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科学培养的基本目标之一,因此教师需要借助合理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本文从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出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希望可以为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小学科学的高效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策略;创新能力;素质教育
在教育现代化的新时期,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基础性实验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并进一步激发其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强化其科学素养,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基于此,在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弊端,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分析
(一)学生参与意识与参与兴趣不足
尽管当前已经基本完成了新课程改革,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沿袭了以往的教学模式,由教师主导着课堂,独立完成课程讲解与实验演示,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着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學生动手参与实验的机会很少,只能通过观看教师演示或视频播放来对一些实验现象加以了解,导致了其参与意识与参与兴趣不足,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1]
(二)教学手段单一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十分有限,除了基本的课程讲解之外,就是利用简单的实验道具进行实验演示,因此科学课堂上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创设出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学生参与与思考的积极性较低,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增长。
(三)教师素养有待提高
小学科学并非是基础学科之一,因此许多学校对这一门学科缺乏应有的重视,在教师选聘方面较为随意,或者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就使得科学科学教师的专业能力较差。再加上有的教师教育理念较为传统,对于一些新兴的教学方法、教学工具不够重视,从而影响了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难以实现学生整体素养的改善。
二、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探析
(一)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情景的创设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借助简单道具或某种活动形式构建一个小型的模拟场景,二是在语言描述的帮助下在脑海中形成想象场景,三是进入到具体的实际场景中进行观摩。情景创设能够有效地将课堂知识与生活情景相联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则可以诱发学生的创新欲与求知欲,从而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周末去校园、公园、池塘、田野等地方观察并收集植物,并了解这些植物的特点及生活环境。在课堂上,先由教师带领学生了解一些常见植物的基本知识如灌木乔木分类、阴水生植物的特点等,再指导学生对所采集到的植物依照所学知识进行归类记录。在课程结束之后,可以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植物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报告。这种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不但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植物的认知,使其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发挥自身能动性,加深思考,从而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通过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思考与探究是建立在问题的提出基础之上,继而才能更好地研究出解决方法。因此,根据小学生好奇心旺盛这一特点,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激活思维,在思考中不断创新,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2]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浮力》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前所准备的铅笔、橡皮、石块、树叶等物体一并放入盛水的容器中,观察这些物体的状态。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有的物体会浮在水面,而有的物体则会沉入水底,进而会产生疑问:“导致这两种不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时,教师适时引入“浮力”这一术语,再引导学生分组探讨影响浮力的因素,通过物体大小、质量的对比来得出答案。在这一过程之中,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地体现,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通过营造自由民主的氛围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生有着活泼开放的天性,不喜欢被束缚。科学教师应当为其创设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使其能够自由地发散思维,形成个性化的思维方法,从而在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当借助良性互动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并对学生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加以鼓励,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学生身上,这样才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强化其创新意识。[3]
例如,在进行植物观察时,教师向学生展示牵牛花,并向其提问:“大家说说,牵牛花的形状与你们知道的哪些物体相似?”有的学生会说响喇叭,有的会说像盖子、还有些学生会说像裙子,这些都是学生想象力丰富的表现,教师也应当加以肯定,并进行合理地引导。
(四)通过有趣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生热衷于有趣的活动,在活动中他们可以自由地释放自己的想象与活力。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对设计多元化的活动,使学生在获得乐趣的同时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实验思考:拿一个放大镜和一盒火柴,在不使用打火机、不擦燃火柴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只借助放大镜点燃纸张?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学生就会进行思考:让火柴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那么又该怎样提高温度呢?而在之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放大镜的原理,这时再将放大镜折射聚光的原理应用到本堂课上,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将火柴放在纸上,再利用放大镜聚集太阳光点燃火柴,进而引起纸张燃烧。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自行思考得出的思路进行实验演示,以此来证明推理的正确性。
结束语:
小学生由于其阶段性特点,各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都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教师应当有效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通过合理地引导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创设情境、大胆质疑、营造自由氛围、开展多元化活动等方式,使学生在探究与思考中实现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优化个人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黄元.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华人时刊旬刊, 2015(11).
[2]张芳菲. 体验探究快乐,提高创新能力——浅谈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J]. 小学教学研究, 2015(14):69-70.
[3]杨颖丽.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5(8):3-3.
