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语文课上,教师总认为可以实现很多目标,但真正实现的并不多。教师感觉实现了自己设定的课堂目标,但只要认真调查,就会发现事与愿违,本文从降低语文课堂的目标要求出发,探索解决办法。
关键词: 语文课 教学目标 降低要求
有一次和同事聊天,他说了一句有意思的话:“把中国的语文课取消又会怎么样?”按照语文老师的正常逻辑,取消的结果一定很糟糕。但是我见过,有一名学生有半学期没来上课,也没有进行额外的补课,然而在测试中,这位学生的语文成绩跟请假前差不多,并没有退步。显然语文课的有效性值得怀疑。
为了保证语文课的有效性,语文教学有“三维教学目标”,具体有更多小的学习目标,每一堂课老师会列出各种不同的小的学习目标。那么又有多少能实现?恐怕我们还得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老师的感觉往往并不可靠。
一、一句话可以是一节课的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并不知道语文老师一学期到底讲了什么。一学期能记住语文老师讲的一句话就不错了。说到这,也许很悲哀,但我们认真回想一下,我们现在还能记住之前语文老师的哪几句话?一个人能被别人记住一句经典的话,是多么不容易。初中语文课本,在学生初中毕业后,学生到底对哪几句话有深刻的印象?大多数只记得背诵过的一些诗歌。这些诗歌,都是老师要求学生背诵的,所以记忆最牢固。
毋庸置疑,一个人的写作语言要真正发生改变,就要有大量积累。一个人的语文功底要有实质的变化,也要有大量的积累。然而每节课到底能有多少有效的内容,被学生记住呢?学生如果能记住一句精彩的语言,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久久留在心中,就可以说这节课非同寻常。语文老师总是生怕学生这也不懂,那也不懂,结果是学生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教师设定各种课堂任务,学生只是随便一听听,对其知识结构并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如果说每一节课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记住一句精彩的话或是一段精彩的话,一学期下来,这名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足够惊人。有经验的老师上课尽量省,不能省的也省,以少胜多,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二、一节课只是读也足够
现在一些语文老师上课采取各种课堂形式,却忘了语文课的根在于教语言。一个人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不是靠语文老师挖掘课本的深度实现的?这值得怀疑。老师不停地挖教材,与各种知识衔接,似乎在品味语文上下足了工夫,于是课堂上就有了各种探讨与各种分析,然而语文课真的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了吗?感觉有些像做白日梦。
每年初三学生毕业时,我们就会见到,学生从楼上往下扔语文书的情景,有的学生把书撕掉,甚至烧掉。语文老師可以为自己辩解,这是当下教育的悲哀。可是学生不会去烧一本言情书,不会烧自己喜欢的一本小说。因为喜欢的书本,学生只是按自己的喜好去读,而不会把一篇课文解剖过多,失去文学的印象美、朦胧美。一篇美的课文,学生得认真读,教师范读,读出文学味,学生读出自己心里的感觉,所有的讲解应该围绕读进行,读是为了读出感觉,读出心里的感觉了,自己就体验到文学的美了,就有了语言的积累。读才是语言的根本,然而,现在的语文课,读课文是为了给老师讲课做铺垫,读是为了给老师分析作品内涵做铺垫。读是为了品,但是品必须回到读,这才是回到语言本身。
语文课堂强调学生的“动”,朗读就是最根本的“动”,也是重点。语言的美在读的过程中最容易感受到,这是不变的真理。
三、一节课可以只仿写一段话
模仿,是人类自我进步以适应社会的本能。语言同样离不开模仿,既然语文课是教语言,那为何不去试试让学生模仿一句或是一段。对于初中生来说,模仿不会是邯郸学步,模仿的只是语言的形式,而实际上,在模仿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整合自己原有的语言,提高自我的语言美感,语言水平自然在模仿中得以提高。
一节课,围绕模仿做文章,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模仿出的句子,不断激发兴趣,不断写出好句子,学生会比较有成就感,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学生一起分享创造的快乐。
然而,现在的语文课,老师给的是一大堆习题,课堂上没有作文,没有从一个句子、一个段落开始。教作文也只是强调审题、立意。这些皮毛的东西,实际都是次要的。教学生写作文应从课堂细节入手,比较现实,容易循序渐进,然而,这样一节课,会受到各种批评,特别是公开课,现在似乎越花哨的课,越讨好,越简单实用的课,越被看不起。
要回到语文的根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旦回到语文的根本,一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相反越是复杂,离语文的根越来越远。但把语文课弄得简单点,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学语文只是为了考试的一些应付,而真正学语文,似乎都在课外,在每一次深刻的情感体验中。
