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阳光的味道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悲剧人物和反面人物,在分析这些人物时,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也就是说,要读出人物的真性情,追寻人物气质与精神的闪光;读出生命的缺憾,追寻自我意识与生命意识的觉醒;读出人性的弱点,追寻人格的健全与心理的成熟;读出悲天悯人的情怀,追寻内在的自我与外在生存环境的和谐。
  《美国教师讲〈灰姑娘〉的案例》(《中国德育·第叁卷》2008年第11期)曾载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老师: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后妈, 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它的孩子。
  与这位美国教师相比,中国的教师大多会以憎恶的表情,或直接或间接地引导学生总结出灰姑娘后母的形象:自私、狠毒、邪恶。更有甚者,还要把灰姑娘的后母变成邪恶的象征。殊不知,这极有可能在学生善良的心灵里埋下仇恨、敌对的种子,他们会想当然地认为这个世界本身就存在着不公,存在着不可救药的邪恶,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将来不能站在理性的高度上思考问题,把一切的苦难、悲剧及不公都归结于客观的世界。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
  基于某些理念,我以为,应当特别关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悲剧人物及反面人物的价值导向,在阅读相关文本,理解这些角色形象的时候,特别需要我们读出阳光的味道。
  一、要读出人物的真性情,追寻人物气质与精神的闪光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悲剧形象的美往往更多地表现为人物自身性情的真善美。
  读《红楼梦》,最吸引我们的便是宝黛的爱情悲剧,细细品读,你会发现彼此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爱情红线牵在宝玉和黛玉之间,这种爱情是没有世俗基础的,没有功名,没有利益,是最纯粹的、最本质的,只有彼此的互相吸引。如果只是引领着学生冷眼看着这种纯粹的爱情淹没在世俗之中漩涡中,凭借着阅读表象就说黛玉为人无器量、刻薄、多愁善感,这种悲剧是一种必然的话,那么作品本身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
  因此,我们更应当引领着学生透过这种表象去窥测人物的内心,黛玉外在多愁小气又何尝不是源自她内心深刻的自卑,又何尝不是为了维护高贵的自尊,又何尝不是她对爱情理想的深沉的担忧。凭她的冰雪聪明,她能不知道这场爱情的艰难吗?即便如此,她仍怀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忐忑,以弱不禁风的姿态努力地抗争着。
  反思我们的现实生活,当我们并不比黛玉更单薄的时候,在精神与物质之间徘徊的我们,是不是更多的选择了向物质屈服呢?因此,我们读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双双殉情,内心总是怀着一种尊敬,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我们情不自禁为她的血性与刚强所倾倒,读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更多的为其果决与勇敢而惊叹。
  二、要读出生命的缺憾,追寻自我意识与生命的觉醒
  亚历士多德说:人的价值不在于生存,而在于觉醒。《窦娥冤》中的窦娥呼天抢地的一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让我们惊讶于一个勤劳本分,恪守妇道,甚至原本有些逆来顺受的窦娥,在命运的强逼下所爆发出的反抗的力量。
  她将反抗的矛头直指这个在封建社会有着别样深意的“天地”,痛斥和指责了整个封建专制制度及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窦娥从自己个人的命运出发,观照到整个社会,她终于彻彻底底地觉悟了,原来一切社会不公的根源都在那个“天”。
  窦娥确属冤死,这样一个集善良孝顺等美德于一身的传统女性,生命之花悲惨地凋零,关汉卿塑造这个典型的目的恐怕不仅仅是让你扼腕叹息,我们由这个典型看到更多的应该是:生命有时会因有缺憾而更加完美,生命是上苍的赐予,更是自我的塑造,而生命又是在不断的自我觉醒中完成塑造。
  窦娥的形象固然是高大的,可即使是鲁迅笔下的卑微而麻木的阿Q,我们依然能看到生命本身对生存的要求,一种想改变自身命运的强烈愿望让阿Q不断反抗,他居然革命了,虽然他革命的出发点和方式方法让人不齿,但这种人性最本质的、想要改变自身不幸命运的生存意识是不能被否定的。
  在阅读作品的时候,当我们把目光紧紧地盯在某个人物的身上,往往会产生某种偏执,这时就需要我们换种方法,站在全局或者宏观的角度去考量,才能形成对人物更深刻更客观的理解。
  三、要读出悲天悯人的情怀,追寻内在的自我与外在的和谐
  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极度金钱欲的吝啬鬼形象,金钱已经成为他的全部信仰,在他的字典里没有亲情、友情、爱情,妻子生病,他首先想到的是破费钱财,女儿生日,他只比平常多添一支蜡烛,不仅如此,就连他自己也过着苦行僧般的俭朴生活。
  作品让我们见识到了葛朗台的几近病态的贪婪,对这种人物,我们何来的悲悯?可是当我们回到18世纪的法国社会现实中去,我们就会发现,法国大革命后,君主封建专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震撼了整个欧洲的政治秩序,资产阶级刚刚登上政治舞台,尚未站稳脚跟,他们急需自己迅速强大起来,他们疯狂地敛财,血腥地占有,是金钱让他们获得了尊重、荣耀和地位,金钱一旦失去,对他们而言就是失去了灵魂,甚至是活着的全部意义,他们不仅是金钱的奴隶,更是借着金钱的坚硬铠甲,来掩饰自己极度脆弱而空虚的心灵。
  人在外在的环境的压迫下原来是如此的不堪一击,这又怎么让人不心生悲悯呢。从作品人物再观照到我们自己,当外在的生存环境风云变幻,我们是不是也要叩问自己的灵魂:那方纯净的处女地是否蒙上了现实的阴影呢?
