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是读王维《山居秋暝》的感想。王维的这首诗是山水诗中的名篇,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对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做了赏析,主题是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对诗的特色作了分析,诗人用富于声、光、色、态的语言,点染着大自然的一山一水,给人以平淡、自然、含蓄、空灵的艺术美感。
关键词:王维;《山居秋暝》; 理想境界;追求
原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被后人称为“田园诗人”,他还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诗中通过对雨后秋山景物的生动描绘,.在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首联二句在点明题意、交代地点(山中)、季节(秋)和时间(傍晚)的同时,为全诗的景物描写在时空、色调上作了一个总的勾勒。雨后秋山明快疏朗、清新明丽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是空空的,很容易让人想到空旷、静谧。王维受其母的影响较深,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傍晚十分,一切都迷蒙起来,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更是一片清冷的秋意。也是为全诗定下了恬淡、清新的感情基调。同时暗点了时间、地点。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写所见:雨后的夜空纤尘不染,皎洁的秋月在婆娑的松林中洒下缕缕清辉,这是月光与松枝绘成的画。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的。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林中洗衣归来的姑娘们的笑语,湖上缓缓驶近的渔舟,使月夜秋山顿时洋溢起一片愉悦舒畅、无忧无虑、纯朴安详的生活气氛。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追求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也曲折地反映了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尾联: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说山居的景色特别留人。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表达了诗人对纯朴美好的山居生活的留恋、热爱之情,反映出他希望远离官场洁身自好的生活理想。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体现了王维山水诗的一些共同特色:
(1)观察入微,描写传神。如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莲动”,然后才点出“浣女”、“渔舟”。这样写把因有竹林、莲叶遮挡,而先听见声音,看见莲动,然后才判断出是归家的浣女、回村的渔舟的观察过程表现得非常真切生动,富于诗意。
(2)善于捕捉形象,构成画面,形成意境,体现情趣。诗中选择了最富于表现力的自然景色和山村风光,构成了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清新和谐、柔美动人的一幅山居图,把雨后月夜秋山的自然美表现得十分生动,诗人的高洁脱俗的情怀也得到充分体现。
诗的语言明净自然、准确传神。如“照、流、喧、归、动、下”几个动词用得十分精当,一个“喧”字就把妇女们浣洗归来时的音客笑貌刻画得栩栩如生;一个“动”字,那莲花和渔舟的形态便随之而出。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关键词:王维;《山居秋暝》; 理想境界;追求
原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被后人称为“田园诗人”,他还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诗中通过对雨后秋山景物的生动描绘,.在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首联二句在点明题意、交代地点(山中)、季节(秋)和时间(傍晚)的同时,为全诗的景物描写在时空、色调上作了一个总的勾勒。雨后秋山明快疏朗、清新明丽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是空空的,很容易让人想到空旷、静谧。王维受其母的影响较深,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傍晚十分,一切都迷蒙起来,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更是一片清冷的秋意。也是为全诗定下了恬淡、清新的感情基调。同时暗点了时间、地点。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写所见:雨后的夜空纤尘不染,皎洁的秋月在婆娑的松林中洒下缕缕清辉,这是月光与松枝绘成的画。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的。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林中洗衣归来的姑娘们的笑语,湖上缓缓驶近的渔舟,使月夜秋山顿时洋溢起一片愉悦舒畅、无忧无虑、纯朴安详的生活气氛。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追求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也曲折地反映了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尾联: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说山居的景色特别留人。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表达了诗人对纯朴美好的山居生活的留恋、热爱之情,反映出他希望远离官场洁身自好的生活理想。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体现了王维山水诗的一些共同特色:
(1)观察入微,描写传神。如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莲动”,然后才点出“浣女”、“渔舟”。这样写把因有竹林、莲叶遮挡,而先听见声音,看见莲动,然后才判断出是归家的浣女、回村的渔舟的观察过程表现得非常真切生动,富于诗意。
(2)善于捕捉形象,构成画面,形成意境,体现情趣。诗中选择了最富于表现力的自然景色和山村风光,构成了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清新和谐、柔美动人的一幅山居图,把雨后月夜秋山的自然美表现得十分生动,诗人的高洁脱俗的情怀也得到充分体现。
诗的语言明净自然、准确传神。如“照、流、喧、归、动、下”几个动词用得十分精当,一个“喧”字就把妇女们浣洗归来时的音客笑貌刻画得栩栩如生;一个“动”字,那莲花和渔舟的形态便随之而出。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