语文课可以少些不切实际的目标,以少胜多,少些表演。语文教学围绕简单有效的一个目标就足够。
关键词: 语文课 教学目标 降低要求
有一次和同事聊天,他说了一句有意思的话:“把中国的语文课取消又会怎么样?”按照语文老师的正常逻辑,取消的结果一定很糟糕。但是我见过,有一名学生有半学期没来上课,也没有进行额外的补课,然而在测试中,这位学生的语文成绩跟请假前差不多,并没有退步。显然语文课的有效性值得怀疑。
为了保证语文课的有效性,语文教学有“三维教学目标”,具体有更多小的学习目标,每一堂课老师会列出各种不同的小的学习目标。那么又有多少能实现?恐怕我们还得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老师的感觉往往并不可靠。
一、一句话可以是一节课的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并不知道语文老师一学期到底讲了什么。一学期能记住语文老师讲的一句话就不错了。说到这,也许很悲哀,但我们认真回想一下,我们现在还能记住之前语文老师的哪几句话?一个人能被别人记住一句经典的话,是多么不容易。初中语文课本,在学生初中毕业后,学生到底对哪几句话有深刻的印象?大多数只记得背诵过的一些诗歌。这些诗歌,都是老师要求学生背诵的,所以记忆最牢固。
毋庸置疑,一个人的写作语言要真正发生改变,就要有大量积累。一个人的语文功底要有实质的变化,也要有大量的积累。然而每节课到底能有多少有效的内容,被学生记住呢?学生如果能记住一句精彩的语言,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久久留在心中,就可以说这节课非同寻常。语文老师总是生怕学生这也不懂,那也不懂,结果是学生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教师设定各种课堂任务,学生只是随便一听听,对其知识结构并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如果说每一节课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记住一句精彩的话或是一段精彩的话,一学期下来,这名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足够惊人。有经验的老师上课尽量省,不能省的也省,以少胜多,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二、一节课只是读也足够
现在一些语文老师上课采取各种课堂形式,却忘了语文课的根在于教语言。一个人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不是靠语文老师挖掘课本的深度实现的?这值得怀疑。老师不停地挖教材,与各种知识衔接,似乎在品味语文上下足了工夫,于是课堂上就有了各种探讨与各种分析,然而语文课真的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了吗?感觉有些像做白日梦。
每年初三学生毕业时,我们就会见到,学生从楼上往下扔语文书的情景,有的学生把书撕掉,甚至烧掉。语文老師可以为自己辩解,这是当下教育的悲哀。可是学生不会去烧一本言情书,不会烧自己喜欢的一本小说。因为喜欢的书本,学生只是按自己的喜好去读,而不会把一篇课文解剖过多,失去文学的印象美、朦胧美。一篇美的课文,学生得认真读,教师范读,读出文学味,学生读出自己心里的感觉,所有的讲解应该围绕读进行,读是为了读出感觉,读出心里的感觉了,自己就体验到文学的美了,就有了语言的积累。读才是语言的根本,然而,现在的语文课,读课文是为了给老师讲课做铺垫,读是为了给老师分析作品内涵做铺垫。读是为了品,但是品必须回到读,这才是回到语言本身。
语文课堂强调学生的“动”,朗读就是最根本的“动”,也是重点。语言的美在读的过程中最容易感受到,这是不变的真理。
三、一节课可以只仿写一段话
模仿,是人类自我进步以适应社会的本能。语言同样离不开模仿,既然语文课是教语言,那为何不去试试让学生模仿一句或是一段。对于初中生来说,模仿不会是邯郸学步,模仿的只是语言的形式,而实际上,在模仿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整合自己原有的语言,提高自我的语言美感,语言水平自然在模仿中得以提高。
一节课,围绕模仿做文章,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模仿出的句子,不断激发兴趣,不断写出好句子,学生会比较有成就感,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学生一起分享创造的快乐。
然而,现在的语文课,老师给的是一大堆习题,课堂上没有作文,没有从一个句子、一个段落开始。教作文也只是强调审题、立意。这些皮毛的东西,实际都是次要的。教学生写作文应从课堂细节入手,比较现实,容易循序渐进,然而,这样一节课,会受到各种批评,特别是公开课,现在似乎越花哨的课,越讨好,越简单实用的课,越被看不起。
要回到语文的根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旦回到语文的根本,一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相反越是复杂,离语文的根越来越远。但把语文课弄得简单点,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学语文只是为了考试的一些应付,而真正学语文,似乎都在课外,在每一次深刻的情感体验中。
语文课可以少些不切实际的目标,以少胜多,少些表演。语文教学围绕简单有效的一个目标就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