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活动情境创设原则探讨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w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物理课堂利用“情境创设”这样一个良好的教学手段有着非常重要的教学意义。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将枯燥的物理概念和公理融入生活化的情境之中,然后,再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索或互助学习等方式,可以解决学生对知识点的疑惑,从而在学生脑海中自然生成相关的公理和概念,并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以下笔者将以高中物理《弹力》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为例,就如何创设情境使物理教学更加生活化、更具探究性等来对情境创设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一、《弹力》课堂教学经典案例
  1.案例一:“射箭”游戏引入。
  由生活化的“射箭”小游戏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射箭受力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二:两种形变的概念和区别。
  首先,由教师演示用力拉弹性绳,要求学生对弹力绳出现的变化进行描述,导入“形变”这一概念。
  接着,教师下发若干橡皮泥和弹簧,由学生自主实验,并要求学生比较对橡皮泥和弹簧施力后,两者形状的先后区别,引出形变的两种形式以及差异。
  最后,要求学生用手指按压桌面,通过改变力度,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手指的形变,而没有感受到桌面的形变,产生了疑惑,激发了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时,教师可运用其他例子来放大形变,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弹力的相关结论。
  3.案例三:“弹力方向”教学演示。
  首先,由学生运用弹簧进行弹力的体验,要求学生用不同大小的力来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程度,初步建立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归纳出产生弹力的条件。
  接着,由教师演示“气球按压桌面”的实验,放大微小形变,使学生更加清晰的观察到弹力方向的变化,同时体现课本案例中提及的书本按压桌面的实验,并进行两者的对比。
  4.案例四:“胡克定律”探究实验。
  教师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来要求学生对“弹力和型变量的关系”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实验讲义来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数据记录以及数据分析三个步骤,最后根据所做的图像分析弹力和形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活动情境创设原则
  1.活动情境创设应该生活化。
  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无处不在。因此,课堂活动的情境应当充分利用实际生活资源,挖掘生活中的物理应用问题,通过呈现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問题的兴趣。
  例如,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生活中的一个有趣的小游戏——射箭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入。课前准备好若干游戏道具,让学生体验游戏的乐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同时也亲身感受射箭的过程,为课堂重点知识的学习奠定实践基础。在简短的游戏过后,笔者提问:“同学们手中的箭是受到什么力的作用飞出去的呢?这种力是怎样产生的?你能不能判断这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学生对与“力”相关的知识点立即充满兴趣,由此顺利地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
  在讲授“形变”这一概念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弹簧以及橡皮泥两个道具,要求学生通过拉伸或挤压等方式试着改变弹簧和橡皮泥的形状。学生经过实践发现,橡皮泥可以被捏成各种不同的形状,而弹簧在松手之后却总会恢复原来的形状。笔者这时开始分别介绍这两种形变的概念和不同点。接着,为了讲授弹力产生的条件,笔者又让学生用大小不同的力度挤压弹簧。学生发现力度越大,弹簧的形变程度越大,手的挤压疼痛感就越强,从而使学生理解了“接触和发生形变”是产生弹力的基本条件。
  又如,笔者在讲授“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还原趋势的方向相同”这一结论时,发现学生利用这一结论进行支持力和压力的方向判断存在困难,很难感受到生活中的很多微小形变现象,因此很难通过实践对这一结论进行验证并运用。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演示活动,使用肥皂水向空气中吹出各个方向上的肥皂泡,戴上手套准备将泡泡弹出,要求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仔细观察当肥皂泡与手的距离越来越近时,肥皂泡的运动方向是否是与手掌平面相垂直的,重力可忽略不计。接着笔者在泡泡的速度接近于0时,将泡泡弹出,让学生观察,力的方向是否垂直于手掌。为了使这一过程更加清晰,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泡泡与手之间距离越来越接近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垂直”的意思。两种方法的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这一结论的运用。这种生活情境的创设体现了课堂内容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2.活动情境创设应具有探究性。
  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在具体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学到知识、改善思考、提升能力。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实实在在的物理探究活动,学生的实践兴趣才能够被激发到最大化,进而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例如,笔者在讲授“弹力的方向”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弹力的变化方向,将教材中“书本挤压课桌”的教学案例换成了“气球挤压桌面”,放大微小形变,使学生对形变的观察更加直观。学生在这一实践过程中,能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书本或气球的形变情况,并通过自主探究以及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正确的方向,对概念和公理都有了正确的理解。
  教师在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探究并讨论出一个结论,在探究最终答案的过程中,如何测量实验所需的数据,如何对数据做合适的图像处理,并且能够根据图像分析出怎样的结论,都需要学生自主探究和摸索,只有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自主探究能力才能够得到最好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这一章节时,笔者通过具体的实验来引导学生理解影响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因素。首先由同学猜测“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纸片和金属片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哪一个会先落地”,学生根据直觉大多猜测为金属片先着地。笔者进行实际演示,结果显示为金属片先落地,猜测合理。接着,笔者再将这张纸片揉成一个纸团,这时学生们陷入思考:改变了纸张的形状,会对其下落速度有什么影响呢?笔者再次演示,结果显示为纸团比金属片更先落地,这一结果令学生的思维产生了冲击,促使学生开始思考能够影响自由落体运动的各种因素,物体的质量会对物体下落速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空气阻力呢?为了验证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笔者拿出真空牛顿管,由学生来演示物体在没有空气阻力情况下的下落速度大小,使问题层层推进。
