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我的帽子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g1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绘本赏析
  《这不是我的帽子》一书,读来实在让人忍俊不禁,图中人物的表情(尤其是眼神)、动作与文字的童真直白之间形成的充满稚趣的反差,让孩子在这种愉悦的、遇见式的阅读中,轻松释放了有关“自私拥有”的紧张,自然获得了关于“物品归还”的积极暗示。
  故事从小鱼带着警惕的小眼神、坦率的独白开始——“这不是我的帽子,是我刚刚偷来的”;伴随着对偷帽子过程的简介——“我从一条大鱼那儿偷来的,我偷帽子的时候他在睡觉,他可能睡很久都不会醒(恰在此处,配图中的大鱼睁大了眼睛)”;对逃离现场的描述,遇见小螃蟹,但是——“他说,他不会告诉任何人我去哪里了,所以我一点儿也不担心(图中的螃蟹却为大鱼伸出了指路的大钳)”……所以,故事的结局如何,孩子内心已经意会到了。这样的图文对照、观察比较,让孩子在阅读中内心满怀期待去验证,也在游戏般的阅读体验中,获得物归原主的泰然笃定。这是一本有创意、有乐趣的图画書,它不刻意强调主题和寓意,而是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将小鱼“偷帽子”的行为生动有趣地展现在孩子们眼前,让孩子在图画的细节观察中捕捉小鱼所有的思绪和行动,最后又以开放的结局让孩子自己去思考、理解、判断。阅读中,孩子们充分感受到读懂一本书的快乐,又在情感和认知上引起了共鸣——毕竟,大部分孩子都经历过“不应该”但的确“想拥有”的心理……阅读中这样的遇见,让孩子轻松消解了记忆中曾经的固执、焦灼,留下了关于“应该还”的坦荡率真。
  在设计这一教学活动时,我以电影图片展的方式,把故事画面呈现在孩子眼前,让孩子们在结伴行走中自由观察、尽情比较、大胆思考、充分交流,享受读图、说图的快乐,感受集体共读的愉悦和成就。
  活动目标
  1.乐于和同伴一起观察绘本,能用语言大胆表述自己对画面中细节变化的观察比较、推理和想象。
  2.发展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体验集体共读带来的乐趣。
  3.在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中初步形成对自己所喜欢的他人物品的正确态度。
  活动准备
  将绘本图片放大彩印,制作成有电影画面感觉的图片系列展; PPT课件;红色帽子1顶。
  活动过程
  1.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师:小朋友喜欢看电影吗?今天茅老师就带你们走进一个小小的电影世界,去看一个特别的故事。
  师:电影小世界到了。就在这里,让我们一起顺着箭头的方向,看一看,读一读这部小电影。
  引导幼儿有序观看绘本画面,教师与幼儿适当讨论,如,你在看什么?你看到了什么?这个电影小故事有趣吗?哪些地方有趣?等等。
  反思:创设的“电影世界”情境让孩子有了异于寻常的阅读新奇感,而放大的画面也让孩子在观察时易于捕捉细节,且与身边同伴或老师形成及时有效的评价互动。
  2.分享阅读发现,捕捉故事情节。
  师:看好了吗?看好了就坐到一起来,说说你看到的一些画面。
  讨论的问题参考如下。
  这个电影小故事你看懂了吗?你们看懂了什么?
  这是关于谁和谁的故事?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你为什么会这么想?
  反思:从自由阅读到集体交流,孩子们零散的阅读发现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与同伴们的发现一起互相补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不一样的观察、不一样的理解,在倾听中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了与单独阅读时不一样的提升。
  3.完整欣赏故事,集体共赏图文。
  师:这顶帽子到底是大鱼的还是小鱼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小鱼是怎么说的。
  阅读之前提出欣赏要求。
  师:如果在看的过程中,你有特别有趣的发现或者觉得有问题的地方,就喊“停”,那茅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这一段故事、这几幅图片。
  阅读后,针对孩子在阅读中的发现和疑问展开细节讨论。讨论的问题参考如下。
  你为什么觉得这一段很有趣?还有谁也觉得这段有趣?你的想法和她(他)一样吗?大家还有没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谁能帮助老师解答这个小朋友的疑问?你是怎么看图读懂这一段的?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
  很多故事都会告诉小朋友一些道理,你觉得这个故事可能要和小朋友分享什么道理呢?
  小结提升:原来小鱼的故事,也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故事啊!就像小朋友所说的那样——不是我的,我可以征求别人的意见用一会儿、玩一会儿,或者就是交换,最后还是要主动归还哟!
  反思:“孩子以为的故事”和“故事本来的样子”之间一定有区别。而展现这种区别,无关对错,只有对绘本故事文本的再次细细品读。在这个反复品读的过程中,图中的一系列细节、一连串情节,一再被放大观察、思考揣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读细节、品情节以及读懂故事中人物心理的成就和快乐。
  4.情境游戏体验:茅老师的新帽子。
  师:看看,这个帽子好玩吗?喜欢吗?这是你们的帽子吗?如果你想拿到这顶帽子戴着玩玩,你该怎么办?
