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当好学生情感的引领者,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来体悟文中之情,“披情入文”以达到情感的共鸣。笔者根据十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发现,情景教学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关于如何创建情境教学,我浅薄地归纳了以下几个策略。
一、走进生活,丰富积累
“生活即教育”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他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让语文走进生活,就必须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相互结合,做到贴近生活,融入生活。
贴近生活是初中语文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教材所选课文,涉及古今中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生活空间。与此相适应,我们的教学也必须走进生活。如:七年级单元“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八年级单元“至爱亲情”等等,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德育的渗透,我们都必须首先融入生活,贴近生活。
二、借助教具,构建情境
以实物演示情境,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的情境。它可分为两种。一是真正的原型实物;二是模拟的替代实物。以实物创设情境,必须有一定的背景,考虑其整体性,形成真切感,教学效果就较为明显。
以图画、多媒体教具再现情境。我们可以运用图画、录像、演示等教学手段,或通过讲述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给学生提供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思维,并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他们进入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
以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进行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通过音乐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
三、侧重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情境教学要以发展思维为重点,着眼创新性。
1.在质疑中培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平时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初中生天性好奇,抱有很强的求知欲,对于课本中的观点说法,往往去寻找一种独立的见解,甚至朝着教师讲的和书本写的不同方向大胆质疑。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并进行相应指导。学生的观点独到,教师应继续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挖掘深度,思维的独特性会继续发展。反之,教师也应给予鼓励和肯定,营造创新的氛围,提供求异思维的土壤。
2.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新能力源于学生兴趣之上的奇思妙想。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和分析,产生联想、想象,扩大视野,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产生新的看法和思维,从而获得新的收获和成功。我们要竭力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开展创新思维活动,让学生通过奇思妙想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拥有知识和思想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强化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思维。
四、学科联动,教学互补
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学科间知识交叉日益紧密的今天,各学科知识呈现出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综合性趋势。初中语文教学加强学科间知识的联动,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必然要求。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如语文与历史的联系特别紧密,正所谓“文史不分家”。语文课堂中中引用大量历史典故,其主要目的就在于运用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历史知识与语文知识的相互融合,增加对经典诗歌和文学名著的理解,最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教学目标的实现。
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呢?笔者仅就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感受浅谈如下。
第一,要创设语文生活化情境,处理好生活化与人文性的关系。语文生活化情境教学,就是要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近,强调对“生活的回归”,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使知识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而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充满人文关怀的东西。设置情境,要让生活走进课堂,再将课堂引向生活,注重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促进语文教学生活化和人文性的融合。
第二,要创设问题类情境,处理好科学性与工具性的关系。语文的工具性价值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语言这个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准确理解别人,表达自己。正像使用其他工具的技能从训练中获得一样,语文能力也得从训练中来。因此,说到底,语文教学实质上就是一种语文能力训练。创设问题类情境教学,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在相似的语境中感受问题,学会借问题引发思考,又在思考中发现问题,使问题与思考产生良性互动,以此培养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思维能力。
第三,要创设语文活动类情境,处理好真实性与虚拟性的关系。语文活动类情境教学,包括阅读、写作和文本研读。语文活动类情境教学是对现实生活的改造和概括,活动中的言行思想反映了学习主题。通过活动类情境教学,进行真实性与虚拟性的互换,能使学生体悟“知识”,在乐中学、感受中学。
吕淑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这样的课堂情境,根据初中语文课堂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披情入文”,开发学生个体资源,珍惜学生对作品的原初体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感受力和分辨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225001)
一、走进生活,丰富积累
“生活即教育”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他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让语文走进生活,就必须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相互结合,做到贴近生活,融入生活。
贴近生活是初中语文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教材所选课文,涉及古今中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生活空间。与此相适应,我们的教学也必须走进生活。如:七年级单元“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八年级单元“至爱亲情”等等,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德育的渗透,我们都必须首先融入生活,贴近生活。
二、借助教具,构建情境
以实物演示情境,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的情境。它可分为两种。一是真正的原型实物;二是模拟的替代实物。以实物创设情境,必须有一定的背景,考虑其整体性,形成真切感,教学效果就较为明显。
以图画、多媒体教具再现情境。我们可以运用图画、录像、演示等教学手段,或通过讲述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给学生提供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思维,并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他们进入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
以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进行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通过音乐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
三、侧重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情境教学要以发展思维为重点,着眼创新性。
1.在质疑中培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平时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初中生天性好奇,抱有很强的求知欲,对于课本中的观点说法,往往去寻找一种独立的见解,甚至朝着教师讲的和书本写的不同方向大胆质疑。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并进行相应指导。学生的观点独到,教师应继续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挖掘深度,思维的独特性会继续发展。反之,教师也应给予鼓励和肯定,营造创新的氛围,提供求异思维的土壤。
2.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新能力源于学生兴趣之上的奇思妙想。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和分析,产生联想、想象,扩大视野,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产生新的看法和思维,从而获得新的收获和成功。我们要竭力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开展创新思维活动,让学生通过奇思妙想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拥有知识和思想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强化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思维。
四、学科联动,教学互补
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学科间知识交叉日益紧密的今天,各学科知识呈现出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综合性趋势。初中语文教学加强学科间知识的联动,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必然要求。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如语文与历史的联系特别紧密,正所谓“文史不分家”。语文课堂中中引用大量历史典故,其主要目的就在于运用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历史知识与语文知识的相互融合,增加对经典诗歌和文学名著的理解,最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教学目标的实现。
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呢?笔者仅就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感受浅谈如下。
第一,要创设语文生活化情境,处理好生活化与人文性的关系。语文生活化情境教学,就是要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近,强调对“生活的回归”,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使知识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而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充满人文关怀的东西。设置情境,要让生活走进课堂,再将课堂引向生活,注重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促进语文教学生活化和人文性的融合。
第二,要创设问题类情境,处理好科学性与工具性的关系。语文的工具性价值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语言这个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准确理解别人,表达自己。正像使用其他工具的技能从训练中获得一样,语文能力也得从训练中来。因此,说到底,语文教学实质上就是一种语文能力训练。创设问题类情境教学,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在相似的语境中感受问题,学会借问题引发思考,又在思考中发现问题,使问题与思考产生良性互动,以此培养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思维能力。
第三,要创设语文活动类情境,处理好真实性与虚拟性的关系。语文活动类情境教学,包括阅读、写作和文本研读。语文活动类情境教学是对现实生活的改造和概括,活动中的言行思想反映了学习主题。通过活动类情境教学,进行真实性与虚拟性的互换,能使学生体悟“知识”,在乐中学、感受中学。
吕淑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这样的课堂情境,根据初中语文课堂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披情入文”,开发学生个体资源,珍惜学生对作品的原初体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感受力和分辨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22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