  从众多教学实例中可看出,生活化且具有探究性的活动情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究兴趣,能够帮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概念以及公理生成的过程,并能够对知识做一定的升华和反馈,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发展情境教学是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创设贴近生活、真实可感的学习情境,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抽象的物理或数学模型问题的过程。生活情境的创设能够通过更加鲜活的形式将概念和公理呈现给学生。学生可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意识,投入活动情境之中,积极解决问题,通过自主分析以及组内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并获得相应的知识,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等各方面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冉 然)
其他文献
对话是课堂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沟通的主阵地。通过对话,学生能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对话,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摸清学生的“底”,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对话,可以促使学生的发现展示在更宽广的范围内,引起大家的关注,促进学生的深入学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话,并提升对话的质量。具体讲,对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展开。  一、在对话中沟通,让学生的想法更
期刊
一套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离不开适当的作业布置。作业形式可以有很多种,而有效作业的设计,需从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出发,帮助学生有效巩固课堂所学新知,进而成为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内在驱动力,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设计趣味作业,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趣味性元素可以是作业形式的创新。由于小学英语教材注重对学生英语基础能力的培养,所以课本原文的很多场景都取自于日常生活,所学词汇也与学生的日
期刊
所謂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学习情境之间存在的暂时性矛盾,通常表现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其实,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具有形形色色的原有认知结构。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他们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矛盾时,这个矛盾如同拦在学生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会给学生一定的干扰。但是,这种失衡
期刊
小学生普遍感到写作时“无话可写”,作文题一出,有的照抄人家习作,有的勉强写出枯燥无味的语句。众人皆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我们注重从丰富小学生写作内容入手,指導学生习作。  一、贴近生活,写出真情  根据农村小学生实际以及本地风俗习惯,可指导学生写熟悉的现实生活。如:农历正月十五农村有“闹元宵”的习俗,预先布置任务,指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观察思考:“闹元宵”的情景、传说与蕴含的道理,再让学生和家
期刊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理解,其实是一知半解。在“真分数”已经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的前提下,“假分数”如何鲜明地“独立”出来,成为分数家族中“个性鲜明”的一员?在单位“1”不够取的时候怎样理解?在生活中假分数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成为教学此课的一个重要的视点,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走进“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更多奥秘之中。  以下是笔者执教此课的部分教学设计:  1.唐
期刊
精彩的导入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但完美的结束语也可以让课堂教学意犹未尽,引起学生的无尽思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束语,构建精彩的语文课堂。  一、角色体验,加深领悟  小学生都喜欢表演,而教师在设计结束语的时候也可以用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来结束课堂教学。这样的结束语不仅能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角色体验的过程
期刊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文章,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正确认识红色文化的作用,积极采取措施发挥其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红色文化界定及表现形式  红色文化诞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不断发展壮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组成
期刊
说课,作为一种操作更方便、参与范围更宽泛、场地要求更随意的教研方式,得到了众多教研工作者的青睐。但很多教师在说课过程中存在着“六个缺少”,需要予以修正。  1.缺少“整合性”。很多教师在说课过程中,在“说教学目标”与“说教学重难点”时,将两个部分完全割裂开来。实际上,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是“源”和“流”的关系,教学重难点是教学目标的派生。  【修正方案】在说教学目标的同时点明重难点,或在说完教学目
期刊
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阵地,而决定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走向的因素很多,其中的思维品质至关重要,当学生拥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其思维能力就会自然得到提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以思维品质为抓手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丰富的思维活动中形成应有的思维品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向本质进发,锻造深刻的思维品质  学生的思维过程是隐性的,看不清也摸不着。浅层次的思维只是根据大脑中累积的
期刊
思维品质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思维训练的英语课堂必然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课堂。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如何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广大英语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笔者拟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谈谈如何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核心素养”为理念,扎实有效地开展小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  一、设置悬念,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悬念,即在原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设置悬而未解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