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学生作文质量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uanshi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每次提到作文大部分学生都怕写,认为作文是“老是让我写”,而不是“我要自己写”。交上的作文只是应付老师,其好坏就可想而知了。作为老师应如何提高中学生的作文质量呢?
  一、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1.创设有趣情景,激发写作兴趣
  能牵动情感的事往往能引起兴趣,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我在指导学生写一次班队活动时,事先让别的老师摄下了有本班拔河比赛的镜头。上作文课时,我先指导学生怎样记一次班队活动,然后放录像。学生们都随着镜头仿佛又回到了活动中,各个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我把镜头定在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神态,动作的表现上,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这是随着镜头观察、想象、练说,说完再写片段,由于有了真情实感,所以就有了兴趣作文。
  再如,学生普遍感到人难写,对别人不甚了解,写起来吃力。我就要求他们从写最熟悉的“自己”开始积累写作经验,因为每个学生都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秘密,知道自己的喜怒哀乐,知道自己的长相和特点,自己既是作者又是读者,又是文中描写的人物,充满激情所以效果更好。
  平时,我大胆设计一些新奇有趣的题材,创设情境,解决了学生作文无内容可写的问题,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2.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丰富写作语言,强化写作兴趣
  学生作文内容比较贫乏,这是因为光靠他们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确实太少了,为丰富学生的写作语言,我及时开展了课外阅读活动,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在“读”“背”中寻找乐趣。
  3.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扩大知识领域,维持写作兴趣
  写作的源头是生活,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就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因此,我要求学生多观察、多体验,领悟到大自然的风韵,在愉快、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信息,作文的兴趣就会越浓。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在于教师指导学生消除对作文的恐惧心理,让学生变“怕作文”为“盼作文”,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的班级氛围。特别要重视作文批语应多赞扬多鼓励,做到妙语点化,点燃学生作文热情之火,相信作文金子会在烈火中炼出。
  2.培养学生情感
  教师要教会学生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触动学生的灵魂,获得人生的真谛,对生活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满腔热情地拥抱生活,体会生活的温馨,摘取生活中的精美果实,从而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作文教学创新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正确引导使之得到有效培养。让学生参与板报、墙报的写作,参加游、观、访、问等活动,运用创新作文技法,写出立意新、语言美的文章。我们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异想天开”,让他们在一片充满民主和创新的沃土中汲取更多的营养,茁壮成长。
  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创新就是它的灵魂,这都有助于我们写好作文。除此之外作文前指导得当也能帮助学生写好作文。学生作文水平要想提高除写好之外,开放式批改也极为重要,其好处有四:
  其一,有利于培养学生作文的自改能力。叶圣陶先生主张,作文教学要改变由教师批改到底的传统做法,要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多让学生动手,逐步培养其修改能力。在学生批改后根据教师的意见再修改,一篇文章往往要反复修改多次,学生的作文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其二,加强了学生作文的相互交流。学生对同龄人有一种认同感,渴望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很希望看看同班同学的作文是怎样写的。凡是老师选出的好作文,马上会成为班上的“畅销书”,全班学生都要仔细地阅读一遍。这种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取得的效果,是教师一般的讲评所无法相比的。
  其三,增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重视积累,增加阅读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个前提。对农村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其四,还能增强学生作文的责任心。文章写出来本来就是给人看的,学生的作文摆到图书角,全面公开,同学帮助订正的错别字,老师的红笔圈和评语,封面上鲜红的五角星,对学生的心灵都会有所触动。
  总之,有了写作的兴趣,有了写作的源头,有了创新能力,这样就为做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再通过自己的具体训练,教师对形式及内容的正确引导,学生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就为写好作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这样长期坚持不懈,我相信学生的作文质量一定会有所提高。
其他文献
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如何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去指导和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呢。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心中理想课堂的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理想的课堂要有一段精心准备的导语  在语文教学艺术中,我认为导语设计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环节,是“开山的第一炮”,它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有位教师讲《祝福》时,如此导入: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
期刊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既要积极地组织学生阅读,又要积极地促进学生阅读。但是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几个误区:  1.硬性的预习规定影响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尽管现在的课堂倡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我们看到很多教师要求学生预习或是讨论时,都是要求学生根据教师事先布置的任务或设置的问题来学习和
期刊
校本研修是顺利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支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否重视校本研修,已成为学校教育进步与倒退的分界线。近两年来,我校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校为本,因地制宜,科学整合教育资源,认真落实校本研修,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下面把我校近两年来在这方面的点滴做法和同行们进行交流。  一、领导抓策略  对新课改的领导使命是艰巨的,仅靠成立组织,组织学习,下发规章制度是
期刊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进入21世纪,多媒体犹如盛开的鲜花,为语文教学这一窗前之“月”注入新的活力,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构筑新的语文课程不但要扎根于传统,更要面向未来。相信多媒体与语文课程有效的整合,将是21世纪语文课程发展的模式之一。  一、引发语文课程五大“质变”  (一)教学环境的变化。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包括“学习资源、教
期刊
鲁迅的名篇《祝福》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点文章,此文主题意蕴深广,在小说中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下面就是对小说中人物塑造的剖析。  一、通过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祝福》一文中曾四次对祥林嫂的肖像进行刻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描写的文字:  祥林嫂初来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通过这几
期刊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笔头勤。”勤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读书的效果,克服边读边忘的毛病,避免重蹈熊瞎子掰苞米的覆辙。这里向大家介绍八种读书笔记的写法。  一、摘录式。读书时,把书报上精彩的、有意义的、富有哲理的语句、重要的片断摘抄下来。摘录时要注意,不能全抄,而要把书中的优美词语按人物类、景物类、状物类、警句类等摘抄下来。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写作文需要时,就可以从“词语仓库”里搬出来,参考使
期刊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的门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陆谦,《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蒋干,都是很典型的聪明的大笨蛋。刻画这三个现世宝,曹雪芹、施耐安、罗贯中所见略同,都主要从三个方面分别表现其基本相同的性格侧面:  一、出场滑。门子在贾雨村就要发签拿人时露脸。门子的眼色使的很是到位,装腔作势、咋咋呼呼、想落个“清正”美名的贾雨村果然“停了手”;门子的眼神使的很是时候,贾雨村拿不来人丢脸,拿来人又要丢
期刊
高考命题中心发言人张伟明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说:“古代诗歌鉴赏不可能完全开放式的,我们平时训练要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诗歌可谓好读,难析,有点心有余,言不足。有些细节必须高度重视,解题时才会轻车熟路,得心应手。  一、容易忽视诗歌中标点的理解  标点符号在诗歌中看似无关大体,若细心的读者从标点中也可找到一条解读的路径。南朝鲍照《拟行路难》中的“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
期刊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使课堂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弄点“味精”,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从而独具魅力。  一、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
期刊
素质教育形势下,新课程以开放的姿态包容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校本教材的开发,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成为教师在这场新课改运动中角色转变的重要标志,构成教师业务生活的重要内容。我们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快乐语文——知识素养篇》和《快乐语文——博雅阅读篇》带着雀跃的心情悄悄地走进了学生心中。对此,我们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如何利用当下手中的语文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校本教材与大家分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