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今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合作学习方式正顺应了这一需要,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它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课堂中有效的合作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性值得我们探索。
【关键词】合作;分工;看相;技巧;有效
自从美术课程改革以来,很多教师为了迎“合”新理念,体现“合作学习”的精神,都会在课堂上安排合作学习的环节,笔者听过几节的公开课,他们的合作是这样操作的:
现象一:一年级上册第22课《小小食品店》,这是一节综合与探索的课程,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是:用陶泥或橡皮泥做“食品”,摆在一起,开个小小食品店。授课老师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着重讲解捏造橡皮泥的方法,通过现场实操演示了一款学生最喜欢的汉堡包,学生很感兴趣也掌握方法。然后老师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一起制作食品店。一节课下来,大部分的学生制作的成品都是他们最爱吃的汉堡、饼干、蛋糕,作品的品种就几样。整节课下来教学任务是完成了,学生了掌握了技巧,但作品的单一性确实缺少“看相”。小组合作前没有给学生作品种类要求,在教师的角度看,40多个学生作品应该琳琅满目。但效果却相反,一年级的学生喜欢模仿,当几个同学围坐在一起的时候,没有任何作品要求时,他们就会相互模仿,你做什么我也做什么。
现象二:二年级下册第18课《花格子小牛》,这是一节设计与应用的色彩装饰课,学习活动的要求是:简要画出小牛的外形,并给它添画意见花格子衣裳。原本很简单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教师为了“看相”,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一只大的花格子牛,因为每个同学的想法不一样,结果在争论怎么样画格子好看,怎么涂颜色好看,在小组里商量浪费了很多时间,而且人多了,涂颜色就乱了,没有规律了。因为前面商量浪费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为了呈现效果只是随意把颜色涂满。到后面作品展示的时候效果就不太理想了。整个过程学生只是根据教师的要求“走”了一遍合作的形式,没有达到老师预期想象的效果。其实这是一节个性很强的课,应该自己画自己的,每个人表现不同的形式。
现象三:欣赏课,教师把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收集资料,然后再小组里汇报讨论,其中在讨论的过程中由于意见的不同意,出现了很多问题,学生知道,教师也发现了,但在小组汇报时,学生就把问题跳过了,报喜不报忧,教师也就把这个忽略了……
还有很多类似这样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就是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不清晰,没有注重效果,可以总结为两个字——形式,教师没有意识到合作学习的本质,只关注了合作这种形式。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或是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总结起来,也是两个字——有效。我们的教学活动要从有效作为起点,奔“有效”这样的结果出发。那么,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就要合理有效地安排合作这个环节,既要“看相”,又要有真正的效果,实现了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目的。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及基本要素
广义上的合作是当前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关注的一个热点,在不同领域又有其不同的内涵。在我们的教学中,笔者对“合作”理解是:合作是指学生之间之间通过团队的组建,讨论、交流、总结多方面的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协调努力,以实现共同目的、进度或价值的有序化过程。在教学中,建议教师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把握合作学习的实施,也就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合作认知、合作技能、合作情感、合作行为。
二、营造合作的氛围
在美术课中,当学生单独一个人难以完成时,例如作品的体积或面积较大,需要同伴帮忙,为了在短短的课堂40分钟内完成,我们就会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
小组成员的合作机制来源于他们对合作学习的认识,教师可以常识提出几个合作学习的理由,告知大家为什么实行合作学习的意义:合作学习的学生能在組员那里学到更多东西,拓展了自己的知识和思维,合作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与组里的人群交流和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目标,合作学习使课堂变得更加有趣,有“看相”,工具、材料也可以相互借鉴使用,节约材料,合理利用资源。
在课堂中,怎样有效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呢?美术合作学习中的桌椅摆放位置,一般通过二至四张桌子拼摆在一起,学生围着坐,是营造合作氛围的手段之一。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课题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三、正确引导,合理分工
小组合作是小学美术教学中学习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有效的学习互动方式,因此小组的创建显得非常重要。
1.小组人数不宜过多