[4]顾晓仙. 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创新之路[J]. 考试周刊, 2016(8):175-175.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策略;创新能力;素质教育
在教育现代化的新时期,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基础性实验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并进一步激发其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强化其科学素养,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基于此,在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弊端,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分析
(一)学生参与意识与参与兴趣不足
尽管当前已经基本完成了新课程改革,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沿袭了以往的教学模式,由教师主导着课堂,独立完成课程讲解与实验演示,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着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學生动手参与实验的机会很少,只能通过观看教师演示或视频播放来对一些实验现象加以了解,导致了其参与意识与参与兴趣不足,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1]
(二)教学手段单一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十分有限,除了基本的课程讲解之外,就是利用简单的实验道具进行实验演示,因此科学课堂上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创设出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学生参与与思考的积极性较低,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增长。
(三)教师素养有待提高
小学科学并非是基础学科之一,因此许多学校对这一门学科缺乏应有的重视,在教师选聘方面较为随意,或者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就使得科学科学教师的专业能力较差。再加上有的教师教育理念较为传统,对于一些新兴的教学方法、教学工具不够重视,从而影响了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难以实现学生整体素养的改善。
二、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探析
(一)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情景的创设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借助简单道具或某种活动形式构建一个小型的模拟场景,二是在语言描述的帮助下在脑海中形成想象场景,三是进入到具体的实际场景中进行观摩。情景创设能够有效地将课堂知识与生活情景相联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则可以诱发学生的创新欲与求知欲,从而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周末去校园、公园、池塘、田野等地方观察并收集植物,并了解这些植物的特点及生活环境。在课堂上,先由教师带领学生了解一些常见植物的基本知识如灌木乔木分类、阴水生植物的特点等,再指导学生对所采集到的植物依照所学知识进行归类记录。在课程结束之后,可以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植物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报告。这种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不但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植物的认知,使其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发挥自身能动性,加深思考,从而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通过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思考与探究是建立在问题的提出基础之上,继而才能更好地研究出解决方法。因此,根据小学生好奇心旺盛这一特点,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激活思维,在思考中不断创新,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2]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浮力》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前所准备的铅笔、橡皮、石块、树叶等物体一并放入盛水的容器中,观察这些物体的状态。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有的物体会浮在水面,而有的物体则会沉入水底,进而会产生疑问:“导致这两种不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时,教师适时引入“浮力”这一术语,再引导学生分组探讨影响浮力的因素,通过物体大小、质量的对比来得出答案。在这一过程之中,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地体现,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通过营造自由民主的氛围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生有着活泼开放的天性,不喜欢被束缚。科学教师应当为其创设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使其能够自由地发散思维,形成个性化的思维方法,从而在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当借助良性互动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并对学生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加以鼓励,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学生身上,这样才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强化其创新意识。[3]
例如,在进行植物观察时,教师向学生展示牵牛花,并向其提问:“大家说说,牵牛花的形状与你们知道的哪些物体相似?”有的学生会说响喇叭,有的会说像盖子、还有些学生会说像裙子,这些都是学生想象力丰富的表现,教师也应当加以肯定,并进行合理地引导。
(四)通过有趣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生热衷于有趣的活动,在活动中他们可以自由地释放自己的想象与活力。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对设计多元化的活动,使学生在获得乐趣的同时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实验思考:拿一个放大镜和一盒火柴,在不使用打火机、不擦燃火柴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只借助放大镜点燃纸张?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学生就会进行思考:让火柴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那么又该怎样提高温度呢?而在之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放大镜的原理,这时再将放大镜折射聚光的原理应用到本堂课上,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将火柴放在纸上,再利用放大镜聚集太阳光点燃火柴,进而引起纸张燃烧。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自行思考得出的思路进行实验演示,以此来证明推理的正确性。
结束语:
小学生由于其阶段性特点,各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都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教师应当有效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通过合理地引导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创设情境、大胆质疑、营造自由氛围、开展多元化活动等方式,使学生在探究与思考中实现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优化个人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黄元.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华人时刊旬刊, 2015(11).
[2]张芳菲. 体验探究快乐,提高创新能力——浅谈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J]. 小学教学研究, 2015(14):69-70.
[3]杨颖丽.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5(8):3-3.
[4]顾晓仙. 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创新之路[J]. 考试周刊, 2016(8):175-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