  读出阳光的味道就是要求我们教育者对作品形象能正确的审美,要求我们在对作品形象进行解读的时候不扭曲、不变形,用充满理性的眼光和人文的精神去关怀生命,关照心灵。
  读出阳光的味道,就是用来自心灵的阳光照亮人性及生命阴暗的角落,用耀眼的光芒扫去天空的阴霾,我想,此后,那一股股温暖的清泉,将会在我们的生命之河中汩汩流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西藏民族中学(226011)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中应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学会方法,培养语感,亲近文本,进行理解性朗读。不能流于形式,只是让学生蜻蜓点水式的匆匆读过,被动参与,缺乏与文本、作者的心灵碰撞,使“朗读”流于形式,走了过场。  一、重视朗读教学,莫让朗读受冷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不少
期刊
那是一次意外的作文之旅。那周的作文题目是“阳光路上”,本来和两个班的孩子约定:如果上次作文写得好的话,就带他们出校门走走。受清明假期的影响,这个“走走”竟是一拖再拖,孩子们也不再提,连我也觉得就蒙混过关,算了吧。  那天如往常一样,上午是初二5班的作文课。我先出示题目,然后再分析可以写些什么。同学们有的说写自己如何成长的,有的说写自己某次懂得了一个道理,有的说可以写亲情,有的说写友情、师生情……讨
期刊
【教学设想】  《都市精灵》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随笔,作者舒乙在文中传达了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语言清新、典雅,但思想较为深邃,不容易把握住文本隐含的主旨。所以在设计1课时力求改变单一的讲练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问题引领来优化课堂教学,通过情景体验来把握文本主旨。  【教学目标】  (1)抓住描写都市精灵的重点句进行赏析。  (2)通过对比手法体会作者感情,理解作者观点
期刊
2011年《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文言文阅读与所有经典文本的阅读一样,都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时都应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思维和情感体验活动中,加深对文言文文本的理解、体验、感悟、思考等,接受文本中蕴涵着的美好情感的熏陶,获得文本中先人智慧的启迪,享受个性化阅读带来的审美愉悦”。与此同时,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理解、体验和审美感受等。那么,如何才能让个性化阅读永驻学生心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7~9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中有这样的文字:“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如此看来,有深刻的见解对作文的成功有着关键的作用,而要有深刻的见解,就必须有深刻的主题思想。  一、讴歌真善美,彰显高尚情操  古往今来,人类历史长河滔
期刊
中学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当好学生情感的引领者,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来体悟文中之情,“披情入文”以达到情感的共鸣。笔者根据十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发现,情景教学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关于如何创建情境教学,我浅薄地归纳了以下几个策略。  一、走进生活,丰富积累  “生活即教育”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他认为:
期刊
自主学习方式是为适应新课改要求而制定的全新教学方式。然而在开展自主学习中,由于在新课程理念理解和实践能力上存在差异,许多教师在课堂学习中主动放弃了主导地位,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了自由学习。  我们应该知道,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还只是一个初中生,他们的心智、学习能力还很有限,缺少教师的引导,很难做到凭借自身力量去实现学习目标,掌握应学习到的知识。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去处理好学与教、主体与主导间的
期刊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将目光放在教学课本内容与教学目标上,教师一人抱着书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台下的学生的思想却早已跑到九霄云外,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听课效果不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授课方式过于单调乏味。单纯的理论讲解与讲授会让学生倍觉抽象,难以理解,无法进入角色。因此,教师要意识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这一听课状态,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革新。教师应该根据语文科目的
期刊
杜甫的《望岳》入选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初中生对诗歌所抒发的不怕艰险、攀登绝顶的豪情壮志感受不深,总觉得跟以往学习过的主题诗文差不多,没有新颖之处。笔者以为教学《望岳》时,若能紧扣“落第”这个写作背景,与张继的《枫桥夜泊》进行拓展比较阅读,就能一下子拉近今日学生与唐代学子的距离,与千年诗圣对话,引发共鸣。  唐玄宗二十三年,杜甫赴洛阳应进士试,名落孙山。于是在赵、齐一带漫游,《望岳》就是诗人
期刊
中考作文要求“创新”,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在话题作文中,创新的最直观表现就是语言,语言是写作的最基本因素,是思想表达的重要工具。当前,学生作文的通病是语言缺乏创新,这必然导致作文出现千人一面、千口一词的弊病。  分析中考优秀作文,我们会发现,优秀作文往往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整散结合,或豪情满怀,或富有哲理,或激越昂扬,或朴实自然,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一篇文章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