在小学阶段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心智发展普遍不成熟,尚未掌握合作学习的正确态度,如果小组规模大,小组建设就会遇到困难,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合作学习。我们在组建小组的时候,规模控制在四至六人,并在其中选好一个小组负责人。低年级阶段我们可以为学生做好前期工作,高年级的可以学生可以自主完成。
2.认识自我,合理分工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识自我,并选择合适自己的角色,我们要教会学生们分工。教师要帮助学生们明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需要一个组长,组长一般是在组员之间推选,他的职责是在大家意见无法统一时根据具体情况定断,做出最后的活动总结汇报,还要根据组员的特点分配具体的任务。在合作学习中每位组员学生要明确自己的任务,整体布局的规划、画、涂色、剪、黏贴……这些具体的事情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选择。
湘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第六课《海底世界》,这是笔者上的一节公开课,这节课为了呈现效果,有“看相”,笔者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完成一幅0.4m×0.8m的长条画。由于画作比平时的练习打很多,采用了分组合作完成的形式,6人一个小组。当笔者讲完课之后,就让小组之间先商量分工情况,谁负责画海草,谁负责画什么鱼,谁负责画珊瑚、海草、石头,谁负责画海洋其它的生物,谁负责涂色等等,安排好各任务就开始马上动手。由于分好工,学生各负其责,一节课的时间把一张纸画得满满的,可能从整体的布局上还欠缺了中心和重点的主体关系。所以在作品点评的时候笔者着重讲了这点,也提醒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成功点和不足点,以后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加以修正。但对于二年级来说以后多锻炼,体会到合作的好处,之后就会安排好画面的效果。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 四、明确合作目标及小组任务
明确的合作目标是团队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合作任务的前提,小组明确目标时,就要发挥各组员的最大力量。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科书的内容说明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例如,本节课学生在合作过程中需要收集并提供哪些信息?小组合作为了完成目标用什么工具、什么材料才能更好地表达主题内容?小组在合作过程中,要完成一幅比较大的作品时,各组员之间根据能力进行分工,各施其责。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目标的同时,也就落实了各合作小组的学习任务,这个学习任务由组长带领组员商量拆成几项小的任务,再按实际能力分派给每个组员。
面对组内的合作任务,组员应根据各自的认知水平、操作材料及操作能力,进行合理而明确的分工,把具体的工作任务落实到每个同学身上,做到人人参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合作学习,让他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减少了学习差距,也减少了影响课堂纪律。
五、合作交流技巧
有效的小组合作需要小组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朝着共同目标达到有效的沟通。讨论交流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合作学习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漫无边际地随意讨论。因而,教师要清楚地告诉学生讨论交流的目标,包括讨论的内容、范围、方向等。通常,讨论的内容很多来源于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或者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还要注意传授学生讨论的方法。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到:先独立思考,总结自己想发言的内容,而后在小组里发表意见,学会倾听组员的发言,然后再进行讨论交流,组长要负责记录和总结。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从而得出结论。
小组成员之间还要学会互相帮助,在讨论交流或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带动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也可以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要主动帮助能力弱的学生。这种帮助可以是口头的建议或适当的示范,使能力弱的学生在认识自己不足的同时找到改进的方法,而且接受帮助后,他们会迫切地希望“一展身手”为小组做些贡献。在这样的互助氛围下,会逐渐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才能体会到“最伟大的力量,就是同心合力。”
六、成果与评价
作品评价的环节,对合作学习的评价与一般评价有所不同,可以先让小组里推选组员对作品进行一个讲解。教师接着再给作品总体评价,同时也要对参与合作的成员进行评价,点评作品中的亮点是谁的创意……最后教师做一个总结,作品的精彩呈现,是有赖于学生们的集体智慧。学生在评价环节逐渐发现自己在合作群体中的作用,特别是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体现了成就感,体会集体力量的强大。
我们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在需要进行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坚持下来,学生就会逐渐会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合作学习的要点与技巧,在合作学习的道路上达到成效。
