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优秀古典式摔跤运动员的高强度负重训练中发展爆发力

来源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s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点评】据俄罗斯《体育理论与实践》总编Л.И.鲁贝施娃介绍,作者Л.С.德伏尔金是世界著名学者,也是位于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市的库班体育、竞技和旅游大学的教授,《举重》(体育院校教科书)、《年轻举重运动员》等多部著作的作者。
  我国的学术刊物中研究古典式摔跤运动员训练的论文极少,借助于教育学实验对高级运动员开展研究的论文就更少。作者撰写该文的目的在于试图证明举重运动员所使用的通过高强度负重发展爆发力的手段和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古典式摔跤运动员。该研究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一项杠铃练习,借助于肌电测试似乎并无特别之处,但这一项杠铃练习的设计却值得引起关注。这项练习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为提拉杠铃至膝盖水平(第1 s);第2部分在膝盖水平维持杠铃,做静力性工作(第2~6 s);第3部分在膝盖水平再急速上提杠铃直至躯干和大腿完全伸直(第7 s)。这项练习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它有机结合了静力性与动力性的特点,以便对运动员机体更大的作用,而且在于它模拟了摔跤比赛中当对手做跪撑时进攻队员做“反抱上提后摔”行动的全过程,既使得这项练习一定程度上具有摔跤运动员专项训练练习的特征,也使得在摔跤运动员与举重运动员的训练手段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从而有条件去证明举重运动员经常使用的发展爆发力的训练手段能否有效地用于摔跤运动员。这样的一种逻辑联系就成为该研究的独到之处。
  所以,尽管这一论文的篇幅并不大,但对于教练员,特别是古典式摔跤教练员具有应用价值,同时对于如何在教育学实验中更合理地设计论证逻辑具有借鉴意义。
  ——姚颂平
  摘 要:许多俄罗斯专家在训练优秀古典式摔跤运动员中,认识到爆发力在体育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由于爆发力与比赛强度和生理特征相联系,因此,目前的问题是,一方面缺乏对渐进性力量负荷的广泛认识,另一方面缺乏在优秀摔跤运动员全年训练过程中所采用的发展爆发力的方法和手段。为了确定优秀摔跤运动员和举重运动员在专项练习中大强度爆发力力量的效果以及他们电生理活动的特点。与优秀举重运动员对比,优秀摔跤运动员的神经肌肉系统对最大重量的70%~80%的力量举有充分的肌肉张力反应,而对最大力量的90%的力量举的反应有所不同。在完成专项练习时,优秀举重运动员比摔跤运动员具有更有效的神经肌肉系统功能,建立了摔跤运动员最大力量90%的运动单位生物动力结构模型。在举最大重量时,优秀摔跤运动员爆发力指数可以被用来作为神经肌肉系统功能的水平,在训练优秀古典式摔跤选手中,不论是专门性力量训练还是作为选拔国家队的标准都可以采用该模型。
  关键词: 爆发力;肌肉生物电活性;摔跤运动员;举重运动员
其他文献
新课程背景下,越发强调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素质教育,这也是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双重挑战。教师要摆脱自己高高在上的指挥地位,更要让学生萌发独立意识,学会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授之以鱼不
元认知指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识。许多研究认为,是否拥有元认知能力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应运而生的元认知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认为知识的掌握是一个构
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着普通高校学生的共性,但是又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针对这样一个群体,如何教学,尤其是如何教好商务英语笔译这门课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作者将以自己的教
近几年,立德树人理念在小学阶段得以全面渗透,突出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开展德育教育方面的重要性。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借助道德与法治教学平台渗透德育教育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过多强调系统地理知识的学习,搞题海训练,致使学生死记硬背。由于这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的偏离,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就被零零碎碎的地理名词和概念消
期刊
近些年来,伴随国内城市化整体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到了城市之中,这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如今,针对留守儿童实施学校教育管理这个问题早已变成我国社会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伴随教育改革的持续落实,教育部门也给出了很多的教学方式,这其中就包含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理念,并在新课程改革该教学观念催化下,小组合作学习开始被运用到教育领域中。本篇文章就
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的小空间,实时展开一些特色语文活动,特别是对于自觉性一般的高专学生,利用游戏、竞赛、分享、展示、论坛等形式,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对于学前教育专业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和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教师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他们只是机械地灌输知识,而
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是指将线上网课与传统的师生面授教学模式进行结合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在线上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并在线下与教师进行探讨交流,科学互动的混合教学模式