出欣赏要求。
师:如果在看的过程中,你有特别有趣的发现或者觉得有问题的地方,就喊“停”,那茅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这一段故事、这几幅图片。
阅读后,针对孩子在阅读中的发现和疑问展开细节讨论。讨论的问题参考如下。
你为什么觉得这一段很有趣?还有谁也觉得这段有趣?你的想法和她(他)一样吗?大家还有没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谁能帮助老师解答这个小朋友的疑问?你是怎么看图读懂这一段的?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
很多故事都会告诉小朋友一些道理,你觉得这个故事可能要和小朋友分享什么道理呢?
小结提升:原来小鱼的故事,也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故事啊!就像小朋友所说的那样——不是我的,我可以征求别人的意见用一会儿、玩一会儿,或者就是交换,最后还是要主动归还哟!
反思:“孩子以为的故事”和“故事本来的样子”之间一定有区别。而展现这种区别,无关对错,只有对绘本故事文本的再次细细品读。在这个反复品读的过程中,图中的一系列细节、一连串情节,一再被放大观察、思考揣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读细节、品情节以及读懂故事中人物心理的成就和快乐。
4.情境游戏体验:茅老师的新帽子。
师:看看,这个帽子好玩吗?喜欢吗?这是你们的帽子吗?如果你想拿到这顶帽子戴着玩玩,你该怎么办?
师:如果茅老师就是故事里的“大鱼”,你们这群小鱼会怎么编出不一样的“这不是我的帽子”的故事呢?我们来试试看,好吗?
活动在情境游戏中自然结束。
反思:故事中有生活,自然生活中就有故事。一旦遇见了故事,那么就应该鼓励、支持和帮助孩子参与到故事的理解和再创作中去。
《这不是我的帽子》一书,读来实在让人忍俊不禁,图中人物的表情(尤其是眼神)、动作与文字的童真直白之间形成的充满稚趣的反差,让孩子在这种愉悦的、遇见式的阅读中,轻松释放了有关“自私拥有”的紧张,自然获得了关于“物品归还”的积极暗示。
故事从小鱼带着警惕的小眼神、坦率的独白开始——“这不是我的帽子,是我刚刚偷来的”;伴随着对偷帽子过程的简介——“我从一条大鱼那儿偷来的,我偷帽子的时候他在睡觉,他可能睡很久都不会醒(恰在此处,配图中的大鱼睁大了眼睛)”;对逃离现场的描述,遇见小螃蟹,但是——“他说,他不会告诉任何人我去哪里了,所以我一点儿也不担心(图中的螃蟹却为大鱼伸出了指路的大钳)”……所以,故事的结局如何,孩子内心已经意会到了。这样的图文对照、观察比较,让孩子在阅读中内心满怀期待去验证,也在游戏般的阅读体验中,获得物归原主的泰然笃定。这是一本有创意、有乐趣的图画書,它不刻意强调主题和寓意,而是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将小鱼“偷帽子”的行为生动有趣地展现在孩子们眼前,让孩子在图画的细节观察中捕捉小鱼所有的思绪和行动,最后又以开放的结局让孩子自己去思考、理解、判断。阅读中,孩子们充分感受到读懂一本书的快乐,又在情感和认知上引起了共鸣——毕竟,大部分孩子都经历过“不应该”但的确“想拥有”的心理……阅读中这样的遇见,让孩子轻松消解了记忆中曾经的固执、焦灼,留下了关于“应该还”的坦荡率真。
在设计这一教学活动时,我以电影图片展的方式,把故事画面呈现在孩子眼前,让孩子们在结伴行走中自由观察、尽情比较、大胆思考、充分交流,享受读图、说图的快乐,感受集体共读的愉悦和成就。
活动目标
1.乐于和同伴一起观察绘本,能用语言大胆表述自己对画面中细节变化的观察比较、推理和想象。
2.发展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体验集体共读带来的乐趣。
3.在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中初步形成对自己所喜欢的他人物品的正确态度。
活动准备
将绘本图片放大彩印,制作成有电影画面感觉的图片系列展; PPT课件;红色帽子1顶。
活动过程
1.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师:小朋友喜欢看电影吗?今天茅老师就带你们走进一个小小的电影世界,去看一个特别的故事。
师:电影小世界到了。就在这里,让我们一起顺着箭头的方向,看一看,读一读这部小电影。
引导幼儿有序观看绘本画面,教师与幼儿适当讨论,如,你在看什么?你看到了什么?这个电影小故事有趣吗?哪些地方有趣?等等。
反思:创设的“电影世界”情境让孩子有了异于寻常的阅读新奇感,而放大的画面也让孩子在观察时易于捕捉细节,且与身边同伴或老师形成及时有效的评价互动。
2.分享阅读发现,捕捉故事情节。
师:看好了吗?看好了就坐到一起来,说说你看到的一些画面。
讨论的问题参考如下。
这个电影小故事你看懂了吗?你们看懂了什么?
这是关于谁和谁的故事?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你为什么会这么想?
反思:从自由阅读到集体交流,孩子们零散的阅读发现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与同伴们的发现一起互相补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不一样的观察、不一样的理解,在倾听中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了与单独阅读时不一样的提升。
3.完整欣赏故事,集体共赏图文。
师:这顶帽子到底是大鱼的还是小鱼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小鱼是怎么说的。
阅读之前提出欣赏要求。
师:如果在看的过程中,你有特别有趣的发现或者觉得有问题的地方,就喊“停”,那茅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这一段故事、这几幅图片。
阅读后,针对孩子在阅读中的发现和疑问展开细节讨论。讨论的问题参考如下。
你为什么觉得这一段很有趣?还有谁也觉得这段有趣?你的想法和她(他)一样吗?大家还有没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谁能帮助老师解答这个小朋友的疑问?你是怎么看图读懂这一段的?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
很多故事都会告诉小朋友一些道理,你觉得这个故事可能要和小朋友分享什么道理呢?
小结提升:原来小鱼的故事,也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故事啊!就像小朋友所说的那样——不是我的,我可以征求别人的意见用一会儿、玩一会儿,或者就是交换,最后还是要主动归还哟!
反思:“孩子以为的故事”和“故事本来的样子”之间一定有区别。而展现这种区别,无关对错,只有对绘本故事文本的再次细细品读。在这个反复品读的过程中,图中的一系列细节、一连串情节,一再被放大观察、思考揣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读细节、品情节以及读懂故事中人物心理的成就和快乐。
4.情境游戏体验:茅老师的新帽子。
师:看看,这个帽子好玩吗?喜欢吗?这是你们的帽子吗?如果你想拿到这顶帽子戴着玩玩,你该怎么办?
师:如果茅老师就是故事里的“大鱼”,你们这群小鱼会怎么编出不一样的“这不是我的帽子”的故事呢?我们来试试看,好吗?
活动在情境游戏中自然结束。
反思:故事中有生活,自然生活中就有故事。一旦遇见了故事,那么就应该鼓励、支持和帮助孩子参与到故事的理解和再创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