  师:如果茅老师就是故事里的“大鱼”,你们这群小鱼会怎么编出不一样的“这不是我的帽子”的故事呢?我们来试试看,好吗?
  活动在情境游戏中自然结束。
  反思:故事中有生活,自然生活中就有故事。一旦遇见了故事,那么就应该鼓励、支持和帮助孩子参与到故事的理解和再创作中去。
其他文献
【摘要】一个人的“同课异构”作为探究有效教学的一种方式,就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教师的思维火花。笔者从学生实际出发,基于学情和班情的分析与把握,在小学美术《字的联想》一课教学设计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针对班级现状优化教学设计,真正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变”。  【关键词】同课异构 同中求“异” 异中求“变”  一、困惑——单调重复  沐浴着午后的阳光,漫步在美丽的校园,翻看着手机里学生的美术作品,
随着学前教育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教师成为幼教主力军。他们工作年限在5年以内,学历在大专及以上,有思考能力、有理想、有朝气、有热情、愿意探索和尝试,内心渴望被认可;但同时他们的教育实践经验还需要不断积累。如何基于新教师的特点进行一对一指导,我采用了“真——实——赏”的三步走策略。“真”即引导教师发现问题;“实”即引导教师边体验边反思,生成改进方案;“赏”即持续关注,欣赏教师将所知教育建议转化为工
幼儿时期的学前教育,对人一生具有奠基性作用,更决定了一个人未来发展和成长的底色。因此,幼儿教师这份职业的荣誉和责任也对其品格德行、人格修养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身上肩负的责任,不仅要按照国家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具有幼教特色的“好妈妈”,更要耐心、细致、有大爱,尊重和理解幼儿。  心有大爱——  幼儿教师师德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
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而规则是生硬的。一日生活中,有时出现幼儿违反规则的现象恰恰是由于教师不合理的活动安排引起了消极等待,为了约束消极等待中的好动幼儿,教师只能颁布生硬的规则。其实,如果教师如果能让幼儿自主建构规则、灵活运用规则、充分环境暗示,就能很好地化解幼儿好动与规则生硬间的矛盾,从而达到个性自由与社会化发展的和谐统一。  1.自主建构,提升规则意识  为了让参与游戏的幼儿能自主遵守规则,我们开
雾霾严重时,幼儿园通常会放假。为了让孩子们在家也能过得快乐而有意义,我园利用数字平台和微信公众号,指导家长在家里开展亲子互动活动。  一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前录制寓教于乐的亲子锻炼小视频,并把孩子们喜欢的一些体育游戏制作成动画片,上传到云端的数字校园平台或微信群。家长可以登录平台,和孩子一起观看微视频和动画片。同时,我们会提醒家长和孩子,雾霾期间如何保持适当的运动量。通过观看微视頻和体育游戏动
在成都,一所幼儿园在历史的因缘际会中,用百年绵延不断的时光,书写着中国学前教育人办园的“历史”和“精彩”。著名诗人流沙河在《锦城1947》中这样回忆她:“黑漆双扇大门住宅对面,一家著名的幼稚园,加拿大人创办于1914年,原属基督教会。门上有金字匾,英文为Canadian Center Kindergarten,中文为树基儿童学园。园内花木楼台十分精致,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令人歆羡。周末,门前一排漂
操场上孩子们围成一圈在玩丢手绢的游戏,一条黄色的薄纱替代了原来方方正正的手绢,拾到手绢的孩子奔跑着、追赶着,手中的薄纱如一片彩云,和着加油声、欢笑声一起在空中飞扬,飞扬!望着眼前的情景,时光仿佛倒流,手绢替代了纱巾,那是我童年的游戏,童年的欢乐。  丢手绢是上世纪每一个孩子都玩過、都喜欢,也都乐此不疲的音乐游戏,它是当年在延安保育院工作的鲍侃为孩子创作的儿歌,后经著名音乐家关鹤岩谱曲,传唱至今。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由于课时少,时间短,造成学生创新局限性大的现状。怎样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本文从大数据视野、大教育视线、云信息视界搜索儿童创新攻略,通过构建QQ平台进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的探究与实践,成效显著。  【关键词】主动学习,信息创新能力,构建QQ平台  如今,各类通讯平台大大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这样的数字化环境中,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革。  信息技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养成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目标作出了非常具体的描述,教师既需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也需要帮助幼儿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  案例中提到了“尊重孩子”,的确,教师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来换位思考,理解孩子。其实不光是琳琳,许多孩子都存在偏食挑食的情况,对营养水有抵触的心理。教师该如何突破,让孩子愿意尝试营养水呢?我拟定了几个小策略,希望将“被动”化为“主动”,对现状有所改
教育归根到底是围绕人来开展的。既然对人的认识是不分学科的,因此教育必然是整体的。尽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列出了五大领域——健康侧重于身心发展,语言侧重于交流和表达,艺术侧重于审美与创造,社会侧重于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科学侧重于理性和探究,但所有领域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教育的过程就是帮助幼儿完成自我成长的过程,是自然、生活、游戏的过程,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