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越来越要求学生提高鉴赏古代诗文的能力,那就要求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人的价值,强化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给初中学生鉴赏古诗词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兴趣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掌握诗歌鉴赏的知识,如何正确地解答古诗鉴赏题,这是我们每个进行高考复习的老师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下面,试就诗歌鉴赏的技巧问题作一些探讨,以资高三复习时有所借鉴。
一、要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 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 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 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 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 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二、注意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
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进而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蕴含的意义。如陆游从小受到父辈爱国思想的教育,少年时又跟从爱国诗人曾几学诗,二十岁便抱定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志愿。他的爱国思想,不但在镇江、南郑抗敌前线十分高涨,在退居山阴期间,也很强烈,始终怀着忧国忧民之心,关心恢复大业。他不但在早年满怀爱国壮志,直到晚年仍然是壮心未已,在临终之前,还以著名的《示儿》诗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所以他的爱国诗词表现出了为国献身的英勇豪情和请缨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通过教师的介绍以及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对作家生平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那么学生就比较容易把握诗歌的风格、主旨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了。
三、注重区别作品风格,把握特色
这风格、这特色是从思想及语言运用方面上来说的,什么是浪漫主义(屈原、李白、苏轼等),什么是现实主义(杜甫、白居易等);什么是边塞派(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什么是山水田园派(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什么是豪放词派(苏轼、辛弃疾等),什么是婉约词派(柳永、李清照、姜夔等)……鉴赏者得有个系统的了解,即使对于同一作家,其作品语言特色也会不同,如李清照有个别词作写得很豪放,辛弃疾有个别词作却写得纤细婉转,因此我们要做到把握全体,区分特色。
李白的《静夜思》就没有一个“诗眼”但却脍炙人口千百年。还有,方言俗语,平易近人,写进诗句中,诗味也特浓。宋代女词家李清照,最精于此道。如她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顺畅、易懂,如叙“家常”,娓娓动听,倍觉亲切有味。用上一些方言俗语,更能增强地方色彩。
四、诗歌意境与生活情境的结合
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生活情境,从各自的生活经历中寻找相似的景特别是相似的情,在共鸣中加深对诗作的理解。比如笔者曾在课堂上讲自己有一天傍晚在乡村田间小路行走时,偶尔抬头发现夕阳洒金,山谷肃立,一下子捕捉到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这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想起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类似事例。当然在对具体某一首诗词进行鉴赏时,教师也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主动从记忆仓库中提取一些画面,与诗词产生共鸣。再现自己的感受自然比再现他人的感受容易,感受自然也更强烈,所以这样产生的美感,要超过单纯设身处地对诗歌意境的再现。
五、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张养浩《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直接抒发对统治者连征战或大兴土木而无视人民疾苦的痛恨之情。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托物言志: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人写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
此外,要注意培养学生积累一些有关古诗词鉴赏的语言风格的常用术语、诗词中的艺术形象类别等;注意培养学生多读、多思考、多积累优美古诗词名句的习惯;注意培养用同类型诗歌比较的习惯,这样,就能逐步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了。
当然,诗歌鉴赏教学的方法很多,教师各自有各自的经验和心得。愚以为,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够让古诗词鉴赏真正成为美的享受,让学生真正爱上古诗词,那就是成功的古诗词鉴赏教学。
一、要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 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 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 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 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 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二、注意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
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进而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蕴含的意义。如陆游从小受到父辈爱国思想的教育,少年时又跟从爱国诗人曾几学诗,二十岁便抱定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志愿。他的爱国思想,不但在镇江、南郑抗敌前线十分高涨,在退居山阴期间,也很强烈,始终怀着忧国忧民之心,关心恢复大业。他不但在早年满怀爱国壮志,直到晚年仍然是壮心未已,在临终之前,还以著名的《示儿》诗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所以他的爱国诗词表现出了为国献身的英勇豪情和请缨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通过教师的介绍以及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对作家生平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那么学生就比较容易把握诗歌的风格、主旨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了。
三、注重区别作品风格,把握特色
这风格、这特色是从思想及语言运用方面上来说的,什么是浪漫主义(屈原、李白、苏轼等),什么是现实主义(杜甫、白居易等);什么是边塞派(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什么是山水田园派(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什么是豪放词派(苏轼、辛弃疾等),什么是婉约词派(柳永、李清照、姜夔等)……鉴赏者得有个系统的了解,即使对于同一作家,其作品语言特色也会不同,如李清照有个别词作写得很豪放,辛弃疾有个别词作却写得纤细婉转,因此我们要做到把握全体,区分特色。
李白的《静夜思》就没有一个“诗眼”但却脍炙人口千百年。还有,方言俗语,平易近人,写进诗句中,诗味也特浓。宋代女词家李清照,最精于此道。如她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顺畅、易懂,如叙“家常”,娓娓动听,倍觉亲切有味。用上一些方言俗语,更能增强地方色彩。
四、诗歌意境与生活情境的结合
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生活情境,从各自的生活经历中寻找相似的景特别是相似的情,在共鸣中加深对诗作的理解。比如笔者曾在课堂上讲自己有一天傍晚在乡村田间小路行走时,偶尔抬头发现夕阳洒金,山谷肃立,一下子捕捉到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这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想起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类似事例。当然在对具体某一首诗词进行鉴赏时,教师也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主动从记忆仓库中提取一些画面,与诗词产生共鸣。再现自己的感受自然比再现他人的感受容易,感受自然也更强烈,所以这样产生的美感,要超过单纯设身处地对诗歌意境的再现。
五、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张养浩《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直接抒发对统治者连征战或大兴土木而无视人民疾苦的痛恨之情。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托物言志: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人写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
此外,要注意培养学生积累一些有关古诗词鉴赏的语言风格的常用术语、诗词中的艺术形象类别等;注意培养学生多读、多思考、多积累优美古诗词名句的习惯;注意培养用同类型诗歌比较的习惯,这样,就能逐步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了。
当然,诗歌鉴赏教学的方法很多,教师各自有各自的经验和心得。愚以为,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够让古诗词鉴赏真正成为美的享受,让学生真正爱上古诗词,那就是成功的古诗词鉴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