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小学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承担着小学生德育的重要责任。而且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启蒙阶段,所以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将针对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展开具体分析,并在获得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核心素养;策略
引言:道德与法治课堂有别于以往的品德与生活、社会等,其不但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还渗透了相当部分的法制观念教育。从课程名称和教材内容的变化可以认识到,我国在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方面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基于这种现实状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当积极发挥作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用更好的精神面貌拥抱学习和生活。
一、立足教材,深挖核心素养教育资源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应该融入小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的学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需要承担核心素養培养的主要责任。因此,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摆正自身位置,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给予学生正确的道德指引和法律指引。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道德和法律教学没有明确的考试标准,但却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随意进行。相反的,道德和法治课堂要合理的设置教学目标,做到每节课都有课堂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并藉此提高核心素养。为了确保目标设置环节的科学性,教师要对该课程进行深入学习,适当参考教师用书和传统教材,做到准确解读课程内涵。结合《教师教学用书》内容可以认识到,这本面向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真知灼见,经实践检验过的成功教学案例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借鉴和启发。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高效展开,离不开教材知识的支持,教师应当不断进行学习,挖掘其中的教学资源,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借助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实现核心素养培养
众所周知,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比较枯燥,所以教材中尽可能采用生动的方式编写知识点,如儿歌、故事的方式就是常见的教育载体。考虑到小学生年龄普遍偏小,认知能力比较弱,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提高核心素养。正如教学“我不拖拉”一文时,可以在利用寒号鸟故事的同时进行改编,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寒号鸟的故事。因为小学生对动画片比较喜爱,所以对此类内容的接受能力较强。在结束观看以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寓意,然后再把“拒绝拖延”、“今日是今日毕”的积极处事观念教给学生。当教师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后,学生可以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从而在开放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三、借助生活课堂渗道德教育,提升核心素养
1.架设生活场景,认知道德的重要性
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其实并不是成人眼中简单的模仿练习,要想及时尽早培养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和提高思想觉悟,需要准确掌握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感触。因此在编写道德法治相关教材时,要充分细致描写学生的生活场景,利用生活场景中经常出现的道德碰撞和法治盲区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促进学生对思想道德的界定和法治准则的认知,帮助学生领悟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比如在教材中,加入孩子排队的例子,架设一个情景:大家都在好好排队,突然有一个孩子跑到最前面,再询问儿童们这个孩子是对的吗。学生通过对具体场景的思考和讨论,认识到有序排队是一件正确的事情,无序插队是一件错误的事情,学会了关于排队和插队的正确认知,懂得了道德和规则的重要性。
2.采用对比方式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上好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教师可以多多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式来举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道德准则和法治规范。比如排队这一场景,不仅在食堂吃饭等校园情境中可以出现,在等公交,银行取钱等各种社会情境下也能出现,通过类比告诉学生,排队是人类维持秩序、减少矛盾、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只有严格要求自己遵循排队规则,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但是排队也存在例外情况,不是全部都是先后顺序,如果在车站买票改签时有出现需要紧急办理的人时,自己不紧急的情况下可以自主选择是否让别人先行办理;在公交车上如果碰到后上车的老弱病残孕,可以让座给这些更需要座位的人。道德和法治这根准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弹性的,是在维持基本秩序的情况下也允许帮助别人的。对比这种方式更能体现差异,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观看两段视频,一段视频里蚂蚁有序走过田埂,一段视频里人们随意闯红灯,通过对比,学生可以知道连蚂蚁都可以做到有序过马路,而横穿马路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需要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责。通过类比和对比,学生可以加深对道德准则的把握和法治规则的理解,从思想层面上有明显的进步。
3.加入多媒体教学方式,丰富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
教师在教授学生道德与法治知识时,如果只是刻板地讲解和朗诵,并不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所以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育水平,在课程中广泛运用图案和视频,结合课本内容展示相关图案和视频,比如在图书馆看书时应当保持安静,大声喧哗的学生会引进旁边同学的侧目,严重的甚至被请离图书馆。通过观看这段视频,学生认识到了在公共场合应该遵循社会秩序,不大声喧哗和吵闹,避免影响他人。
结束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应当怀揣着立德树人的崇高理念,用耐心引导学生树立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才。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实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应当充分结合教学实际调整教学策略,最大限度的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章乐.引导儿童生活的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教学的引领[J].中国教育学刊,2018(1):9-14.
[2]张悦,张新颜.以“我”为主,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于生活: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J].中小学德育,2017(8):12-14.
