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要更集中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72007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语文课上,教师总认为可以实现很多目标,但真正实现的并不多。教师感觉实现了自己设定的课堂目标,但只要认真调查,就会发现事与愿违,本文从降低语文课堂的目标要求出发,探索解决办法。
  关键词: 语文课 教学目标 降低要求
  有一次和同事聊天,他说了一句有意思的话:“把中国的语文课取消又会怎么样?”按照语文老师的正常逻辑,取消的结果一定很糟糕。但是我见过,有一名学生有半学期没来上课,也没有进行额外的补课,然而在测试中,这位学生的语文成绩跟请假前差不多,并没有退步。显然语文课的有效性值得怀疑。
  为了保证语文课的有效性,语文教学有“三维教学目标”,具体有更多小的学习目标,每一堂课老师会列出各种不同的小的学习目标。那么又有多少能实现?恐怕我们还得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老师的感觉往往并不可靠。
  一、一句话可以是一节课的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并不知道语文老师一学期到底讲了什么。一学期能记住语文老师讲的一句话就不错了。说到这,也许很悲哀,但我们认真回想一下,我们现在还能记住之前语文老师的哪几句话?一个人能被别人记住一句经典的话,是多么不容易。初中语文课本,在学生初中毕业后,学生到底对哪几句话有深刻的印象?大多数只记得背诵过的一些诗歌。这些诗歌,都是老师要求学生背诵的,所以记忆最牢固。
  毋庸置疑,一个人的写作语言要真正发生改变,就要有大量积累。一个人的语文功底要有实质的变化,也要有大量的积累。然而每节课到底能有多少有效的内容,被学生记住呢?学生如果能记住一句精彩的语言,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久久留在心中,就可以说这节课非同寻常。语文老师总是生怕学生这也不懂,那也不懂,结果是学生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教师设定各种课堂任务,学生只是随便一听听,对其知识结构并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如果说每一节课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记住一句精彩的话或是一段精彩的话,一学期下来,这名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足够惊人。有经验的老师上课尽量省,不能省的也省,以少胜多,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二、一节课只是读也足够
  现在一些语文老师上课采取各种课堂形式,却忘了语文课的根在于教语言。一个人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不是靠语文老师挖掘课本的深度实现的?这值得怀疑。老师不停地挖教材,与各种知识衔接,似乎在品味语文上下足了工夫,于是课堂上就有了各种探讨与各种分析,然而语文课真的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了吗?感觉有些像做白日梦。
  每年初三学生毕业时,我们就会见到,学生从楼上往下扔语文书的情景,有的学生把书撕掉,甚至烧掉。语文老師可以为自己辩解,这是当下教育的悲哀。可是学生不会去烧一本言情书,不会烧自己喜欢的一本小说。因为喜欢的书本,学生只是按自己的喜好去读,而不会把一篇课文解剖过多,失去文学的印象美、朦胧美。一篇美的课文,学生得认真读,教师范读,读出文学味,学生读出自己心里的感觉,所有的讲解应该围绕读进行,读是为了读出感觉,读出心里的感觉了,自己就体验到文学的美了,就有了语言的积累。读才是语言的根本,然而,现在的语文课,读课文是为了给老师讲课做铺垫,读是为了给老师分析作品内涵做铺垫。读是为了品,但是品必须回到读,这才是回到语言本身。
  语文课堂强调学生的“动”,朗读就是最根本的“动”,也是重点。语言的美在读的过程中最容易感受到,这是不变的真理。
  三、一节课可以只仿写一段话
  模仿,是人类自我进步以适应社会的本能。语言同样离不开模仿,既然语文课是教语言,那为何不去试试让学生模仿一句或是一段。对于初中生来说,模仿不会是邯郸学步,模仿的只是语言的形式,而实际上,在模仿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整合自己原有的语言,提高自我的语言美感,语言水平自然在模仿中得以提高。
  一节课,围绕模仿做文章,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模仿出的句子,不断激发兴趣,不断写出好句子,学生会比较有成就感,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学生一起分享创造的快乐。
  然而,现在的语文课,老师给的是一大堆习题,课堂上没有作文,没有从一个句子、一个段落开始。教作文也只是强调审题、立意。这些皮毛的东西,实际都是次要的。教学生写作文应从课堂细节入手,比较现实,容易循序渐进,然而,这样一节课,会受到各种批评,特别是公开课,现在似乎越花哨的课,越讨好,越简单实用的课,越被看不起。
  要回到语文的根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旦回到语文的根本,一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相反越是复杂,离语文的根越来越远。但把语文课弄得简单点,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学语文只是为了考试的一些应付,而真正学语文,似乎都在课外,在每一次深刻的情感体验中。
  语文课可以少些不切实际的目标,以少胜多,少些表演。语文教学围绕简单有效的一个目标就足够。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l例腰椎软组织EHE的病理组织学表现及免疫组化染色,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29岁。4年前无明显诱
覆盆子为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华东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的果实,其近成熟干燥果实为常用中药,具有补肾固精、缩尿、美白等功效。覆盆子在食品和药品行业中应用广泛,但目前对其质
摘 要: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自觉把教书和育人当做自己的职责,把握时代脉搏,深钻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恰到好处地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德育渗透 突破口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可见,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
摘 要: 小学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走向是高效课堂,这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反映,高效课堂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愉悦之中完成学习,强化学习效果。文章以小学语文为对象,探讨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 构建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研究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转变教师“教”的观念和落实学生“学”的认识上,语文教师需就高效课堂构建进行深入思考。什么样的课堂
目的 通过对结直肠癌患者实施规范化营养,重塑患者营养生命干线,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方法 对62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进行放疗相关知识宣教及饮食护理管理,观察组
目的:通过实例,研究探讨在普外科中腹腔引流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某院普外科接受治疗的患者50例,其中有25例患者仅接受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仍有高中课堂严重缺乏生机,在诸多的学科中,语文课堂尤显突出。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为了迎合应试教育,把本来富有深厚人文内涵的、生动有趣的语文课搞得单调乏味、枯燥无趣。这样时间一长,学生难免就会对语文失去兴趣,甚至是讨厌语文、害怕语文。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与语文渐行渐远,我们也会失去语文课堂战斗的主阵地。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语文课堂的现状呢?究其原因,不是学生的问题,问题恰恰出在
摘 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而组织的教育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了解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其次必须积极有效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正确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就是一个人能够充分协调自己的知、情、行,使之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并能够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  中学生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在生理上、
摘 要: 情感是活跃语文教学气氛的重要因素。教学的情感性原则是指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中学习,并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情感品质。要上好语文课,就必须在语文教学整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和谐关系  情感活跃是语文教学气氛的重要因素。教学的情感性原则是指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中学习,并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情感品质。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上好语文课,就必
情境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学习的心态,借助各种形象化手段,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情感主要源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源于教师对学生真挚无私的爱。情境教学法是情感教育的反映。老师应该懂得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让学生受好奇心驱动而努力探索;或描绘图像再现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或利用音乐激发学生的情绪,唤起学生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