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的重要思想,倡导要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在做中学习,手脑并用,通过实践获得知识,进而用知识指导实践。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众多教育工作者们愈发意识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在本文中,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契合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针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浅谈了几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动手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动手与学习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了维持课堂纪律或追求更快的教学进度,常常忽视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这一重要内容,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高,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当代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将解放其双手,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
一、引入生活问题,激活内驱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是学生完成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与引导者,应当善于创设出有利于学生意义构建的学习情境。因此笔者认为,为了让教学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教师首先应当创设出合适的教学氛围,形成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通过引入生活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调动其自在驱动力,为动手操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笔者在对六年级上册《百分数》这一节的内容进行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认识百分数,笔者首先引入了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平时都喜欢吃各种各样的小零食,大家有没有发现,在零食包装袋的背面,有一个营养成分表,列出了每100克食品当中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的含量,而这些含量大都是用百分数表示的。”紧接着笔者拿出了事先准备的威化饼干的包装袋进行展示,学生们可以明显发现,在营养成分表中脂肪的含量是最高的,达到了65%。于是笔者讲到:“大家是否还知道生活中百分数的其他身影呢?”学生们经过思考,提出了饮料瓶上的中奖率是50%,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等出现百分数的情形。紧接着笔者提问道:“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百分数是怎么得来的吗?”学生们大都摇摇头,笔者由此展开了新课内容的讲解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动手操作。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引入生活中的问题,成功创设出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实现了教学生活化。同时,把生活题材引入到教学中来,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鼓励自主探究,发展思维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核心就在于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新课标教学要求强调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笔者认为,想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框架和方向,然后让学生自由的展开探究与学习,发展自身的思维。
比如笔者在对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节内容进行教学时,在讲完基础知识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实践作业:学生们需要每4到6人自由结成一个小组,然后根据本节内容所学的知识,利用切割拼补等技巧,测量并计算出校园内形状如下图所示的一块绿地的面积。首先学生们需要对这个多边形绿地的每一条边长及夹角的角度进行测量,最终测量结果如下图标注所示。根据测量结果,每个小组都计算出了这块绿地的面积,当然计算方法不尽相同,例如有的小组将这一多边形分成了两个边长为3的等边三角形与一个长为8,宽为3的长方形;有的小组将其分成了两个等腰梯形;还有的小组则补全这个多边形为一个长方形,然后用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四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得到了最終的结果。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自主探究,成功促进学生们掌握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方法去组合图形的面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抽象知识规律,指导归纳
想要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与归纳。笔者认为,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也应当凸显自身的引导作用,教师在学生完成动手实践后,应当善于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自身的能力。
比如笔者在对六年级上册《圆》这一节的内容进行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认识了圆的特征以及定义,紧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尝试利用圆规做出一个圆。根据圆的定义再结合实践操作,学生们都发现,想要画出一个圆必须首先取得圆心和半径,而圆规的其中一端可以起到固定圆心的作用,带有铅笔的另一端则可以围绕圆心作圆,两端的距离恰好是圆的半径。紧接着笔者让学生们互相比较一下所作的圆,大小是否相同呢?学生们都摇摇头,笔者继续问道:“为什么大家画的圆大小都不相同呢?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学生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随后学生们发现,调整圆规两端的距离可以改变所作圆的大小,因此圆的大小应该与半径有关。最后笔者总结道:“没错,圆的半径越大,则面积越大,周长越大;反之,则面积越小,周长越小。”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引导他们抽象出了具体的知识规律,高效达成了教学目标,真正实现了在动手中学习。
四、调整操作步骤,学会反思
建构主义理论中提到,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反省的互动过程。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当学会并善于反思,在每次动手操作活动结束后,反思教学效果,并适当地调整操作步骤,从而使下次动手操作活动取得更佳的效果。
比如笔者在对五年级下册《折现统计图》这一节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学安排为:初步感知——动手制作——比较认识——分析应用,大体思路为:首先向学生们介绍基础知识,然后放手让他们进行动手操作,最后再进行分析与总结。动手操作的内容主要是根据题目信息,自主选择用条形统计图或者是折现统计图进行描述。然而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非常迷茫,不知道到底应当用哪种统计图,因而随机选择,导致操作效率很低。笔者反思发现,应当首先对这两种统计图进行比较认识,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促进他们在操作过程中体会两种的区别并学会选择适合的统计图。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对实际教学的效果进行反思,找到了教学设计当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今后更好的完善自我。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把握上述“引入生活问题”“鼓励自主探究”“抽象知识规律”“调整操作步骤”等要点,能够成功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动手学习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在动手过程中自主学习,提升素质。
参考文献:
[1]陈金仙.小学数学动手能力的培养初探[J].学苑教育,2018,000(006):57-57.