[3]晏焱,李敏.开创道德与法治教育新格局:基于人教版一年级《品德与生活》和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对比分析[J].中小学德育,2017(8):8-11.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核心素养;策略
引言:道德与法治课堂有别于以往的品德与生活、社会等,其不但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还渗透了相当部分的法制观念教育。从课程名称和教材内容的变化可以认识到,我国在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方面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基于这种现实状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当积极发挥作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用更好的精神面貌拥抱学习和生活。
一、立足教材,深挖核心素养教育资源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应该融入小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的学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需要承担核心素養培养的主要责任。因此,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摆正自身位置,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给予学生正确的道德指引和法律指引。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道德和法律教学没有明确的考试标准,但却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随意进行。相反的,道德和法治课堂要合理的设置教学目标,做到每节课都有课堂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并藉此提高核心素养。为了确保目标设置环节的科学性,教师要对该课程进行深入学习,适当参考教师用书和传统教材,做到准确解读课程内涵。结合《教师教学用书》内容可以认识到,这本面向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真知灼见,经实践检验过的成功教学案例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借鉴和启发。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高效展开,离不开教材知识的支持,教师应当不断进行学习,挖掘其中的教学资源,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借助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实现核心素养培养
众所周知,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比较枯燥,所以教材中尽可能采用生动的方式编写知识点,如儿歌、故事的方式就是常见的教育载体。考虑到小学生年龄普遍偏小,认知能力比较弱,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提高核心素养。正如教学“我不拖拉”一文时,可以在利用寒号鸟故事的同时进行改编,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寒号鸟的故事。因为小学生对动画片比较喜爱,所以对此类内容的接受能力较强。在结束观看以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寓意,然后再把“拒绝拖延”、“今日是今日毕”的积极处事观念教给学生。当教师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后,学生可以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从而在开放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三、借助生活课堂渗道德教育,提升核心素养
1.架设生活场景,认知道德的重要性
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其实并不是成人眼中简单的模仿练习,要想及时尽早培养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和提高思想觉悟,需要准确掌握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感触。因此在编写道德法治相关教材时,要充分细致描写学生的生活场景,利用生活场景中经常出现的道德碰撞和法治盲区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促进学生对思想道德的界定和法治准则的认知,帮助学生领悟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比如在教材中,加入孩子排队的例子,架设一个情景:大家都在好好排队,突然有一个孩子跑到最前面,再询问儿童们这个孩子是对的吗。学生通过对具体场景的思考和讨论,认识到有序排队是一件正确的事情,无序插队是一件错误的事情,学会了关于排队和插队的正确认知,懂得了道德和规则的重要性。
2.采用对比方式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上好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教师可以多多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式来举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道德准则和法治规范。比如排队这一场景,不仅在食堂吃饭等校园情境中可以出现,在等公交,银行取钱等各种社会情境下也能出现,通过类比告诉学生,排队是人类维持秩序、减少矛盾、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只有严格要求自己遵循排队规则,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但是排队也存在例外情况,不是全部都是先后顺序,如果在车站买票改签时有出现需要紧急办理的人时,自己不紧急的情况下可以自主选择是否让别人先行办理;在公交车上如果碰到后上车的老弱病残孕,可以让座给这些更需要座位的人。道德和法治这根准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弹性的,是在维持基本秩序的情况下也允许帮助别人的。对比这种方式更能体现差异,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观看两段视频,一段视频里蚂蚁有序走过田埂,一段视频里人们随意闯红灯,通过对比,学生可以知道连蚂蚁都可以做到有序过马路,而横穿马路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需要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责。通过类比和对比,学生可以加深对道德准则的把握和法治规则的理解,从思想层面上有明显的进步。
3.加入多媒体教学方式,丰富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
教师在教授学生道德与法治知识时,如果只是刻板地讲解和朗诵,并不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所以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育水平,在课程中广泛运用图案和视频,结合课本内容展示相关图案和视频,比如在图书馆看书时应当保持安静,大声喧哗的学生会引进旁边同学的侧目,严重的甚至被请离图书馆。通过观看这段视频,学生认识到了在公共场合应该遵循社会秩序,不大声喧哗和吵闹,避免影响他人。
结束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应当怀揣着立德树人的崇高理念,用耐心引导学生树立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才。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实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应当充分结合教学实际调整教学策略,最大限度的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章乐.引导儿童生活的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教学的引领[J].中国教育学刊,2018(1):9-14.
[2]张悦,张新颜.以“我”为主,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于生活: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J].中小学德育,2017(8):12-14.
[3]晏焱,李敏.开创道德与法治教育新格局:基于人教版一年级《品德与生活》和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对比分析[J].中小学德育,2017(8):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