有效的合作学习的好处有很多,在美术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实现了资料的共享,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取长补短,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徐健.小學美术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合作;分工;看相;技巧;有效
自从美术课程改革以来,很多教师为了迎“合”新理念,体现“合作学习”的精神,都会在课堂上安排合作学习的环节,笔者听过几节的公开课,他们的合作是这样操作的:
现象一:一年级上册第22课《小小食品店》,这是一节综合与探索的课程,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是:用陶泥或橡皮泥做“食品”,摆在一起,开个小小食品店。授课老师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着重讲解捏造橡皮泥的方法,通过现场实操演示了一款学生最喜欢的汉堡包,学生很感兴趣也掌握方法。然后老师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一起制作食品店。一节课下来,大部分的学生制作的成品都是他们最爱吃的汉堡、饼干、蛋糕,作品的品种就几样。整节课下来教学任务是完成了,学生了掌握了技巧,但作品的单一性确实缺少“看相”。小组合作前没有给学生作品种类要求,在教师的角度看,40多个学生作品应该琳琅满目。但效果却相反,一年级的学生喜欢模仿,当几个同学围坐在一起的时候,没有任何作品要求时,他们就会相互模仿,你做什么我也做什么。
现象二:二年级下册第18课《花格子小牛》,这是一节设计与应用的色彩装饰课,学习活动的要求是:简要画出小牛的外形,并给它添画意见花格子衣裳。原本很简单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教师为了“看相”,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一只大的花格子牛,因为每个同学的想法不一样,结果在争论怎么样画格子好看,怎么涂颜色好看,在小组里商量浪费了很多时间,而且人多了,涂颜色就乱了,没有规律了。因为前面商量浪费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为了呈现效果只是随意把颜色涂满。到后面作品展示的时候效果就不太理想了。整个过程学生只是根据教师的要求“走”了一遍合作的形式,没有达到老师预期想象的效果。其实这是一节个性很强的课,应该自己画自己的,每个人表现不同的形式。
现象三:欣赏课,教师把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收集资料,然后再小组里汇报讨论,其中在讨论的过程中由于意见的不同意,出现了很多问题,学生知道,教师也发现了,但在小组汇报时,学生就把问题跳过了,报喜不报忧,教师也就把这个忽略了……
还有很多类似这样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就是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不清晰,没有注重效果,可以总结为两个字——形式,教师没有意识到合作学习的本质,只关注了合作这种形式。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或是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总结起来,也是两个字——有效。我们的教学活动要从有效作为起点,奔“有效”这样的结果出发。那么,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就要合理有效地安排合作这个环节,既要“看相”,又要有真正的效果,实现了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目的。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及基本要素
广义上的合作是当前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关注的一个热点,在不同领域又有其不同的内涵。在我们的教学中,笔者对“合作”理解是:合作是指学生之间之间通过团队的组建,讨论、交流、总结多方面的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协调努力,以实现共同目的、进度或价值的有序化过程。在教学中,建议教师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把握合作学习的实施,也就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合作认知、合作技能、合作情感、合作行为。
二、营造合作的氛围
在美术课中,当学生单独一个人难以完成时,例如作品的体积或面积较大,需要同伴帮忙,为了在短短的课堂40分钟内完成,我们就会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
小组成员的合作机制来源于他们对合作学习的认识,教师可以常识提出几个合作学习的理由,告知大家为什么实行合作学习的意义:合作学习的学生能在組员那里学到更多东西,拓展了自己的知识和思维,合作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与组里的人群交流和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目标,合作学习使课堂变得更加有趣,有“看相”,工具、材料也可以相互借鉴使用,节约材料,合理利用资源。
在课堂中,怎样有效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呢?美术合作学习中的桌椅摆放位置,一般通过二至四张桌子拼摆在一起,学生围着坐,是营造合作氛围的手段之一。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课题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三、正确引导,合理分工
小组合作是小学美术教学中学习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有效的学习互动方式,因此小组的创建显得非常重要。
1.小组人数不宜过多
在小学阶段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心智发展普遍不成熟,尚未掌握合作学习的正确态度,如果小组规模大,小组建设就会遇到困难,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合作学习。我们在组建小组的时候,规模控制在四至六人,并在其中选好一个小组负责人。低年级阶段我们可以为学生做好前期工作,高年级的可以学生可以自主完成。