[2]卢翠贤.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引导学生动手能力的探讨[J].读与写(教师),2019,000(012):1-1.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动手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动手与学习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了维持课堂纪律或追求更快的教学进度,常常忽视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这一重要内容,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高,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当代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将解放其双手,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
一、引入生活问题,激活内驱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是学生完成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与引导者,应当善于创设出有利于学生意义构建的学习情境。因此笔者认为,为了让教学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教师首先应当创设出合适的教学氛围,形成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通过引入生活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调动其自在驱动力,为动手操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笔者在对六年级上册《百分数》这一节的内容进行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认识百分数,笔者首先引入了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平时都喜欢吃各种各样的小零食,大家有没有发现,在零食包装袋的背面,有一个营养成分表,列出了每100克食品当中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的含量,而这些含量大都是用百分数表示的。”紧接着笔者拿出了事先准备的威化饼干的包装袋进行展示,学生们可以明显发现,在营养成分表中脂肪的含量是最高的,达到了65%。于是笔者讲到:“大家是否还知道生活中百分数的其他身影呢?”学生们经过思考,提出了饮料瓶上的中奖率是50%,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等出现百分数的情形。紧接着笔者提问道:“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百分数是怎么得来的吗?”学生们大都摇摇头,笔者由此展开了新课内容的讲解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动手操作。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引入生活中的问题,成功创设出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实现了教学生活化。同时,把生活题材引入到教学中来,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鼓励自主探究,发展思维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核心就在于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新课标教学要求强调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笔者认为,想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框架和方向,然后让学生自由的展开探究与学习,发展自身的思维。
比如笔者在对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节内容进行教学时,在讲完基础知识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实践作业:学生们需要每4到6人自由结成一个小组,然后根据本节内容所学的知识,利用切割拼补等技巧,测量并计算出校园内形状如下图所示的一块绿地的面积。首先学生们需要对这个多边形绿地的每一条边长及夹角的角度进行测量,最终测量结果如下图标注所示。根据测量结果,每个小组都计算出了这块绿地的面积,当然计算方法不尽相同,例如有的小组将这一多边形分成了两个边长为3的等边三角形与一个长为8,宽为3的长方形;有的小组将其分成了两个等腰梯形;还有的小组则补全这个多边形为一个长方形,然后用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四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得到了最終的结果。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自主探究,成功促进学生们掌握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方法去组合图形的面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抽象知识规律,指导归纳
想要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与归纳。笔者认为,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也应当凸显自身的引导作用,教师在学生完成动手实践后,应当善于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自身的能力。
比如笔者在对六年级上册《圆》这一节的内容进行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认识了圆的特征以及定义,紧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尝试利用圆规做出一个圆。根据圆的定义再结合实践操作,学生们都发现,想要画出一个圆必须首先取得圆心和半径,而圆规的其中一端可以起到固定圆心的作用,带有铅笔的另一端则可以围绕圆心作圆,两端的距离恰好是圆的半径。紧接着笔者让学生们互相比较一下所作的圆,大小是否相同呢?学生们都摇摇头,笔者继续问道:“为什么大家画的圆大小都不相同呢?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学生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随后学生们发现,调整圆规两端的距离可以改变所作圆的大小,因此圆的大小应该与半径有关。最后笔者总结道:“没错,圆的半径越大,则面积越大,周长越大;反之,则面积越小,周长越小。”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引导他们抽象出了具体的知识规律,高效达成了教学目标,真正实现了在动手中学习。
四、调整操作步骤,学会反思
建构主义理论中提到,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反省的互动过程。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当学会并善于反思,在每次动手操作活动结束后,反思教学效果,并适当地调整操作步骤,从而使下次动手操作活动取得更佳的效果。
比如笔者在对五年级下册《折现统计图》这一节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学安排为:初步感知——动手制作——比较认识——分析应用,大体思路为:首先向学生们介绍基础知识,然后放手让他们进行动手操作,最后再进行分析与总结。动手操作的内容主要是根据题目信息,自主选择用条形统计图或者是折现统计图进行描述。然而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非常迷茫,不知道到底应当用哪种统计图,因而随机选择,导致操作效率很低。笔者反思发现,应当首先对这两种统计图进行比较认识,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促进他们在操作过程中体会两种的区别并学会选择适合的统计图。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对实际教学的效果进行反思,找到了教学设计当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今后更好的完善自我。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把握上述“引入生活问题”“鼓励自主探究”“抽象知识规律”“调整操作步骤”等要点,能够成功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动手学习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在动手过程中自主学习,提升素质。
参考文献:
[1]陈金仙.小学数学动手能力的培养初探[J].学苑教育,2018,000(006):57-57.
[2]卢翠贤.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引导学生动手能力的探讨[J].读与写(教师),2019,000(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