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创办于1948 年,是一所全日制实验性学校。学校现有两个校区,438 名教职工,156 个教学班,8200 多名学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所小学。在近60 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秉承“坚持实验,探索规律,科学施教,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办学品位,凸显办学特色。在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实践中,我们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改革发展之路。
一、以教育科学研究推进学校发展
1. 立足前瞻性,引领学校自主创新
教育科研是推动学校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教育科研应把握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聚焦热点,富有前瞻性。作为一所实验性、示范性学校,我校始终保持着教育科学研究的敏感性,密切关注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不断追踪和探索教育实践领域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选择和挑战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前瞻性课题,以此推动学校的自主创新。
例如:20 世纪70 年代,我校就以单科单项的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在多学科进行了改革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如语文学科“讲一读三写一”实验研究、数学学科的“彩色木条实验研究”、音乐学科的“乐器进课堂实验研究”等。这些单项课题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
20 世纪80 年代,学校制定了整体教育改革规划,1989 年实施了“全面提高小学生素质综合改革实验研究”课题,该项实验将提高小学生素质作为学校整体改革的基本目标,使学校课题研究向教育、教学的纵深领域扩展。
20 世纪90 年代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教育更加凸显人的主体性,实现人的主体性价值。学校经过系统、科学的论证,确立了两项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鲜明时代特色的课题:“小主人教育实验研究”和“小学生主体性教育实验研究”。我们建立并完善了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目标体系,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结构。
2001 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作为崭新的课程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给中小学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挑战。学校凭借专家型校长的学术优势,在国内率先对该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生自己概念的形成实验研究”,围绕综合实践课程的性质、特点、结构关系、实施策略、组织管理、评价方式等问题,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十一五”期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在经历了兴盛期、回落期、转型期之后,又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为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优化课程结构,学校申报并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科2006 年重点规划项目“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着手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正是富有前瞻性的科研课题研究,使学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地吸纳新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始终走在教育发展的前沿。
2. 立足整体性,推进学校系统变革
学校教育理念和行为的变革需要理性的、科学的、全局的思考与谋划,这种思考与谋划能否落实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取决于科研课题在选题与操作上是否具有全局性和整体性。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我校从学校整体发展入手确立科研课题,将课题研究落实到各组织及部门,使学校各组织及部门全面协同发展,促进了学校的系统性变革。
从“八五”到“十一五”的近20 年时间里,学校先后承担了5 项国家级科研课题,这些课题都是着眼于学校发展全局的主导性课题。如2001 年,学校在吸收借鉴了国外开放式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开放式· 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如何深入理解开放式学校教育的基本内涵,探索开放式学校办学的内在机制与策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2002 年,学校以“开放式学校的构建与组织文化的新生:21世纪基础教育办学模式研究”为题,申报并获批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同年8 月,我们召开了“中日开放式学校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为课题研究做了理论上的准备。在课题的组织上,成立了由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教授、日本上智大学加藤幸次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课题顾问组,本着“平等自愿,发挥所长,合作研究,分工负责”的原则,积极吸纳国内20 多位学者形成研究团队。在实施过程中,将课题具体划分为制度文化建设、课程与教学、学生评价、物质环境建设等5 个子课题,分别由学校负责教育、教学、后勤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子课题的负责人,将课题研究与学校常规工作有机整合,使教育科研工作辐射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
经过5 年的探索实践,学校“开放式
一、以教育科学研究推进学校发展
1. 立足前瞻性,引领学校自主创新
教育科研是推动学校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教育科研应把握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聚焦热点,富有前瞻性。作为一所实验性、示范性学校,我校始终保持着教育科学研究的敏感性,密切关注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不断追踪和探索教育实践领域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选择和挑战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前瞻性课题,以此推动学校的自主创新。
例如:20 世纪70 年代,我校就以单科单项的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在多学科进行了改革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如语文学科“讲一读三写一”实验研究、数学学科的“彩色木条实验研究”、音乐学科的“乐器进课堂实验研究”等。这些单项课题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
20 世纪80 年代,学校制定了整体教育改革规划,1989 年实施了“全面提高小学生素质综合改革实验研究”课题,该项实验将提高小学生素质作为学校整体改革的基本目标,使学校课题研究向教育、教学的纵深领域扩展。
20 世纪90 年代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教育更加凸显人的主体性,实现人的主体性价值。学校经过系统、科学的论证,确立了两项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鲜明时代特色的课题:“小主人教育实验研究”和“小学生主体性教育实验研究”。我们建立并完善了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目标体系,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结构。
2001 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作为崭新的课程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给中小学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挑战。学校凭借专家型校长的学术优势,在国内率先对该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生自己概念的形成实验研究”,围绕综合实践课程的性质、特点、结构关系、实施策略、组织管理、评价方式等问题,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十一五”期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在经历了兴盛期、回落期、转型期之后,又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为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优化课程结构,学校申报并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科2006 年重点规划项目“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着手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正是富有前瞻性的科研课题研究,使学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地吸纳新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始终走在教育发展的前沿。
2. 立足整体性,推进学校系统变革
学校教育理念和行为的变革需要理性的、科学的、全局的思考与谋划,这种思考与谋划能否落实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取决于科研课题在选题与操作上是否具有全局性和整体性。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我校从学校整体发展入手确立科研课题,将课题研究落实到各组织及部门,使学校各组织及部门全面协同发展,促进了学校的系统性变革。
从“八五”到“十一五”的近20 年时间里,学校先后承担了5 项国家级科研课题,这些课题都是着眼于学校发展全局的主导性课题。如2001 年,学校在吸收借鉴了国外开放式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开放式· 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如何深入理解开放式学校教育的基本内涵,探索开放式学校办学的内在机制与策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2002 年,学校以“开放式学校的构建与组织文化的新生:21世纪基础教育办学模式研究”为题,申报并获批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同年8 月,我们召开了“中日开放式学校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为课题研究做了理论上的准备。在课题的组织上,成立了由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教授、日本上智大学加藤幸次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课题顾问组,本着“平等自愿,发挥所长,合作研究,分工负责”的原则,积极吸纳国内20 多位学者形成研究团队。在实施过程中,将课题具体划分为制度文化建设、课程与教学、学生评价、物质环境建设等5 个子课题,分别由学校负责教育、教学、后勤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子课题的负责人,将课题研究与学校常规工作有机整合,使教育科研工作辐射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
经过5 年的探索实践,学校“开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