2.认识自我,合理分工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识自我,并选择合适自己的角色,我们要教会学生们分工。教师要帮助学生们明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需要一个组长,组长一般是在组员之间推选,他的职责是在大家意见无法统一时根据具体情况定断,做出最后的活动总结汇报,还要根据组员的特点分配具体的任务。在合作学习中每位组员学生要明确自己的任务,整体布局的规划、画、涂色、剪、黏贴……这些具体的事情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选择。
湘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第六课《海底世界》,这是笔者上的一节公开课,这节课为了呈现效果,有“看相”,笔者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完成一幅0.4m×0.8m的长条画。由于画作比平时的练习打很多,采用了分组合作完成的形式,6人一个小组。当笔者讲完课之后,就让小组之间先商量分工情况,谁负责画海草,谁负责画什么鱼,谁负责画珊瑚、海草、石头,谁负责画海洋其它的生物,谁负责涂色等等,安排好各任务就开始马上动手。由于分好工,学生各负其责,一节课的时间把一张纸画得满满的,可能从整体的布局上还欠缺了中心和重点的主体关系。所以在作品点评的时候笔者着重讲了这点,也提醒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成功点和不足点,以后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加以修正。但对于二年级来说以后多锻炼,体会到合作的好处,之后就会安排好画面的效果。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 四、明确合作目标及小组任务
明确的合作目标是团队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合作任务的前提,小组明确目标时,就要发挥各组员的最大力量。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科书的内容说明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例如,本节课学生在合作过程中需要收集并提供哪些信息?小组合作为了完成目标用什么工具、什么材料才能更好地表达主题内容?小组在合作过程中,要完成一幅比较大的作品时,各组员之间根据能力进行分工,各施其责。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目标的同时,也就落实了各合作小组的学习任务,这个学习任务由组长带领组员商量拆成几项小的任务,再按实际能力分派给每个组员。
面对组内的合作任务,组员应根据各自的认知水平、操作材料及操作能力,进行合理而明确的分工,把具体的工作任务落实到每个同学身上,做到人人参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合作学习,让他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减少了学习差距,也减少了影响课堂纪律。
五、合作交流技巧
有效的小组合作需要小组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朝着共同目标达到有效的沟通。讨论交流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合作学习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漫无边际地随意讨论。因而,教师要清楚地告诉学生讨论交流的目标,包括讨论的内容、范围、方向等。通常,讨论的内容很多来源于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或者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还要注意传授学生讨论的方法。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到:先独立思考,总结自己想发言的内容,而后在小组里发表意见,学会倾听组员的发言,然后再进行讨论交流,组长要负责记录和总结。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从而得出结论。
小组成员之间还要学会互相帮助,在讨论交流或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带动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也可以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要主动帮助能力弱的学生。这种帮助可以是口头的建议或适当的示范,使能力弱的学生在认识自己不足的同时找到改进的方法,而且接受帮助后,他们会迫切地希望“一展身手”为小组做些贡献。在这样的互助氛围下,会逐渐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才能体会到“最伟大的力量,就是同心合力。”
六、成果与评价
作品评价的环节,对合作学习的评价与一般评价有所不同,可以先让小组里推选组员对作品进行一个讲解。教师接着再给作品总体评价,同时也要对参与合作的成员进行评价,点评作品中的亮点是谁的创意……最后教师做一个总结,作品的精彩呈现,是有赖于学生们的集体智慧。学生在评价环节逐渐发现自己在合作群体中的作用,特别是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体现了成就感,体会集体力量的强大。
我们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在需要进行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坚持下来,学生就会逐渐会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合作学习的要点与技巧,在合作学习的道路上达到成效。
有效的合作学习的好处有很多,在美术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实现了资料的共享,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取长补短,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徐健.小學美术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